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我愛白皮松,愛其軀體豐滿的量感美,愛其枝幹的扭曲美,愛其通體色點的斑駁美。」
- 摘自藝術家自述 《吳冠中畫集》1990年
吳冠中對白皮松情有獨鍾,因為他認為無論是其顏色、形狀或枝葉分佈,都是充滿了藝術的美,是作畫的好題材。他曾钜細無遺地形容白皮松的美:「白皮松亮堂,幹枝上色塊斑駁,淡青粉綠是主調,偶爾微紅,突然又會閃出幾處墨黑的筆觸,那是枯死的斷枝,襯托乾枝顯得更加通體透明,……它分枝瀟灑,曲折,多韻律節奏感,而松枝分佈均衡,疏而漏,篩下星星陽光,滿地婆娑。」吳氏以白皮松為主題的作品寥寥可數,根據《吳冠中全集》編載,他的《白皮松》油畫作品共計五幅,均在1972至1976年間繪製,而紙本作品亦僅有四幅,其中一幅則是創作於1976年的《景山白皮松》。此作是藝術家唯一一幅用水粉來進行創作的最早期白皮松紙上作品,其藝術強度與力度在畫面表現以及技巧轉折之間皆顯而易見,是吳氏在70年代中期開始同時以油畫和彩墨作畫的顛峰代表力作,極為彌足珍貴。
吳冠中認為八大山人「是我國傳統畫家中進入抽像美領域最深遠的探索者」,其作品呈現的是在形像中追求不定型,表達「流逝的美」,而吳冠中自己所追求的就純粹是一種「生活的美感」。《景山白皮松》以近焦構圖、仰觀視點呈現畫面。畫中吳冠中將白皮松的主樹幹置於畫面中央,凸顯雄偉挺拔之氣勢,佔據二分之一畫面的枝椏顯見吳冠中的水墨線條功力,其線條細勁圓潤若行雲流水,枯筆擦掃如風狂雨驟,氣韻生動盈滿畫面。一分為二的主軸構圖將觀者視線由中央帶往上方落處二旁。吳氏亦簡率的筆觸點出三三兩兩登高的遊人以及數座亭台,除了增添畫面的趣味,亦突顯了白皮松高聳入雲的壯闊的氣勢。
白皮松樹幹皮呈不規則片狀脫落,形成白褐相間的斑鱗狀,極其美觀。樹幹秀麗挺拔,枝椏蒼鬱交錯。與梵古因受浮世繪影響,在後期作品中以鮮明深色輪廓與明亮色塊創作不同,吳冠中從自然物象提煉出線條和色彩,在寫景的同時,也凸顯這些幾何和色彩美感。白皮松和山石在吳冠中形式美的詮釋下,成為具有視覺感染力的獨特意象,加上數點人群的幾筆點綴,使得畫面產生明快生動的氛圍。
《景山白皮松》揭示了吳冠中一種藝術形式的生成和發展軌跡。由此作品,可以見得藝術家不再把自己的藝術表現侷限於「形似」或是「模擬」,而是從自然提煉出一種色彩、空間、線條的美感,表現風景所隱藏著的生機、氣韻,自此走上一個瑰麗萬千的新境界。
- 摘自藝術家自述 《吳冠中畫集》1990年
吳冠中對白皮松情有獨鍾,因為他認為無論是其顏色、形狀或枝葉分佈,都是充滿了藝術的美,是作畫的好題材。他曾钜細無遺地形容白皮松的美:「白皮松亮堂,幹枝上色塊斑駁,淡青粉綠是主調,偶爾微紅,突然又會閃出幾處墨黑的筆觸,那是枯死的斷枝,襯托乾枝顯得更加通體透明,……它分枝瀟灑,曲折,多韻律節奏感,而松枝分佈均衡,疏而漏,篩下星星陽光,滿地婆娑。」吳氏以白皮松為主題的作品寥寥可數,根據《吳冠中全集》編載,他的《白皮松》油畫作品共計五幅,均在1972至1976年間繪製,而紙本作品亦僅有四幅,其中一幅則是創作於1976年的《景山白皮松》。此作是藝術家唯一一幅用水粉來進行創作的最早期白皮松紙上作品,其藝術強度與力度在畫面表現以及技巧轉折之間皆顯而易見,是吳氏在70年代中期開始同時以油畫和彩墨作畫的顛峰代表力作,極為彌足珍貴。
吳冠中認為八大山人「是我國傳統畫家中進入抽像美領域最深遠的探索者」,其作品呈現的是在形像中追求不定型,表達「流逝的美」,而吳冠中自己所追求的就純粹是一種「生活的美感」。《景山白皮松》以近焦構圖、仰觀視點呈現畫面。畫中吳冠中將白皮松的主樹幹置於畫面中央,凸顯雄偉挺拔之氣勢,佔據二分之一畫面的枝椏顯見吳冠中的水墨線條功力,其線條細勁圓潤若行雲流水,枯筆擦掃如風狂雨驟,氣韻生動盈滿畫面。一分為二的主軸構圖將觀者視線由中央帶往上方落處二旁。吳氏亦簡率的筆觸點出三三兩兩登高的遊人以及數座亭台,除了增添畫面的趣味,亦突顯了白皮松高聳入雲的壯闊的氣勢。
白皮松樹幹皮呈不規則片狀脫落,形成白褐相間的斑鱗狀,極其美觀。樹幹秀麗挺拔,枝椏蒼鬱交錯。與梵古因受浮世繪影響,在後期作品中以鮮明深色輪廓與明亮色塊創作不同,吳冠中從自然物象提煉出線條和色彩,在寫景的同時,也凸顯這些幾何和色彩美感。白皮松和山石在吳冠中形式美的詮釋下,成為具有視覺感染力的獨特意象,加上數點人群的幾筆點綴,使得畫面產生明快生動的氛圍。
《景山白皮松》揭示了吳冠中一種藝術形式的生成和發展軌跡。由此作品,可以見得藝術家不再把自己的藝術表現侷限於「形似」或是「模擬」,而是從自然提煉出一種色彩、空間、線條的美感,表現風景所隱藏著的生機、氣韻,自此走上一個瑰麗萬千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