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HO (AN HE, 1927-2017)
AN HO (AN HE, 1927-2017)
AN HO (AN HE, 1927-2017)
4 更多
AN HO (AN HE, 1927-2017)
7 更多
安和家族收藏
安和

臨摹《武宗元朝元仙仗圖》

細節
安和
臨摹《武宗元朝元仙仗圖》
水墨紙本 手卷
11 x 108 in. (27.9 x 274.3 cm.)
張知本題引首:朝元仙仗圖。文瑛女士精繪,江陵張知本題。
鈐印:張知本
呂佛庭、莊嚴、李霖燦題跋並鈐印九方
于宇飛題拖尾並鈐印三方
來源
藏家直接得自畫家本人。
更多詳情
安和生於北京的一個書香門第,七歲時立志成為一名藝術家。她的母親是一名花卉畫家,安和又從一位世交好友處學習書法。1945年,16歲時拜溥儒(1896-1963)門下,跟從溥儒習畫十七載。自1950年代早期開始,安和開始研習並描摹唐、宋兩代繪畫作品。她尋師學藝,以求精通古典書畫技法,並不時對原作進行研究。工筆講究技法工整細緻,正與安和氣質相符。因而她逐漸發展出具有個人特色的書畫風格,畫工精細,技法絕倫,巧妙入微。

根據卷尾呂佛庭、李霖燦題跋,此卷為安和以紙本臨摹武宗元《朝元仙仗圖》之作。原作應為絹本,兩人曾有幸于紐約藏家王季遷處見過真跡。武宗元為北宋官員,兼為知名道釋人物畫家,曾在開封等多處寺觀中畫過大量壁畫,畫風深受唐代大家吳道子(活躍於約710-760)影響。李霖燦推測原作可能為道觀寺廟壁畫草稿,以供日後修復所用。《朝元仙仗圖》原作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描繪道教衆神的儀仗隊列在祥雲托浮的天橋上徐徐前行之景,曾于2000年芝加哥藝術學院舉辦的《道教與中國藝術》展覽中展出(展覽圖錄編號74)。現藏北京徐悲鴻紀念館的《八十七神仙卷》與《朝元仙仗圖》相比尺幅較小,但構圖基本相同,可能為原作另一臨本;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亦存有相似作品(編號18.124.1與21.18)。反覆臨摹古畫經典以熟習傳統白描技法對安和而言,乃致力研習唐代人物繪畫的關鍵。安和女兒亦回憶此卷作於1961年,當時安和恰恰懷喜,作品完成後再請眾學者、藝術家題跋。除呂佛庭、李霖燦題跋外,莊嚴亦于1971年臨摹原作後趙孟頫墨寶附其後及再題,為全作增色不少。

榮譽呈獻

黎翰墨 (Elizabeth Hammer)
黎翰墨 (Elizabeth Hammer)

更多來自 中國書畫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