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此九屏《御苑行樂圖》原為一巨幅掛軸,描繪暮春時分王公貴冑於庭苑閑逸消遣的生活場景。畫面正中匾額鈐「賀世魁」及「煥文」兩印(圖1),表明作畫者或為宮廷畫師賀世魁(?–約1845)。
畫心正中者無疑最具崇高地位(圖2A),只見其坐於嵌大理石靠背扶手圍子羅漢榻上。將其面容對照多幅清宮舊藏道光帝像,如北京故宮博物院院藏《喜溢秋庭圖》(圖2B),可見兩者表情皆略顯木訥。據學者考證,《喜溢秋庭圖》(圖3)當始繪於道光十三年(1833),並由如意館畫家賀世魁奉旨所作。
細觀畫家對軸心人物刻劃的五官輪廓,其面型癯瘦,長鼻斷眉,高顴豐唇,兩撇鬍子。巧合的是,其坐姿與《喜溢秋庭圖》中所繪道光御容極為相似。至於其所著常服袍,乃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一件藍色簟錦紋暗花綢夾袍(圖2C)相若,袍上細描鯰魚、盤長及謦(圖2D)等紋飾所組成的吉祥花紋,寓意吉慶有餘或年年有餘。不僅如此,其一手盈握煙壺,一手舀匙鼻煙的模樣(圖2E),竟與另一幅道光帝手持鼻煙壺像的姿態不謀而合(圖2F)。據知,無論是北京還是台北故宮,兩院均藏有不少類似的翠玉光素鼻煙壺(圖2G)。
《春溢秋庭圖》(圖3)全畫以宮苑園林為基本構圖,園內石徑曲折,巧佈太湖。若將其與此畫相互對照,不難發現前景部份之相似,實是耐人尋味。除了部份凹凸嶙峋略有出入之外,兩石表現手法均明顯同出一轍(圖4A及B)。而敞亭前石階、石徑的共同點更是不言而喻(圖5A及B)。
相互承襲的細部描繪仍有數處值得一提:鑲填大理石的三圍屏羅漢榻相較於《春溢秋庭圖》中的三屏式紅雕漆羅漢床;以西方近大遠小的透視原理來處理後景中的遠鶴;礬紅彩龍鳳紋杯之於《春溢秋庭圖》中的青花紋杯──兩者不僅同樣帶金或銀蓋,同時皆置盞於銀錠形盞托內。惟兩者相異之處,在於《春溢秋庭圖》中之侍女另捧托盤,而此畫則繪一侍女持杯佇立廊邊。
據信此畫當為一王公貴冑所繪。而畫面右下角所繪 之執扇男子極有可能是道光嫡子奕詝(1831-1861, 即後來的咸豐帝)(圖6)。之所以如此推測,即 因其絳色衣袍上有五爪龍紋顯而易見。加之帽 頭上的紅絨結頂(此當為最高級別)(圖6 A), 足見其當為清室中重要的年輕成員。若此畫繪於 18 4 4至18 4 5 年間,則咸豐時年約十四、五歲。再 將其面容與另一清宮舊藏之《咸豐帝便裝像》相 互比較,其眉宇之間,五官輪廓之清瘦骨爽、耳厚 豐鼻的特徵及唇角略揚的神韻,實是極盡神似 (圖6B及C)。
然而此畫構圖之巧妙,在於將其推置一角,再以暗喻手法,恰當地將端坐正中者的身形襯托地偉岸威嚴,藉以從中區別兩者身份地位之輕重,同時亦傳遞出中坐者在家族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吊詭的是,當為道光帝的中坐者,其頂戴卻綴以藍寶,此或為畫館打稿因疏忽所犯的嚴重錯誤。若非如此,此畫則有可能是用以呈覽的畫樣。
或暗示畫師受命奕詝,並在成畫後建置府內。若然如此,即可解釋何以畫上並無道光題贊,更不見有記錄著於清檔。
