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NG FANZHI (CHINA, B. 1964)
1 更多
歐洲重要私人收藏
曾梵志 (中國,1964年生)

面具

細節
曾梵志 (中國,1964年生)
面具
油彩 畫布

1996年作
款識:曾梵志 96 (右下)
來源
中國 香格納畫廊
現藏者購自上述畫廊

拍品專文

「在今天的社會中,面具或許是無處不在,不管是你為了保護自己,還是為了欺騙別人,都不得不把真實的自己隱藏起來,而以假面的形象出現在公眾面前。或許,這才是真正的尷尬。」-曾梵志
真正的藝術家從不停滯、滿足現狀,在不斷深入一個命題的過程中,會提煉出更純粹獨到的藝術語言,在重復、感悟、消耗、創造、否定、昇華的每個階段中完善自身的創作。成名初期,曾梵志的《肉》與《協和醫院》畫作見稱於其坦率直接的情感,迅速引起的本能心理觸覺。1993 年藝術家從武漢遷移至北京,踏足陌生的社交圈子,需要與很多素不相識的人見面打交道。說埸面話的機會變多了,真正交心的朋友卻不多,觸動他開啟探討人性關係的《面具》系列。
「面具」去除了面容的標識、五官與表情透露的訊息,除了畫中人物一身都市流行的衣飾外,只剩下一個隱藏真我的空殼。在看似與寵物狗一起品嚐下午茶的輕鬆畫面中,男子的面具卻是眉頭緊蹙、偌大的嘴唇緊抿,血管暴現的雙手更不知道往哪裡放,充分顯現人物揣揣不安的掙扎心理。除了言語之外,眼睛被視為最容易窺探人心想法的渠道,曾梵志卻將靈魂之窗轉為無法被看透的十字標記,令人無法猜度男子的內心想法。藝術家把人物雙掌不合乎比例地放大,正是因為他覺得人的雙手會下意識地出賣緊張焦慮的思緒。捨易取難地以雙手來表現壓抑的情緒,可見曾梵志對既定印象的挑戰。與前一階段的《肉》與《協和醫院》相比,血肉的感覺在1996 年的這張《面具》中仍然清晰可見,只是淡化為一個更為「文明」、優雅的角色。曾經醫院中窘迫的環境轉移為人在當今社會上迫不得已、精神層面上莫可奈何的狀態。
從1994 年一直發展「面具」系列以來,這個隱喻都市人精神狀態的藝術圖式臻至1996 年間已經可謂達至成熟,這張《面具》可說是藝術家對此一圖象深刻而又駕輕就熟的表現。假面與真面的表情真假難分,外在的面具經已活生生地內化成為人的一部分,是當今社會生存無可逃遁的人格模式。曾梵志創作「面具」的時期不長,在市場中出現的質量優秀的「面具」更是珍稀。
縱觀九十年代曾梵志所創作的《面具》作品,偶爾綴有西瓜、狗隻、光線與陰影等細節,但於一張畫中集合如此眾多元素的,卻絕無僅有。從藝術家的草圖可見,他反覆琢磨作為平衡畫面結構的背景光塊、思量如何呈現薄餅的溫度、西瓜汁液在桌面上四處流淌等,證明曾梵志在構思這張《面具》時,這些細節早已是重要的組成部分。畫中多樣化的細節,就像舞台劇中的道具使主角發揮得淋漓盡致、故事更豐富完整一樣,使《面具》的可讀性更高,畫面更耐人尋味。畫中一人一狗的姿態互相呼應,桌上隨手剝開的西瓜、地上仍然冒著熱氣的薄餅就似分別供給畫中人物與斑點狗食用的糧食,而進食又是如此基本的生存要求。從來狗與主人的肖像畫,都是如布隆齊諾的《德拉.羅維雷肖像》一般彰顯主人的地位與榮譽;而《面具》中狗與人相似的姿勢和並置的食物卻不禁令人莞爾,類比兩者的生存狀態,反映了人生在世的荒誕與掙扎,亦為此作注入一種調侃的意味。
人物背後鮮亮的黃色光塊、身上鮮明的藍色汗衣、身旁鮮豔的紅色西瓜,正好構成三角焦點,兼備了建構空間、平衡構圖、提亮畫面的作用。以歡快而亮麗的色彩表現蘊藏暗湧的主題,就似詹姆斯‧ 恩索爾的《皮埃羅的絕望》般充滿詭譎感和諷刺。大面積平塗卡其色所製造的虛浮背景,結合幾何形狀及高亮度的黃光塊,呈現錯落有致的構圖,同時將人物推入一個陌生的環境中,失去與現實的連接,產生一種漠然抽離的距離感。西瓜汁以實中帶虛的寫意畫法表現,也使作品平添抒情韻味。多種細緻的畫面處理,都印證了曾梵志九十年代創作的高峰。
《面具》系列不但對曾梵志後來的創作影響深廣,更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的一個鮮明符號、一座不可或缺的里程碑。與單人獨像的其他《面具》相比,是次拍品無疑包羅各類具表現力的元素,令畫面的故事更深遽多變,無論在主題概念或表現手法上,都是難能可貴的力作。這種致力於深化提煉一個系列的精神,亦讓曾梵志的創作能在數十年間持續吸引觀眾的目光。

更多來自 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