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 DAQIAN (1899-1983)
香港私人收藏 (拍品 1267-1273)本收藏源自香港著名實業家舊藏。他上世紀30至40年代起於上海開始藝術收藏,尤以中國書畫最多且精。40年代末他帶同作品輾轉移居香港。此收藏由家族繼承,秘藏超過半世紀,至今方首次公開。
張大千

仿唐寅滄浪歌圖

細節
張大千
仿唐寅滄浪歌圖
設色紙本 立軸
136.5 x 67 cm. (53 ¾ x 26 3/8 in.)
題識:
昔人歌滄浪,其志良有以。今君號滄浪,事亦有所啟。
紛紛汙濯中,潔已將自洗。達官跨高馬,所行為眾鄙。
志士守閭閻,不辱寧肯死。世不分白黑,類視若蜂蟻。
蜂蟻有君臣,世途無涇沚。他日我期君,散發衡門裏。
萬事何足問,長纓付流水。
乾旋坤轉日月改,白髮長泉吾已矣。
居士唐寅為滄浪先生賦。
鈐印:張爰印、大千居士
又題:
一池風物十亭多,費價其如四萬何。今日滄浪休問主,百年興廢本同波。
月明看洗吳僧缽,我欲來聽孺子歌。只在城南自清徹,車塵馬足有誰過。沈周。
鈐印:大風堂
再題:庚寅(1950年)三月既望臨六如卷,為立幅,惜予不能為松雪書臨其題字也。大千張爰。
鈐印:季、元
簽條:大千居士仿六如滄浪歌圖。庚午(1930年)之春付裝。
更多詳情
未始有極: 張大千早年作品專輯
若論二十世紀中國畫壇中最具有創新精神,風格最為變化多樣的畫家,非張大千莫屬。而他一生藝術的進程,則世人普遍分為幾個時期,前期或早年大致為二十至三十年代,此一時期,張大千初涉繪事,除了拜海上名師習畫,亦從明清名家入手,以臨摹學習古人奠定藝術的基礎。這段時期張大千毫無藝術上的禁錮,師法各大名家,因此作品的風格呈現出極為多樣的面貌,而從這些面貌各異的作品中,又可窺見大千中後期作品的影子。
本輯呈現的五件大千作品,均為此一時期(二十至三十年代)所作。《天女散花圖》以《朝元仙仗圖》中“開明童子”之形象為藍本,裝飾富麗,既與明清以降娟秀纖弱的仕女風格不同,又可將其與受敦煌影響後之人物畫作一比較。《明月峽》構圖奇絕,但已初步具有了四十年代青綠山水的雛形;《仿唐寅滄浪歌圖》、《仿張僧繇沒骨山水》及《君子慕竹》三作中,大千均表明在構圖或筆法上師法自明代唐寅(1470-1524)、南梁張僧繇(479-?)及元代趙孟頫(1254-1322),可見大千此一時期集百家之長,涉獵之廣。《滄浪歌圖》臨摹自唐寅手卷,在構圖上改為立幅;《君子慕竹》用筆工致,二作中的高士形象亦初步看到以後作品的影子;《仿張僧繇沒骨山水》中大膽應用沒骨筆法,以花青和赭石並用,與底部白色之人物形成強烈反差,凸顯出奇幻艷麗的美感,仿佛可以看到五六十年代橫空出世的潑墨潑彩風格之霞光一縷。本輯作品所呈現的多樣面貌,正是張大千藝術起步道路上的萬千氣象的一個縮影,而這種多樣性,最終成就了畫家藝術生涯中的大千世界。

拍品專文

除本幅以外,有另一本作於1930年的張大千《仿唐寅滄浪歌圖》,現藏四川博物院(簡稱川博本)。據川博本1930年裱邊題跋,大千先生回憶於七、八年前從海上一供客見過唐寅手卷《滄浪歌圖》。本幅題識提及本幅乃畫家按所見唐寅手卷,以直幅構圖臨摹而成。四呎畫紙上下分半,本應在手卷後的題跋被移往畫面上半。大千明言因“不能為松雪書臨其題字”,故只能以自己書體錄唐寅原卷題跋,而沈周《滄浪亭故址為僧所居》詩句則以沈周字體書成。畫面下半的畫風線條清雅秀麗,頗具唐寅筆法意趣。川博本構圖則是畫家見吳興龐萊臣(1864-1949)所藏另一唐寅本後“憶其大意寫作直幅裝成”,兩幅雖構圖相似,但川博本的唐寅與沈周詩句則題於畫幅上方裱絹上,令整體畫面比例出現明顯變化。
本幅年款記為庚寅(1950年),但據畫面風格,並題識上說明不諳趙孟頫字體,與及川博本題跋資料,相信本幅實與川博本年代相距不遠,亦應是張大千早年作品。畫上年干亦相信是筆誤。

更多來自 中國近現代畫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