若作畫時間介於1844至1845年之間,那麼其他妻婢侍妾,甚或端坐其中者的身份,亦可窺見端倪,與道光帝的密切關係更是不言而喻。初步推斷,當中年紀最長者為嘉慶帝之側福晉─即孝和睿皇后鈕祜祿氏(1776-1850)(圖7A),史載其生皇三子綿愷(1795-1838)之後,於翌年被冊封為貴妃。嘉慶二年(1797),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因病逝世,孝和睿皇后遂繼位中宮,先是被晉升皇貴妃,攝六宮事,並同時擔起對綿寧(即道光帝)的養育之責。至嘉慶四年(1799年),才正式被冊封為皇后。
除此之外,比較遊廊左起倒數第二位端坐女子與宮中后妃肖像(圖7及7A),發現兩者之間,只見額方臉長,兩顴飽滿,儼然如同一人。這般考證,至少說明畫中已有三人符合清室特定人物形象。其他具體入微細節,絕非偶然巧合所致。左右侍立女子雖身份未明,卻能一一迎刃而解。
侍立於孝和睿皇后右側者當為祥妃鈕祜祿氏(1808-1861)。其與孝和睿皇后交情匪淺。其子奕誴(1831-1889),乃道光帝第五子,後過繼予孝和睿皇后之子─惇恪親王綿愷為嗣,承襲多羅惇郡王。而坐於孝和睿皇后左側者(圖8),當為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1812-1855)(圖8A),倚立其旁者,自不然是道光帝第六女壽恩固倫公主(1831-1859)(圖10D)。
床榻左側首位扶攙圍屏的女子或為莊順皇貴妃烏雅氏(1822-1866)(圖9A),其與另外兩位等級較低的嬪妃排班倚立(圖9C),並狀似走向中間尚為嬰兒的幼子(圖9D)。加之左手有兩指配戴甲套(圖9B),無形中更顯示其地位略佔優勢。妃嬪配戴甲套之風,亦見於《喜溢秋庭圖》的彤貴妃(1817-1877)及佳貴妃(1816-1890),或作成貴妃(1813-1888)。若以1844年計,彤貴妃時年27歲,至於佳貴妃和成貴妃則分別為28及31歲。
畫中其他年幼成員身份,仍可按此邏輯考證(圖10A-D)。國畫中雖嬰戲童顏不易辨識,但依道光子女出生序列來推斷,不難考釋畫中其他幼齡子女的身份。
賀世魁,字煥文,擅肖像畫,已知其為十九世紀上半葉於宮中重要的御用畫家之一。道光年間,江南河道總督完顏麟慶(1791-1846)所著《鴻雪因緣圖記》,謂賀世魁於道光四年(1824)以擅畫供職於宮廷如意館達十三年。而《內務府造辦處各作成活計清檔‧如意館呈槁》亦載「(道光四年)六月十七日,太監祿兒傳沈振麟起皇上御容稿一張,高六尺、寬三尺。於二十一日著賀世魁請御容,著沈振麟補衣紋、地景,欽此。」由此可知,其奉旨所繪之《松涼夏健圖》軸,乃是在沈振麟及其他畫師打稿的基礎上,再為道光皇帝恭畫御容。
1828年,道光更喻命其為平定回疆有功者,隨繪太保大學士士、揚威將軍、威勇公長齡等五十二功臣像,後有御題在藏之紫光閣。繼又奉旨繪《平定回疆戰圖》十幅,並鏤以銅版,付工撮印。其因皇帝委其重任,一時間傾動遐邇,無不得其墨寶為幸。
此畫近右緣處,另見亭上掛有匾額,上書「交翠(庭)」三字(圖11A)。雖「庭」字隱匿檐下,但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所藏的一套六十四錠徽墨(30.76.216–279)卻提供一條重要線索。此六十四條徽墨,系由嘉慶帝敕喻徽州府城鑒古齋墨肆製墨名家汪近聖,借景宮中園林亭台樓榭之名,為六十四條墨錠雕繪六十四景圖案。其中一錠有陰刻描金「交翠庭」(圖11B)(30.76.252),足見此「交翠庭」曾為御苑一景。
