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我的很多作品看似蕭疏,但事實上油彩比水墨更難表達水汽氤氳的效果,因此相對於其他部分,我耗費了大部分精力來表現混沌的背景。在這方面,中國傳統繪畫中借由形態與留白所創造出的韻律感於我來說寓意深遠。」-趙無極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趙無極開始從甲骨文系列轉向以尋求新的表達方式。這幅《11.03.60》正是藝術家在此後經年不輟的探尋中凝集而成的全新風格之菁華。他早期作品中的象徵符號蛻變為畫布上捲曲、爽利、層層堆疊的綿密線條。這些線條錯綜交織,在背景一片灰色混沌之中激蕩黑白相生的獨特視覺衝突。趙無極筆下的線條不再是委婉的表徵,轉而變作宣洩情感的直接表達。透過不同色調與色階漸變的組合,趙無極在慢慢摸索如何構建空間深度。而線條的粗細變化恰如中國書法中的行筆使轉,營造出內在積蓄的澎湃動能與時間的流轉。一九五九年,趙無極於巴黎購置一處被喬治.喬漢娜改造為畫室的舊倉庫。畫室四面牆上沒有玻璃,相反,在天花板上安裝了玻璃窗天井採光。自然光線由上垂直傾瀉而下,激發了藝術家無限創作靈感。在這幅《11.03.60》裡,構圖正中的一團白光正穿透深色交疊的筆觸,輻射出淩厲的光芒。這團白色的雲氣蘊藉熾熱的脈息,散發熠熠光華,仿佛一顆跳動的心臟,不停地收縮擴張,釋放出巨大的生命能量與深層次的精神力量。這股盎然生機正是趙無極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所屬意探尋重構的。在《11.03.60》中,藝術家重燃傳統書畫理論中「以意取象,大象無形,大化生機」之概念,而非僅限於表徵式的描繪。且在作品的明暗光影之間,於東西方之間展開了一場雋永詩意的對話。一九六零年後,趙無極摒棄了斑駁複雜的配色,創造出一種純粹而坦率的表達風格以達至臻之境。他將作品中的色彩種類減至最低,以簡單的黑白兩色融和幻化出豐盈的色調與層次。而肌理光滑綿密的灰色背景仿佛一片蘊含生機的洪荒混沌。趙無極曾直言「我的很多作品看似蕭疏,但事實上油彩比水墨更難表達水汽氤氳的效果,因此相對於其他部分,我耗費了大部分精力來表現混沌的背景。在這方面,中國傳統繪畫中借由形態與留白所創造出的韻律感於我來說寓意深遠。」趙無極本人曾這樣評價其六十年代的作品:「彼時已不存在任何技術層面的障礙,我已可以順從內心,揮灑自如。但在創作大尺幅作品時,我總要在空間的表達上絞盡腦汁——不是為了要填滿它,而是要賦予它生命,將自己完全交給它。」在此時期,趙無極由表徵符號更進一步,蛻變為空間與造型上純粹抒情的抽象風格。這一階段的作品大部分以冷色調為主,粗糲的黑色與棕色線條綿密而充滿力量,暗示創作過程中情感的釋放。作品《11.03.60》以白色、黑色及不同色調的棕色交織凝聚了高強度的能量結構。藝術家以油然而生、無所拘束的不羈與瀟灑填滿了整張畫布;以擺脫一切桎梏,融匯現有之創新風格的表達反映其內心所感所向。此時他的作品已擺脫外在形態的束縛,為其隨後的風暴系列奠定了基礎。畫面中每一根線條的起承轉合均顯露出趙無極自幼累積的深厚書法功底。銘記父親的教誨,只有以書寫懷才可稱為藝術。在對線條的探索中,趙無極重新借鑒草書的筆法,以細若遊絲,短促有力的風格逐步過渡到隨後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愈發大膽狂放而又充滿韻律感的風暴系列。在《11.03.60》完成數月之後,法國戰後藝術家阿爾弗雷德·馬內西耶曾在一封致趙無極的信中提到,「我聚精會神全心貫注地聆聽你的作品,以期捕捉到所有你試圖分享給我的重要訊息。我能感受到你強烈而獨特的個性,但同時我也似感同身受。