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BRONZE RITUAL TRIPOD FOOD VESSEL, ZHU DING
A BRONZE RITUAL TRIPOD FOOD VESSEL, ZHU DING
A BRONZE RITUAL TRIPOD FOOD VESSEL, ZHU DING
7 更多
A BRONZE RITUAL TRIPOD FOOD VESSEL, ZHU DING
10 更多
晚商/西周早期 青銅壴鼎

LATE SHANG/EARLY WESTERN ZHOU DYNASTY, 12TH-11TH CENTURY BC

細節
晚商/西周早期 青銅壴鼎
9 5/8 in. (24.5 cm.) high, Japanese wood box
來源
姚覲元(1823-1890)
倫敦蘇富比,1978年3月30日,拍品42號
池田古美術,東京,1998年6月
日本私人珍藏
紐約佳士得,2014年3月20日,拍品2036號
出版
羅振玉,《貞松堂集古遺文》,下冊,1930年,編號2.2
黃濬,《尊古齋所見吉金圖》,卷一,北京,1936年,圖版14號
羅振玉,《三代吉金文存》,中冊,北京,1937年,圖版6.1號
B. Karlgren,〈New Studies on Chinese Bronzes〉,《東亞博物館館刊》,斯德哥爾摩,1937年,第9期,圖版IV,編號91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北京,1941年,上冊,頁288,下冊(圖版),編號7
劉雨及汪濤,《流散歐美殷周有銘青銅器集錄》,上海,2007年,圖版26號

榮譽呈獻

Priscilla Kong
Priscilla Kong

拍品專文

鼎折沿方唇,上立兩耳,深腹圜底,下承三柱足稍外撇。頸飾一周六個 淺浮雕饕餮紋,各以短扉棱為中心對稱,一對長圓形小眼珠突出,眼珠 上有C 形內卷角,長身卷尾,身下短足前伸,利爪張開,腹部飾一周淺 浮雕三角紋內填蟬紋,以陰線勾勒長圓眼及腹節,皆以雲雷紋襯地,柱 足陰線飾雲雷紋下接三角紋。內壁鑄一字族徽,「壴」。

「壴」字為鼓的初文,像一面架在器座上,上有三叉形飾的鼓之形。 《說 文解字·壴部》:「壴,陳樂立而上見也。」清·段玉裁·注:「謂凡 樂器有虡者,豎之,其顛上出,可望見。」,所指即為此一形象。鼓是 商周時期重要的禮樂器,囿於材質保存不易,我們只能從兩件青銅仿木 框皮面鼓一窺商代鼓的面貌:其一為湖北省博物館藏,鼓身下承長方四 足形座,上有馬鞍形飾,載於湖北省博物館編,《湖北出土文物精粹》, 北京,2006 年, 頁66-67,編號34;另一件為京都泉屋博古館收藏, 下承四外撇短足,上飾一對醒目的圓雕鳥,載於《泉屋博古—中國古銅 器編》,京都,2002 年,頁118-119,編號142。銅鼓下承台座上有冠 飾的形象可與金文的字形相對證。「壴」族銅器頗為罕見,最早見於文 獻記載的是著錄於北宋呂大臨《考古圖》的《壴卣》,為西周早期器,器、 蓋對銘,銘文中有「子壴」之名,見呂大臨《考古圖》,卷4,頁7-8。 河南洛陽北窖發現的《母壴方罍》,為商晚期器,器、蓋對銘鑄有「母 壴聿」複合族徽,載於《中國青銅器全集》,卷5:西周(1),北京, 1996 年,編號177。另一例是劉體智舊藏的《壴父丁尊》,見梅原末治, 《日本蒐儲支那古銅精華》,卷2,大阪,1961 年,編號134。這幾件 壴族器中有《母壴方罍》這樣的皇皇巨製,也有《壴卣》這樣的長銘器, 表明壴族從商代一直到西周都是一個地位顯赫的氏族。

此器比例恰當,線條俊挺,沉穩厚重,兩耳與三足的外撇之勢上下呼應, 和諧統一,而立耳下窄上寬之形更平添了向上升騰的動勢。圓鼎頸部飾 饕餮紋,腹部飾蟬紋的構圖出現於殷墟第二期,經久不衰。著名的例子 有1976 年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六件《婦好鼎》,見《中國青銅器全 集》,卷2:商(2),北京,1997 年,編號四、五(圖一);以及國 立故宮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館所藏的《射婦桑鼎》,分別載於《故宮商代 青銅禮器圖錄》,台北,1998 年,頁177 及《中國青銅器全集》,卷2: 商(2),北京,1997 年,編號33。《婦好鼎》和《射婦桑鼎》的頸 部皆飾三饕餮紋間以三組兩兩相對的夔紋,且頸部紋帶較寬,幾乎與腹 部蟬紋帶等分器身。相比之下本件《壴鼎》的頸部饕餮紋帶較窄,為一 周六獸面紋的佈局,此種構圖在西周早期更為流行,見《中國青銅器全 集》,卷5:西周(1),北京,1996 年,編號25、26(圖二),因此《壴鼎》 的年代當在商晚期至西周早期。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鼎腹的蟬紋,古人認 為蟬在生命週期中破繭而出是一種死而復生,因此認為蟬象徵著生命不 息的循環。著名青銅器專家陳佩芬指出,「商代的蟬並無翅翼,是處於 【復育】階段的未成蟲,鑽出泥土的蟬,是從【復育】背上開裂而出的, 即新生命由此誕生」,見陳佩芬著,《夏商周青銅器研究- 夏商篇》, 上海,2004 年,頁101。

壴鼎為流傳有序的名器,其銘文為商代建鼓提供了重要的文字依據,歷 來為金文研究者所重視,著錄於羅振玉《貞松堂集古遺文》、《三代吉 金文存》,容庚《商周彞器通考》等重要金文、青銅器專著中。此器原 為姚覲元舊藏,民國年間又經由琉璃廠古董巨商黃伯川之手,並著錄在 其《尊古齋所見吉金圖》中。姚覲元,字彥侍,歸安人,道光二十三年 (1843 年)舉人,官至廣東布政使,藏有《毛公方鼎》、《叔買敦》等器。

更多來自 斗室案上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