畫心正中者無疑最具崇高地位(圖2A),只見其坐於嵌大理石靠背扶手圍子羅漢榻上。將其面容對照多幅清宮舊藏道光帝像,如北京故宮博物院院藏《喜溢秋庭圖》(圖2B),可見兩者表情皆略顯木訥。據學者考證,《喜溢秋庭圖》(圖3)當始繪於道光十三年(1833),並由如意館畫家賀世魁奉旨所作。
細觀畫家對軸心人物刻劃的五官輪廓,其面型癯瘦,長鼻斷眉,高顴豐唇,兩撇鬍子。巧合的是,其坐姿與《喜溢秋庭圖》中所繪道光御容極為相似。至於其所著常服袍,乃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一件藍色簟錦紋暗花綢夾袍(圖2C)相若,袍上細描鯰魚、盤長及謦(圖2D)等紋飾所組成的吉祥花紋,寓意吉慶有餘或年年有餘。不僅如此,其一手盈握煙壺,一手舀匙鼻煙的模樣(圖2E),竟與另一幅道光帝手持鼻煙壺像的姿態不謀而合(圖2F)。據知,無論是北京還是台北故宮,兩院均藏有不少類似的翠玉光素鼻煙壺(圖2G)。
《春溢秋庭圖》(圖3)全畫以宮苑園林為基本構圖,園內石徑曲折,巧佈太湖。若將其與此畫相互對照,不難發現前景部份之相似,實是耐人尋味。除了部份凹凸嶙峋略有出入之外,兩石表現手法均明顯同出一轍(圖4A及B)。而敞亭前石階、石徑的共同點更是不言而喻(圖5A及B)。
相互承襲的細部描繪仍有數處值得一提:鑲填大理石的三圍屏羅漢榻相較於《春溢秋庭圖》中的三屏式紅雕漆羅漢床;以西方近大遠小的透視原理來處理後景中的遠鶴;礬紅彩龍鳳紋杯之於《春溢秋庭圖》中的青花紋杯──兩者不僅同樣帶金或銀蓋,同時皆置盞於銀錠形盞托內。惟兩者相異之處,在於《春溢秋庭圖》中之侍女另捧托盤,而此畫則繪一侍女持杯佇立廊邊。
據信此畫當為一王公貴冑所繪。而畫面右下角所繪 之執扇男子極有可能是道光嫡子奕詝(1831-1861, 即後來的咸豐帝)(圖6)。之所以如此推測,即 因其絳色衣袍上有五爪龍紋顯而易見。加之帽 頭上的紅絨結頂(此當為最高級別)(圖6 A), 足見其當為清室中重要的年輕成員。若此畫繪於 18 4 4至18 4 5 年間,則咸豐時年約十四、五歲。再 將其面容與另一清宮舊藏之《咸豐帝便裝像》相 互比較,其眉宇之間,五官輪廓之清瘦骨爽、耳厚 豐鼻的特徵及唇角略揚的神韻,實是極盡神似 (圖6B及C)。
然而此畫構圖之巧妙,在於將其推置一角,再以暗喻手法,恰當地將端坐正中者的身形襯托地偉岸威嚴,藉以從中區別兩者身份地位之輕重,同時亦傳遞出中坐者在家族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吊詭的是,當為道光帝的中坐者,其頂戴卻綴以藍寶,此或為畫館打稿因疏忽所犯的嚴重錯誤。若非如此,此畫則有可能是用以呈覽的畫樣。
或暗示畫師受命奕詝,並在成畫後建置府內。若然如此,即可解釋何以畫上並無道光題贊,更不見有記錄著於清檔。
若作畫時間介於1844至1845年之間,那麼其他妻婢侍妾,甚或端坐其中者的身份,亦可窺見端倪,與道光帝的密切關係更是不言而喻。初步推斷,當中年紀最長者為嘉慶帝之側福晉─即孝和睿皇后鈕祜祿氏(1776-1850)(圖7A),史載其生皇三子綿愷(1795-1838)之後,於翌年被冊封為貴妃。嘉慶二年(1797),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因病逝世,孝和睿皇后遂繼位中宮,先是被晉升皇貴妃,攝六宮事,並同時擔起對綿寧(即道光帝)的養育之責。至嘉慶四年(1799年),才正式被冊封為皇后。
