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文殊菩薩,被視為智慧的化身。文殊二字,為梵文Manjusri音譯「文殊師利」的簡稱,又稱「曼殊師利」,原意為「妙德」或「妙吉祥」,因據佛典記載,文殊菩薩出生時現吉祥瑞光而得名。《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與《文殊師利般涅槃經》中稱,文殊菩薩生於古印度舍衛國多羅村梵德一婆羅門之家,後隨釋迦佛出家。佛祖涅槃後,他以童子形遊行於「大振那國的五頂山」為眾生宣說佛法。中國山西五台山,即被視為文殊菩薩說法之「五頂山」道場。
此鎏金銅文殊菩薩造型端莊靜穆,姿態優美,鑄刻細膩。可比較蘇黎世雷特伯格博物館Berti Aschmann基金會珍藏一件尺寸略大的鎏金銅文殊菩薩坐像(28公分),姿態造型與本尊相似,定年西藏十四世紀,著錄於《On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 The Berti Aschmann Foundation of Tibetan Art at the Museum Rietberg Zurich》,蘇黎世,1995年,圖版64號。亦可比較另一尊尼泊爾文殊菩薩坐像,定年十五世紀,尺寸姿態相若,惟雙手作說法印,著錄於《Buddha: 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 232 Masterpieces》,弗爾克林根,2016年,圖版140號。
此鎏金銅文殊菩薩造型端莊靜穆,姿態優美,鑄刻細膩。可比較蘇黎世雷特伯格博物館Berti Aschmann基金會珍藏一件尺寸略大的鎏金銅文殊菩薩坐像(28公分),姿態造型與本尊相似,定年西藏十四世紀,著錄於《On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 The Berti Aschmann Foundation of Tibetan Art at the Museum Rietberg Zurich》,蘇黎世,1995年,圖版64號。亦可比較另一尊尼泊爾文殊菩薩坐像,定年十五世紀,尺寸姿態相若,惟雙手作說法印,著錄於《Buddha: 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 232 Masterpieces》,弗爾克林根,2016年,圖版14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