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w=1)
私人收藏 (拍品 1259-1260)
林風眠
持蓮仕女
細節
林風眠
持蓮仕女
設色紙本 鏡框
65.3 x 65.3 cm. (25 ¾ x 25 ¾ in.)
款識:林風眠。
鈐印:林風瞑印
持蓮仕女
設色紙本 鏡框
65.3 x 65.3 cm. (25 ¾ x 25 ¾ in.)
款識:林風眠。
鈐印:林風瞑印
來源
香港蘇富比,中國近現代及當代書畫,1999年4月26日,編號267。
更多詳情
美在於斯:現代主義先驅林風眠
林風眠是二十世紀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畫家之一,他獨闢蹊徑,將中國與歐洲的藝術傳統融會貫通,創造出一種全新的風格。林風眠於1919年至1925年間留學法國,是最早一批接觸到席捲歐洲的前衛藝術風潮的中國畫家。在當時的中國青年畫家中,林風眠與西方當代藝術思潮聯繫最為緊密。其中,立體主義對林風眠的影響最深,他後期作品中大膽的構圖和用色無不顯示出這一影響的痕跡。
1920年代中期回國,直到1938年在日本侵華時流亡西南,這一時期林風眠相繼在北平國立藝專,國立藝術院,西湖藝術院擔任院長。此一時期,林風眠激情澎湃,熱衷辯論,發表了許多藝術文章。他當時的許多觀點在媒體中掀起道德爭論,尤其是藝術教育中裸體模特的使用。對於林風眠來說,這些問題並非單純的審美問題,而是中國自辛亥革命後尋求自我定位的努力。與同時期美術、文學和政治界的同儕一樣,林風眠將他的工作視為時代的使命,即為中國人走向現代化進程中文化革新的一部分。
1949年後,林風眠從藝術教育界淡出,主要是因為他富有表現主義和半抽象主義的作品與當時主流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思潮相抵觸。但是他仍然偶爾舉辦展覽,在畫室中苦心孤詣,直到1966年文革到來。此一時期的作品多由駐上海的外籍團體和個人購買收藏,其後保存在海外。
文革十年,林風眠歷經艱辛,終於定居香港後尋得一份寧靜。在這東西文化交融的城市,林風眠的作品找到了更多的觀眾,促使他重新審視過往的藝術風格和主題,但他仍然以中西融合為創作的主線。直到生命最後一刻。香港這一國際都市賦予了畫家全新的生命,1976 年至1991年間,大量的展覽將林重新推出到全球觀眾面前,他被重新審視和理解,最終使得他獲得了應有的國際聲譽。
林風眠是二十世紀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畫家之一,他獨闢蹊徑,將中國與歐洲的藝術傳統融會貫通,創造出一種全新的風格。林風眠於1919年至1925年間留學法國,是最早一批接觸到席捲歐洲的前衛藝術風潮的中國畫家。在當時的中國青年畫家中,林風眠與西方當代藝術思潮聯繫最為緊密。其中,立體主義對林風眠的影響最深,他後期作品中大膽的構圖和用色無不顯示出這一影響的痕跡。
1920年代中期回國,直到1938年在日本侵華時流亡西南,這一時期林風眠相繼在北平國立藝專,國立藝術院,西湖藝術院擔任院長。此一時期,林風眠激情澎湃,熱衷辯論,發表了許多藝術文章。他當時的許多觀點在媒體中掀起道德爭論,尤其是藝術教育中裸體模特的使用。對於林風眠來說,這些問題並非單純的審美問題,而是中國自辛亥革命後尋求自我定位的努力。與同時期美術、文學和政治界的同儕一樣,林風眠將他的工作視為時代的使命,即為中國人走向現代化進程中文化革新的一部分。
1949年後,林風眠從藝術教育界淡出,主要是因為他富有表現主義和半抽象主義的作品與當時主流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思潮相抵觸。但是他仍然偶爾舉辦展覽,在畫室中苦心孤詣,直到1966年文革到來。此一時期的作品多由駐上海的外籍團體和個人購買收藏,其後保存在海外。
文革十年,林風眠歷經艱辛,終於定居香港後尋得一份寧靜。在這東西文化交融的城市,林風眠的作品找到了更多的觀眾,促使他重新審視過往的藝術風格和主題,但他仍然以中西融合為創作的主線。直到生命最後一刻。香港這一國際都市賦予了畫家全新的生命,1976 年至1991年間,大量的展覽將林重新推出到全球觀眾面前,他被重新審視和理解,最終使得他獲得了應有的國際聲譽。
榮譽呈獻
Sandy Y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