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琴為仲尼式。通體蛇腹斷紋並間流水斷紋。軫為水牛角製成,雁足為硬木製成。琴背面頸處小篆題刻:「霜天鈴鐸」。龍池兩側行楷銘文:「脆滑輕鬆振霜天之鈴鐸;翕純皦繹詠盛世之唐虞」。龍池下方刻有鐘形「潢南」印、「益藩雅制」圓形印,及「游誠養德」方形印。
明代宗室制琴盛況空前,其中尤以四王琴最為知名。四王即為寧、衡、益、潞四王。楊時百《琴學叢書》說:「明寧、衡、益、潞四王皆能琴,潞琴最多,益次之,寧、衡最少。」。據此琴印鑑可知,此琴為益宣王朱翊鈏(1537-1603)用琴。益宣王朱翊鈏(1537-1603) ,號潢南,自號潢南道人,明太祖九世孫,萬曆八年(1580)襲封益王,在位二十四年,於萬曆三十一年(1603)薨。存世的益王琴以仲尼式為主,多為公家機構典藏,有天津博物館藏「玉韵」琴,故宮博物院藏「天鳳環珮」琴,及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韵磬」琴等。私家珍藏數量極少。Van Gulik於1940年東京出版《Lore of the Chinese Lute》中曾著錄日本私人珍藏的益王琴,題銘與此近乎相同,惟「霜天鈴鐸」四字以草書刻成,見該書圖版XVI。
此琴傳為楊時百(1863-1932)之舊藏。楊時百,字宗稷,近代琴學大師,被尊為「民國古琴第一人」,晚清軍機大臣張之洞、現代古琴大師管湖平等皆為其門生。楊時百於1911年至1931年分期出版了《琴學叢書》,共約四十萬字,其中收錄了古琴曲三十二首及相關樂理。〈琴話(二)〉中提到了其曾入藏一張益王「霜天鈴鐸」琴(圖一),指的很可能即為此琴。為了將琴音調至合其所用,楊時百有將古琴剖開再重合的習慣,此琴面有多處重髹的痕跡,有可能即為楊時百剖琴後所為。
明代宗室制琴盛況空前,其中尤以四王琴最為知名。四王即為寧、衡、益、潞四王。楊時百《琴學叢書》說:「明寧、衡、益、潞四王皆能琴,潞琴最多,益次之,寧、衡最少。」。據此琴印鑑可知,此琴為益宣王朱翊鈏(1537-1603)用琴。益宣王朱翊鈏(1537-1603) ,號潢南,自號潢南道人,明太祖九世孫,萬曆八年(1580)襲封益王,在位二十四年,於萬曆三十一年(1603)薨。存世的益王琴以仲尼式為主,多為公家機構典藏,有天津博物館藏「玉韵」琴,故宮博物院藏「天鳳環珮」琴,及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韵磬」琴等。私家珍藏數量極少。Van Gulik於1940年東京出版《Lore of the Chinese Lute》中曾著錄日本私人珍藏的益王琴,題銘與此近乎相同,惟「霜天鈴鐸」四字以草書刻成,見該書圖版XVI。
此琴傳為楊時百(1863-1932)之舊藏。楊時百,字宗稷,近代琴學大師,被尊為「民國古琴第一人」,晚清軍機大臣張之洞、現代古琴大師管湖平等皆為其門生。楊時百於1911年至1931年分期出版了《琴學叢書》,共約四十萬字,其中收錄了古琴曲三十二首及相關樂理。〈琴話(二)〉中提到了其曾入藏一張益王「霜天鈴鐸」琴(圖一),指的很可能即為此琴。為了將琴音調至合其所用,楊時百有將古琴剖開再重合的習慣,此琴面有多處重髹的痕跡,有可能即為楊時百剖琴後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