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yoi Kusama (b. 1929)
歐洲重要私人收藏
草間彌生 (1929年生)

無限之網 (OQRWHN)

細節
草間彌生
草間彌生 (1929年生)
無限之網 (OQRWHN)
壓克力 畫布
194 x 194 cm. (76 3/8 x 76 3/8 in.)
2008 年作
款識:無限の網 Yayoi Kusama INFINITYNETS (OQRWHN) 2008 (畫背)
來源
日本 東京 大田畫廊
韓國 首爾 現代畫廊
歐洲 私人收藏
此作品附藝術家工作室所簽發之藝術品註冊卡

榮譽呈獻

Shanshan Wei
Shanshan Wei

拍品專文

「繪畫只是另一種寫日記的方式。」- 畢卡索

對草間彌生來說,《無限之網》系列絕非只是繪畫,本質上還是她對自我生命與存在意義的抒情記錄。面對如此宏大的畫面,觀眾即刻被黃底紅面的鮮明美學對比所誘惑。從遠處看,形狀安靜穩定地重複著,在視覺上占主導地位。但是,草間彌生所採用的細膩而又費時費力的技法一展無遺,觀者也無形間被藝術家影響至深。草間彌生與修拉的點畫法類似,引導著觀者將千千萬萬個色點自行融合成一副完整的圖像;曾經黃紅疊加的圖案立刻渾然一體,將該作幻化成了一洋亮橙的海浪。它將我們完全擁抱吸引、卻又並未限制我們的想像,金黃的層狀網最初似乎擋住了我們的視線,可只有當我們繼續定睛凝視著深紅的顏料時,我們才參透了無限。

從小就被診斷患有強迫症的草間彌生,把自己腦海中的幻象都轉化成了藝術創作。密密麻麻的畫面不僅反映了藝術家因病而遭受的童年創傷,也象徵著她的自我毀滅以及早年在紐約所經歷的種種心理困難。她在自傳中也坦誠地傾訴了這般痛苦——「既然無法入睡,我便只好起床開始作畫。我找不到別的方法來忍受寒冷和饑餓,所以我便更加刻苦地工作 […] 嚴重的精神疾病時常會發作。我就用網覆蓋畫布,然後延展到桌子上、地板上、最後在我自己的身上塗畫。當我一遍又一遍地重複此過程時,這張網便無窮無盡大。」 「無限網」系列於1959 年在紐約布拉塔畫廊的個展中首次亮相,也正經這次個展使得藝術家唐納德.賈德對草間彌生狂熱而天才的藝術創作十分欽佩。

因此, 賈德形容她的作品為「概念上十分前衛」, 並且「哪怕只看畫面上很小的一片區域, 也能感受到她筆觸中透露的堅定與力量」《無限之網OQRWHN》一作,生動醒目,是草間彌生作品的巔峰主題。單色的畫面中,點以波浪狀排列穿過畫布,便產生催眠效果。這些圖案意在用往返重複的效果交相呼應、串聯影響,與亞伯斯作品中橙色方塊的運動效果異曲同工。當目光游離滑動在畫面上時,觀者會被進一步拉入草間彌生所創造出的極富節奏感的構圖褶皺,就這樣進入她腦海中的驚奇幻象,每個畫出的點都成了她漫長藝術生涯的注解。我們便一點點理解了她的故事——一個不僅要通過眼睛觀看的故事,更要用心靈去感受畫面之外的故事。

在草間彌生的裝置雕塑、名聲大噪的行為表演與鏡屋系列作品中,她都反復使用了「無限之網」系列中延綿不絕的拱狀圖像。在紐約度過了書寫前衛藝術歷史的十年後,因健康狀況惡化,她只好於1973 年重返故鄉。自1977 年起,過於嚴重的幻視症狀讓她決定永久居住在東京的精神治療機構。隨後,草間彌生回到日本後的創作,開啟了她生涯的新篇章,新的生活環境更是激發了她引領的新潮流。於2008 年創作的《無限之網 OQRWHN》,是她最初單色繪畫主題的延伸。草間彌生保留了自1970 年代風格轉變後就一直使用的丙烯顏料,這也是向她的藝術根基「日本畫」 的致敬。丙烯材質的快幹特性與草間彌生的技法緊密相連,使她能全身心專注於一件作品的同時,釋放出她這個水準的繪畫創作中所需的堅毅與耐力。

九十歲高齡的草間彌生絲毫沒有停下腳步,她對藝術的滿腔無限熱情,不斷吸引著商業藝術圈和學術界的欣賞駐足。可以說,她是當今世界中最傑出的日本女性藝術家,過去六十年的創作輝煌萬分。她對藝術毫無保留的投入,使她成為同時代的開拓者和塑造西方當代藝術史進程的標誌性人物。

更多來自 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