除此之外,比較遊廊左起倒數第二位端坐女子與宮中后妃肖像(圖7及7A),發現兩者之間,只見額方臉長,兩顴飽滿,儼然如同一人。這般考證,至少說明畫中已有三人符合清室特定人物形象。其他具體入微細節,絕非偶然巧合所致。左右侍立女子雖身份未明,卻能一一迎刃而解。
侍立於孝和睿皇后右側者當為祥妃鈕祜祿氏(1808-1861)。其與孝和睿皇后交情匪淺。其子奕誴(1831-1889),乃道光帝第五子,後過繼予孝和睿皇后之子─惇恪親王綿愷為嗣,承襲多羅惇郡王。而坐於孝和睿皇后左側者(圖8),當為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1812-1855)(圖8A),倚立其旁者,自不然是道光帝第六女壽恩固倫公主(1831-1859)(圖10D)。
床榻左側首位扶攙圍屏的女子或為莊順皇貴妃烏雅氏(1822-1866)(圖9A),其與另外兩位等級較低的嬪妃排班倚立(圖9C),並狀似走向中間尚為嬰兒的幼子(圖9D)。加之左手有兩指配戴甲套(圖9B),無形中更顯示其地位略佔優勢。妃嬪配戴甲套之風,亦見於《喜溢秋庭圖》的彤貴妃(1817-1877)及佳貴妃(1816-1890),或作成貴妃(1813-1888)。若以1844年計,彤貴妃時年27歲,至於佳貴妃和成貴妃則分別為28及31歲。
畫中其他年幼成員身份,仍可按此邏輯考證(圖10A-D)。國畫中雖嬰戲童顏不易辨識,但依道光子女出生序列來推斷,不難考釋畫中其他幼齡子女的身份。
賀世魁,字煥文,擅肖像畫,已知其為十九世紀上半葉於宮中重要的御用畫家之一。道光年間,江南河道總督完顏麟慶(1791-1846)所著《鴻雪因緣圖記》,謂賀世魁於道光四年(1824)以擅畫供職於宮廷如意館達十三年。而《內務府造辦處各作成活計清檔‧如意館呈槁》亦載「(道光四年)六月十七日,太監祿兒傳沈振麟起皇上御容稿一張,高六尺、寬三尺。於二十一日著賀世魁請御容,著沈振麟補衣紋、地景,欽此。」由此可知,其奉旨所繪之《松涼夏健圖》軸,乃是在沈振麟及其他畫師打稿的基礎上,再為道光皇帝恭畫御容。
1828年,道光更喻命其為平定回疆有功者,隨繪太保大學士士、揚威將軍、威勇公長齡等五十二功臣像,後有御題在藏之紫光閣。繼又奉旨繪《平定回疆戰圖》十幅,並鏤以銅版,付工撮印。其因皇帝委其重任,一時間傾動遐邇,無不得其墨寶為幸。
此畫近右緣處,另見亭上掛有匾額,上書「交翠(庭)」三字(圖11A)。雖「庭」字隱匿檐下,但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所藏的一套六十四錠徽墨(30.76.216–279)卻提供一條重要線索。此六十四條徽墨,系由嘉慶帝敕喻徽州府城鑒古齋墨肆製墨名家汪近聖,借景宮中園林亭台樓榭之名,為六十四條墨錠雕繪六十四景圖案。其中一錠有陰刻描金「交翠庭」(圖11B)(30.76.252),足見此「交翠庭」曾為御苑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