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XTREMELY RARE THREE-TIERED JADE CONG
AN EXTREMELY RARE THREE-TIERED JADE CONG
AN EXTREMELY RARE THREE-TIERED JADE CONG
5 更多
AN EXTREMELY RARE THREE-TIERED JADE CONG
8 更多
罕見之良渚玉琮良渚文化玉器數量多,器類豐,雕琢精,是中華文明史上大放異彩的玉之精品。玉琮是良渚文化先民創造的玉器奇葩。良渚玉琮,外方內圓,均以四角為中軸線,雕琢神人獸面紋,是唯一沒有光素的良渚玉器器種。早期以扁矮狀為主,神人或獸面雕琢精細,晚期以高瘦狀為主,僅以簡化的神人眼鼻面紋為主。此件玉琮為良渚玉琮中罕見的珍品。器表土漬未經清理,略呈淡淡的土黃色,器的兩端邊緣有少量損傷,呈現了受沁後的雞骨白色。玉質精良,有少量青色晶斑和褐色小斑點,局部有透光,顯現晶瑩剔透的玉質。整體弧邊方形,中部大圓孔,雙面鑽孔,孔大壁薄,孔內壁打磨精細,略有凸弧。琮體上下兩端射口一致,器身四面中部為光素的直槽,槽面略呈弧狀凸面。以四角為中軸線,以淺凹槽分成三節。第一節為帶冠的神人面紋,以上端的兩道凸橫檔象徵冠帽,在橫檔上刻有五、六道平行凹弦紋,兩道橫檔之間刻飾了連續卷雲紋。冠下即為神人面紋,重圈為眼,外圈管鑽淺刻,內圈刻琢,眼角刻成小三角狀。用減地淺浮雕工藝形成微凸的寬鼻,鼻面上琢刻了三組卷雲紋。第二節為淺浮雕的獸面紋,管鑽淺刻的重圈為雙眼,大於神人眼睛,而主要區別在於獸眼的一側有橢圓形的眼瞼,眼瞼之間有橋形樑相連,眼瞼上刻錦繁縟的卷雲紋,淺浮雕的寬鼻與神人寬鼻相似。第一節和第二節的圖像複合,形成神人獸面的一組組合,即簡化的"良渚神徽"。第三節神人面紋和第一節一致。良渚文化早期玉琮以一節(神人面紋)、二節(神人獸面紋合為一組)、四節(神人獸面紋複合為二組)為常見。而三節,即神人獸面紋複合為一組再加神人面紋的構圖,非常罕見。根據考古報告的資料表明,此種構圖布列的三節良渚玉琮,僅有四例。其一為浙江餘杭反山出土之玉琮(編號為餘反M17:2)1 (圖一),整體器形,構圖布列,神人獸面圖樣,與本玉琮基本一致,但在二道橫凸檔之間,和獸面眼瞼上未刻飾卷雲紋,其精緻水平略遜一籌。其二為浙江餘杭瑤山出土之玉琮(編號為余2842)2 (圖二),除器形略小外,與上述玉琮基本一致。其三為浙江餘杭瑤山出土之玉琮(編號為瑤山M12:7)3 (圖三)。整體大小與本玉琮基本一致,但中部圓孔較之小得多,即琮的器壁要厚重。此件玉琮除神人獸面紋等構圖布列與上述玉琮一致外,在二道橫凸檔之間,獸面眼瞼上均刻飾了卷雲紋。綜觀良渚文化玉琮的所有資料,唯有該件玉琮與本玉琮有著高度的相似性,當然仔細比對,在刻紋的粗壯與纖細上略有差別,本玉琮之陰刻線更顯細巧。其四為上海青浦福泉山遺址吳家場墓地出土之玉琮(編號為M204:15)4 (圖四),該玉琮玉質甚佳,以淺黃褐色為主,局部斑塊較深,晶瑩透光。此玉琮除上二節組合為簡化神徽,第三節為神人面紋外,在二道橫凸檔之間,獸面眼瞼上均刻飾了纖細的卷雲紋。尤為特殊的是在第二節獸面紋的兩側偏下部位,刻飾了神鳥,尖喙、長頸、大翅,正呈展翅飛翔之狀。其神鳥紋在良渚玉器中較少出現,此件玉琮與福泉山M9:21之兩節玉琮5 (圖五)極為相似。上述總數五件三節(註一至註四及本件?)良渚文化玉琮,均呈矮扁狀的器形,即器高小於射口的外徑,而神人獸面紋的組合,布列構圖的紋樣基本一致,但本玉琮更在兩道橫凸檔之間獸面眼瞼上刻線精巧的卷雲紋,唯有餘杭瑤山M12:7,這件玉琮達到如此水平。據筆者不完全統計,世界上公私文博機構和私人藏家,擁有的良渚文化玉琮,大約在二百件之數,而三節之玉琮僅有六件(另一件下述),從這五件良渚玉琮的出土資料、器形、紋飾、雕刻工藝等綜合判斷,均屬於良渚文化的早期製品,是良渚文化最高等級之貴族所擁有。玉質精良,器形特殊,布局精巧,雕琢水平高超,是良渚玉琮中罕見之珍品!附帶說明:另一良渚文化三節玉琮,為浙江餘杭反山十二號墓出土(編號為餘反M12:97)6 (圖六),此件玉琮器身呈瘦高形,即器高大於射口的外徑,雖然器分三節,構圖布列亦相似,但雕刻之線條明顯粗壯,與上述四件(註一至註四)玉琮區別十分顯著。註1 《反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著,《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2 《瑤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著,《文物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3 餘杭縣文管會沈德祥:《浙江省餘杭縣安溪瑤山12號墓考古簡報》,《東南文化》1988年5月。4 福泉山考古隊:《上海福泉山遺址吳家場墓地發掘》,《中國文物報》2011年10月21日。5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福泉山》,《文物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6 《反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著,《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王明達 1943年生於蘇州。1966年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長期從事史前考古發掘研究。曾任反山、瑤山(合作)、匯觀山、莫角山、塘山等良渚文化遺址及嘉興、湖州、舟山、紹興地區等考古發掘領隊。1992年評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曾任中國考古學會理事、中國文物學會玉器專業委員會副會長。現任中國文物學會玉器專業委員會特聘顧問,浙江省玉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良渚文化 三層人神獸面紋玉琮

