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拍賣 17210
中國近現代畫
拍品 1225
1225
攻玉山房珍藏中國書畫 (拍品 1218-1231)收藏是一種對於文物珍惜愛護的行為表現。藏以家名,非特收藏專精,還必須有學有識,尤以在藏品中體現自家識見為難。以故收藏者眾,而藏家者稀。攻玉山房主人葉承耀醫生收藏之始,受其五叔葉海谷和招曙東二先生啟蒙,後來加入敏求精舍,早歲在香港結識虛白齋劉作籌先生,聆受前輩師友指點,數年之間,學識涵養和藏品都有所增進。然而與諸多藏家和鑒定家交往中,記憶猶新的是與故宮博物院書畫鑒定專家劉九庵先生(1915-1999)的往還,至今仍然保存數十通劉先生書札。透過劉先生的專業鑒定與指導意見,介紹葉醫生購藏了王素、任熊等古代書畫傑作。葉醫生對近現代書畫亦愛好頗深,收藏的重點集中於晚晴民初作品及近世嶺南名家書法繪畫之作。葉醫生後來轉向明式家具的收藏,書畫收藏名聲為其家具精品所掩,但是他對於書畫的喜好和研究至今不減。2004年更於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舉辦《聚墨留香—攻玉山房藏中國古代書畫》展覽,展出其收藏歷代書畫84件,於書畫收藏界影響頗大。葉醫生深愛中國傳統文化,對於中國書畫與家具都有自己深切的體會與識見,藏家之譽,實至名歸。佳士得承蒙葉承耀醫生信任,委託珍藏中國古代、近現代書畫共40件作品(古代書畫26件,編號927-952;近現代14件,編號1218-1231),倍感榮幸。期盼透過此次攻玉山房的藏品,可以讓更多喜愛中國書畫藝術的來賓欣賞、認識葉醫生的收藏。
居巢、居廉
今夕庵書畫冊
細節
居巢、居廉
今夕庵書畫冊
水墨紙本/設色紙本/水墨花箋 冊頁十二開
六頁 28 x 42 cm. (11 x 16 ½ in.)
兩頁23 x 37 cm. (9 x 14 5/8 in.)
一頁28 x 41.5 cm. (11 x 16 3/8 in.)
一頁26 x 37 cm. (10 ¼ x 14 5/8 in.)
一頁24.5 x 35.5 cm. (9 5/8 x 14 in.)
1. 居巢題識:
瓊楚當軒貌影遲,一枝風露忽離披,
端應粉本昌黎伯,硬語摹來一字肥。
巢並題。
2. 居巢題識:
相識東風吹髩斜,生枯澤朽作繁華,
悟他能事惟窩臼,照例開成餅樣花。
梅巢生并書舊作。
3. 居廉款識:居廉。
居廉又題:甲子華朝,添茆小屋,燕集。樹坪道兄出素冊屬寫苔石,翌日梅生仲兄補桂花一枝并請是正。古泉又識。
4. 居巢題識:辛酉(1861年)冬仲添茅小屋銷寒雅集,古泉為黃香寫照,老巢補月季一枝以奉茮翁仁兄大人法鑒,巢并識。
5. 居巢題識:
餘寒惻惻襲春衫,玳瑁天低水氣涵,有幾浮生觴詠日,雨絲風片又重三。
議郎孫子泛輕舠,袚褉臨流忽見招,正是中興殘劫後,舂陵隱抱可能銷。
海珠石上柳千條,昔昔春人鬥舞腰,今日水天閒話處,夢華掁觸最魂銷。
浪花無際雨糢糊,響履登臨怯病餘,猶有客程爭利涉,峭颯葉葉出扶胥。
酒舩廻棹啟高齋,即事慚無作序才,拉雜吟成自情性,當筵且免罰深杯。
乙丑(1865年)上巳雨中承茮翁折柬邀同人脩禊海珠,
雨甚移尊庽齋即事成五絕以記清遊,錄請哂正。居巢初草。
居巢題識:
浪花淘洗劫塵銷,袚褉人來駐畫橈,安得峽江變春湮,海珠石正小如瓢。
乙丑(1865年)上巳題海珠脩禊圖,應茮翁仁兄大人雅屬即請,吟定,居巢初草。
6. 居巢題識:
神韻己告退,性靈方望塵,輿儓競末路,主宕等陳人。
獨與造化語,遠於風雅親,北才天亦愛,山澤未緇磷。
讀二樵山人詩集敬題四十字,茮翁社長吟定。居巢初草。
居巢題識:
昔別最思量,豔說南強,負他二十四年香,
一水花田仍悵望,枉是同鄉,未減少時狂,夕夕花,當人生行樂,願須償,
願結葳蕤鐙七二,持照鴛鴦。調寄浪淘沙詠素馨。
茮翁仁兄大人正拍,居巢倚聲,時歸自桂林,寓天官里。
居巢題識:方塼研為湘舲銘。方如塼,渾而朴,用敲門,利場屋。
7. 居巢題識:(文不錄)。居巢。
8. 居巢題識:(文不錄)。乙丑(1865年)上巳後一日燈下憶錄奉,子貞六兄大人吟定,居巢舊作。
鈐印:梅生書畫、梅生(九次)、居巣(四次)、古泉、居廉
鑑藏印:區漢波藏(十次)、正心誠意齋印(六次)、漢波銘心之品(二次)、茮坪心賞
何冠五鑑藏印:靈璧何氏、三十二芙蓉山曼盦、冠五珍藏(二次)、何曼盦鑑藏、田溪書屋、曼盦墨緣
柯有榛(1814-1885)題簽條:今夕庵書畫冊。添茆小屋珍藏,庚午(1870年)初夏,柯有榛書籤。
鈐印:有辛、雲虛
出版
《聚墨留香:攻玉山房藏中國書畫》,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香港,2004年3月,第136-140頁。
展覽
香港,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聚墨留香:攻玉山房藏中國書畫”,2004年3月27日至6月6日。
榮譽呈獻
Sandy Yom
syom@christies.com
+852 2978 9933
拍品專文
區漢波為近代香港著名書畫收藏家,室名為“正心誠意齋”,曾為廣州西如茶樓正櫃、蓮香樓股東兼任司理,明、清時期書畫收藏豐富。
更多來自
中國近現代畫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