拍品專文
「突破東方新世紀: 朱為白的東方空間主義」
朱為白出身於悠悠三代的裁縫世家,自幼耳濡目染培養出刀剪裁貼的家學。他的創作以東方美學為起點,進入以現代藝術為語彙。1929 年出生於南京,童年以及青少年時期皆在富含歷史以及文化底蘊的南京生活,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9 年隨著軍隊輾轉到台灣。服役期間,他以通訊兵的職級服務於軍中,在對藝術的熱情以及與在「東方畫會」藝術家霍剛、蕭勤等交流切磋後加入「東方畫會」,爾後更有機會與「東方畫會」之父李仲生接觸。除了短暫地在廖繼春的「雲和畫室」學過畫外,他以素人藝術家的身份,將「刀剪精神」應用在宏觀的美學上,氣勢磅礡地震撼藝壇,也開立東方新空間主義的美學觀。
「東方畫會」的宗旨主張從中國博大文化的精神出發,探討中國藝術及思想的各種可能性,希望創造出東方特質的現代藝術。主要成員除了朱為白以外,還包括遍及海內外活躍的李元佳、蕭勤、霍剛、吳昊、夏陽、歐陽文苑以及李錫奇等。朱為白的創作多元,在1958 年加入東方畫會參加定期的聯展之後,即孜孜矻矻地不間斷創作。他是早慧的藝術家,早從1962 年開始,即將創作由視覺上的美學性質擴充到以中國哲學思想為依歸。1965 年即以利刃刀剪為工具,實際以挖鑿、刻剪方式進行空間深化。他曾自言: 『封塔那的作品強調「空間主義純粹性的信念」。我的作品透過異度空間表現中國哲學性的生命訴求。』他的作品除了早期少數的具象繪畫外,啟始於非具象的訴求形象甚早,在以順應無為的創作階段進行藝術思想研究與中國的哲學觀聯接發展,過程中經過紙雕、玻璃版畫、木刻版畫以及水墨繪畫創作後,經由熟稔各種材質運用後所能呈現的完美狀態,在1980 年代開立出以布料裁貼而成的東方空間主義。
東方美學體會順應無為的淡然與純真。莊子《知北遊》:「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朱為白崇尚道家有無精神,作品《突出》創作於朱為白熟悉利刃刀刻以及水墨筆畫所展現的各種有機狀態之後,形象上與內容上深蘊「墨韻」、「氣韻」以及「詩韻」。作品以開天闢地的開擘氣勢,讓朱墨以類似水墨繪畫流淌而下,刻意以白上加白進行無為的提煉,他並以「圓」的意象突出於畫面統攝有機萬物的型態,皺抓的柔軟布紋猶如中國水墨山水行雲流水,寓靜於動,整件作品以軟雕形式開創以虛實空間並強調以單一白色語境成就氣韻流貫並富於律動感的畫面。其餘並將創作材料幅貼於畫面之上,開拓非平面意象。
朱為白的作品富含「切」、「割」、「劃」、「剪」、「貼」、「拼」等多重創作技法,創作形式多變,每一個時期嘗試不同的轉變,他的「刀剪精神」貫穿他的創作語言,在看似各不相干的創作材料環境之中,以剪紙、割紙以及木雕版畫的創作思維,讓朱為白臻至巔峰地進入布料裁貼的「東方空間主義」。他從未出國追求潮流藝術,卻在與「東方畫會」諸友切磋交流下熟知西方現代藝術語彙,心無旁騖的專注力讓他以難得的單純直觀力道真熾東方美學,大破大立開創以「無相為體」的禪意語境,將作品開立出的「空間」轉為「境界」,同時也展示他的藝術語彙沒有任何語言認知與狹促區域的限制。他的順應無為精神體現在作品上,並未時刻感知作品完成而立即題下簽名與年代。作品確知為1980 年代所發表的布料裁貼作品,最後卻在作品的題名上題簽為1993 年,推測應為當下需求而題簽。身為亞洲戰後抽象的一員,朱為白探求自然與結構的內在本質與形式,他與亞洲具體派、單色畫派站在齊頭式的位置,準確掌握細節及技法的運用能力,也深具讓物質層次轉化到精神層次的造型思想能力。
