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神諭
佳士得極有幸將這次拍賣的部分展區,開放給新銳女性藝術家,確立藝壇近年來對女性畫家重燃興趣;長期以來,女性藝者一直遭男性同儕奪去光彩顯得黯然無光。在維吉尼雅·吳爾芙於1930年為姊姊暨著名畫家薇妮莎·貝爾所寫的一篇介紹散文中,她憶起許多世代的女子被剝奪了實現藝術夢的權利,只因為「她們的父親寧願自盡,也不願讓(她們)盯著裸男作畫。」
這批作品出自一群尋找自我認同的藝術家:她們所表達的藝術眼光不落俗套,其細膩度唯女性獨有。對某些女性藝術家而言,她們的創意語彙來自於童年的形象,像日本的六角彩子用手沾滿顏彩即興創作,為自己的藝術眼光發聲:她創作出帶著卡通效果大眼睛的小女孩,背景則花團錦簇 (作品編號424)。而高野綾則是深受日本動畫啟發:在創造一個與動物和大自然和諧共處的灰髮女巫時(作品編號423),她賦予主角鮮明的性感形象,改造了極度凸顯性別標誌的動畫文化。而中國藝術家陳可的創意敘述則帶著淡淡憂鬱(作品編號425-427),暗示著她童年時期的瘖啞平淡,且備受寂寞所苦,這在當時厲行一孩政策的中國社會其實相當尋常。
享譽國際的中國藝術家梁遠葦在《生活的片段》(作品編號428)中,採用了縝密且重複的花卉圖案,讓人想起上好的刺繡作品、以及世世代代以來從事家務的女性。而段建宇《早安第10號》(作品編號429)裡重複出現的中文字也傳達了類似的底蘊:梁與段的作品,訴說了寧靜表象背後的創作過程,其實充斥著內在衝突張力。孔令楠則創作了一個浸浴在螢光效果下的捕魚場景(作品編號432),令人惴慄;而宋琨捕捉了被幻想昇華的時間片段,預示著這個世界所將面臨的劇變 (作品編號430-431)。
繼上一季關於身份認同的主題後,幾件東南亞藝術家的作品在今季再現姿采,焦點集中在人類生活經驗和內在心靈所遭受的張力。這些作品呈現一種迫切的感受,切割、鑿挖和摩擦都是激烈而粗野的動作,冀能暴露我們的內在真相。
新加坡藝術家王美清(作品編號435)跟日本畫家六角彩子一樣,在她的珍品櫃中重返孩提時代的魔術幻奇,並尋找慰藉;然而對她來說,這些珍玩是透過記號語言學來探索知識獲取和散播的工具。王美清的對圖像的切割和層疊技巧,到了菲律賓畫家諾娜·賈希雅(作品編號434)手中得到不同演繹,她把一場泰國水災後的頹壞易景象重組,反映人類對秩序和控制的渴求。
《巴拉巴之光第五號》(作品編號433)中伸出的雙手,指涉了聖經人物巴拉巴,他原本要被釘十字架,但他的刑罰卻由耶穌承擔了。希望和絕望的並置,是人類生存中的基本經歷,就如新加坡藝術家李綾瑄(作品編號436)透過她融化的畫布,來呈現空間概念、以及我們在這空間遊走的種種。
此部份的所有作品都反映了人們在當代氛圍中漫遊時會經歷的深刻心理共鳴、對複雜經驗的憂慮;透過它們自有的視覺語彙,對這些體驗做了最誠實的揭示。
佳士得極有幸將這次拍賣的部分展區,開放給新銳女性藝術家,確立藝壇近年來對女性畫家重燃興趣;長期以來,女性藝者一直遭男性同儕奪去光彩顯得黯然無光。在維吉尼雅·吳爾芙於1930年為姊姊暨著名畫家薇妮莎·貝爾所寫的一篇介紹散文中,她憶起許多世代的女子被剝奪了實現藝術夢的權利,只因為「她們的父親寧願自盡,也不願讓(她們)盯著裸男作畫。」
這批作品出自一群尋找自我認同的藝術家:她們所表達的藝術眼光不落俗套,其細膩度唯女性獨有。對某些女性藝術家而言,她們的創意語彙來自於童年的形象,像日本的六角彩子用手沾滿顏彩即興創作,為自己的藝術眼光發聲:她創作出帶著卡通效果大眼睛的小女孩,背景則花團錦簇 (作品編號424)。而高野綾則是深受日本動畫啟發:在創造一個與動物和大自然和諧共處的灰髮女巫時(作品編號423),她賦予主角鮮明的性感形象,改造了極度凸顯性別標誌的動畫文化。而中國藝術家陳可的創意敘述則帶著淡淡憂鬱(作品編號425-427),暗示著她童年時期的瘖啞平淡,且備受寂寞所苦,這在當時厲行一孩政策的中國社會其實相當尋常。
享譽國際的中國藝術家梁遠葦在《生活的片段》(作品編號428)中,採用了縝密且重複的花卉圖案,讓人想起上好的刺繡作品、以及世世代代以來從事家務的女性。而段建宇《早安第10號》(作品編號429)裡重複出現的中文字也傳達了類似的底蘊:梁與段的作品,訴說了寧靜表象背後的創作過程,其實充斥著內在衝突張力。孔令楠則創作了一個浸浴在螢光效果下的捕魚場景(作品編號432),令人惴慄;而宋琨捕捉了被幻想昇華的時間片段,預示著這個世界所將面臨的劇變 (作品編號430-431)。
繼上一季關於身份認同的主題後,幾件東南亞藝術家的作品在今季再現姿采,焦點集中在人類生活經驗和內在心靈所遭受的張力。這些作品呈現一種迫切的感受,切割、鑿挖和摩擦都是激烈而粗野的動作,冀能暴露我們的內在真相。
新加坡藝術家王美清(作品編號435)跟日本畫家六角彩子一樣,在她的珍品櫃中重返孩提時代的魔術幻奇,並尋找慰藉;然而對她來說,這些珍玩是透過記號語言學來探索知識獲取和散播的工具。王美清的對圖像的切割和層疊技巧,到了菲律賓畫家諾娜·賈希雅(作品編號434)手中得到不同演繹,她把一場泰國水災後的頹壞易景象重組,反映人類對秩序和控制的渴求。
《巴拉巴之光第五號》(作品編號433)中伸出的雙手,指涉了聖經人物巴拉巴,他原本要被釘十字架,但他的刑罰卻由耶穌承擔了。希望和絕望的並置,是人類生存中的基本經歷,就如新加坡藝術家李綾瑄(作品編號436)透過她融化的畫布,來呈現空間概念、以及我們在這空間遊走的種種。
此部份的所有作品都反映了人們在當代氛圍中漫遊時會經歷的深刻心理共鳴、對複雜經驗的憂慮;透過它們自有的視覺語彙,對這些體驗做了最誠實的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