LIANGZHU CULTURE, CIRCA 3300-2300 BC

細節
良渚文化 三層人神獸面紋玉琮
3 1/16 in. (7.8 cm.) high, box
來源
金華堂舊藏,1997年購於香港

榮譽呈獻

Priscilla Kong
Priscilla Kong

拍品專文

雞骨白,器表土漬色,未經清理,器兩端邊緣有局部損傷。玉質致密,有少量青色晶斑和褐色小斑點。局部有透光。
外形弧邊方形,中間大圓孔,雙面管鑽,孔大壁薄,內壁打磨精細,略有凸弧。

上下兩端射口一致。器身四面中部為光素的直槽。以四角為中軸線分為三節,第一節為戴冠的神人面紋,以兩道凸弦紋象徵冠,弦紋上有五、六道凹弦紋,兩道弦紋之間刻飾連續卷雲紋。神人面紋重圈為眼,外圍管鑽淺雕,內圈刻琢。眼角刻成小三角狀。用減地淺浮雕形成寬鼻,鼻面上琢刻三組卷雲紋。第二節為獸面紋,重圈為眼,大於神人眼,眼外有橢圓形眼瞼,眼瞼之間有橋形樑相連,寬鼻與神人寬鼻相似,獸面都是減地淺浮雕。第一節和第二節複合成一組神人獸面紋,即簡化的「良渚神徽」。第三節與第一節一致,即神人面紋。

此件良渚文化玉琮,玉料上乘,製作精細,淺浮雕與細刻紋工藝水平高超,布列組合罕見,實屬良渚文化玉器中難得之精品。
(王明達撰文)

更多來自 雲中玉筵 ─ 重要亞洲私人古玉珍藏 : 新石器時代篇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