我滿心歡喜:這位藝術家如此與眾不同,你的世界、歷史、種族,以及心中那一縷光對我來說都是未知……但我分明感受到你作品中打動我的部分……你的作品如此美麗,它們已超越了技法,如此前所未有的坦率與真誠。」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趙無極開始從甲骨文系列轉向以尋求新的表達方式。這幅《11.03.60》正是藝術家在此後經年不輟的探尋中凝集而成的全新風格之菁華。他早期作品中的象徵符號蛻變為畫布上捲曲、爽利、層層堆疊的綿密線條。這些線條錯綜交織,在背景一片灰色混沌之中激蕩黑白相生的獨特視覺衝突。趙無極筆下的線條不再是委婉的表徵,轉而變作宣洩情感的直接表達。透過不同色調與色階漸變的組合,趙無極在慢慢摸索如何構建空間深度。而線條的粗細變化恰如中國書法中的行筆使轉,營造出內在積蓄的澎湃動能與時間的流轉。一九五九年,趙無極於巴黎購置一處被喬治.喬漢娜改造為畫室的舊倉庫。畫室四面牆上沒有玻璃,相反,在天花板上安裝了玻璃窗天井採光。自然光線由上垂直傾瀉而下,激發了藝術家無限創作靈感。在這幅《11.03.60》裡,構圖正中的一團白光正穿透深色交疊的筆觸,輻射出淩厲的光芒。這團白色的雲氣蘊藉熾熱的脈息,散發熠熠光華,仿佛一顆跳動的心臟,不停地收縮擴張,釋放出巨大的生命能量與深層次的精神力量。這股盎然生機正是趙無極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所屬意探尋重構的。在《11.03.60》中,藝術家重燃傳統書畫理論中「以意取象,大象無形,大化生機」之概念,而非僅限於表徵式的描繪。且在作品的明暗光影之間,於東西方之間展開了一場雋永詩意的對話。一九六零年後,趙無極摒棄了斑駁複雜的配色,創造出一種純粹而坦率的表達風格以達至臻之境。他將作品中的色彩種類減至最低,以簡單的黑白兩色融和幻化出豐盈的色調與層次。而肌理光滑綿密的灰色背景仿佛一片蘊含生機的洪荒混沌。趙無極曾直言「我的很多作品看似蕭疏,但事實上油彩比水墨更難表達水汽氤氳的效果,因此相對於其他部分,我耗費了大部分精力來表現混沌的背景。在這方面,中國傳統繪畫中借由形態與留白所創造出的韻律感於我來說寓意深遠。」趙無極本人曾這樣評價其六十年代的作品:「彼時已不存在任何技術層面的障礙,我已可以順從內心,揮灑自如。但在創作大尺幅作品時,我總要在空間的表達上絞盡腦汁——不是為了要填滿它,而是要賦予它生命,將自己完全交給它。」在此時期,趙無極由表徵符號更進一步,蛻變為空間與造型上純粹抒情的抽象風格。這一階段的作品大部分以冷色調為主,粗糲的黑色與棕色線條綿密而充滿力量,暗示創作過程中情感的釋放。作品《11.03.60》以白色、黑色及不同色調的棕色交織凝聚了高強度的能量結構。藝術家以油然而生、無所拘束的不羈與瀟灑填滿了整張畫布;以擺脫一切桎梏,融匯現有之創新風格的表達反映其內心所感所向。此時他的作品已擺脫外在形態的束縛,為其隨後的風暴系列奠定了基礎。畫面中每一根線條的起承轉合均顯露出趙無極自幼累積的深厚書法功底。銘記父親的教誨,只有以書寫懷才可稱為藝術。在對線條的探索中,趙無極重新借鑒草書的筆法,以細若遊絲,短促有力的風格逐步過渡到隨後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愈發大膽狂放而又充滿韻律感的風暴系列。在《11.03.60》完成數月之後,法國戰後藝術家阿爾弗雷德·馬內西耶曾在一封致趙無極的信中提到,「我聚精會神全心貫注地聆聽你的作品,以期捕捉到所有你試圖分享給我的重要訊息。我能感受到你強烈而獨特的個性,但同時我也似感同身受。我滿心歡喜:這位藝術家如此與眾不同,你的世界、歷史、種族,以及心中那一縷光對我來說都是未知……但我分明感受到你作品中打動我的部分……你的作品如此美麗,它們已超越了技法,如此前所未有的坦率與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