朱為白出身於悠悠三代的裁縫世家,自幼耳濡目染培養出刀剪裁貼的家學。他的創作以東方美學為起點,進入以現代藝術為語彙。1929 年出生於南京,童年以及青少年時期皆在富含歷史以及文化底蘊的南京生活,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9 年隨著軍隊輾轉到台灣。服役期間,他以通訊兵的職級服務於軍中,在對藝術的熱情以及與在「東方畫會」藝術家霍剛、蕭勤等交流切磋後加入「東方畫會」,爾後更有機會與「東方畫會」之父李仲生接觸。除了短暫地在廖繼春的「雲和畫室」學過畫外,他以素人藝術家的身份,將「刀剪精神」應用在宏觀的美學上,氣勢磅礡地震撼藝壇,也開立東方新空間主義的美學觀。
「東方畫會」的宗旨主張從中國博大文化的精神出發,探討中國藝術及思想的各種可能性,希望創造出東方特質的現代藝術。主要成員除了朱為白以外,還包括遍及海內外活躍的李元佳、蕭勤、霍剛、吳昊、夏陽、歐陽文苑以及李錫奇等。朱為白的創作多元,在1958 年加入東方畫會參加定期的聯展之後,即孜孜矻矻地不間斷創作。他是早慧的藝術家,早從1962 年開始,即將創作由視覺上的美學性質擴充到以中國哲學思想為依歸。1965 年即以利刃刀剪為工具,實際以挖鑿、刻剪方式進行空間深化。他曾自言: 『封塔那的作品強調「空間主義純粹性的信念」。我的作品透過異度空間表現中國哲學性的生命訴求。』他的作品除了早期少數的具象繪畫外,啟始於非具象的訴求形象甚早,在以順應無為的創作階段進行藝術思想研究與中國的哲學觀聯接發展,過程中經過紙雕、玻璃版畫、木刻版畫以及水墨繪畫創作後,經由熟稔各種材質運用後所能呈現的完美狀態,在1980 年代開立出以布料裁貼而成的東方空間主義。
東方美學體會順應無為的淡然與純真。莊子《知北遊》:「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朱為白崇尚道家有無精神,作品《突出》創作於朱為白熟悉利刃刀刻以及水墨筆畫所展現的各種有機狀態之後,形象上與內容上深蘊「墨韻」、「氣韻」以及「詩韻」。作品以開天闢地的開擘氣勢,讓朱墨以類似水墨繪畫流淌而下,刻意以白上加白進行無為的提煉,他並以「圓」的意象突出於畫面統攝有機萬物的型態,皺抓的柔軟布紋猶如中國水墨山水行雲流水,寓靜於動,整件作品以軟雕形式開創以虛實空間並強調以單一白色語境成就氣韻流貫並富於律動感的畫面。其餘並將創作材料幅貼於畫面之上,開拓非平面意象。
朱為白的作品富含「切」、「割」、「劃」、「剪」、「貼」、「拼」等多重創作技法,創作形式多變,每一個時期嘗試不同的轉變,他的「刀剪精神」貫穿他的創作語言,在看似各不相干的創作材料環境之中,以剪紙、割紙以及木雕版畫的創作思維,讓朱為白臻至巔峰地進入布料裁貼的「東方空間主義」。他從未出國追求潮流藝術,卻在與「東方畫會」諸友切磋交流下熟知西方現代藝術語彙,心無旁騖的專注力讓他以難得的單純直觀力道真熾東方美學,大破大立開創以「無相為體」的禪意語境,將作品開立出的「空間」轉為「境界」,同時也展示他的藝術語彙沒有任何語言認知與狹促區域的限制。他的順應無為精神體現在作品上,並未時刻感知作品完成而立即題下簽名與年代。作品確知為1980 年代所發表的布料裁貼作品,最後卻在作品的題名上題簽為1993 年,推測應為當下需求而題簽。身為亞洲戰後抽象的一員,朱為白探求自然與結構的內在本質與形式,他與亞洲具體派、單色畫派站在齊頭式的位置,準確掌握細節及技法的運用能力,也深具讓物質層次轉化到精神層次的造型思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