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張洹是本次慈善拍賣中唯一一位非亞洲文化協會(ACC)會友的藝術家,他的善舉使我們深受鼓舞。張洹擁護並踐行了協會的信條:以文化交流的力量啟迪個人,架設溝通的橋樑,並透過普世的藝術語言將聯繫國際,達成共識與理解。作為對協會「促進國際間對話、理解與尊重」這一使命的堅定擁護者,他慷慨地回應了本次邀約,為拍賣會提供這件其最負盛名的系列『香灰』中的標誌性作品《馬2號》。
很多受協會資助對象均主張,只有離開自己的祖國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張洹在紐約進行了十年的觀念藝術創作後,在二十一世紀零零年代末重返故土,最終找到了極具個人風格的繪畫媒材:香灰。這種極不尋常的創作技法源于藝術家一系列的精神頓悟。於張洹而言,「香灰不是香灰,它不是一種物質,而是集體的靈魂、集體的記憶與集體的祝福。」在《張洹:張洹香灰系列作品集》中,妮娜.米奧爾指出:「張洹在上海龍華寺上香時,重新發現了香灰的超然之美,這為他的新作品提供了大量「原料」……對於一個開始嘗試全新媒材的藝術家而言,香灰的誘惑是多方面的。除了文化與歷史的重要意義之外,香灰還具有一種脆弱易碎的美學感染力,更重要的是,它散發著精神凝聚的縹緲芬芳,是由無形信仰煉化而成的物質餘燼。」
同一本畫冊中描述了張洹創作這些令人魂牽夢繞的美麗作品的實際過程。「張洹用寬大的筆觸在精心上膠打底的畫布上塗抹一層粉狀香灰,然後用更大的鱗片狀香灰和線香的餘燼堆砌雕琢出表面肌理……在處理較大尺幅的畫作時,藝術家需要用力將香灰大面積地鋪散開來,這使其具有了行為表演性,讓人不禁聯想到傑克遜.波洛克的『行為繪畫』。」
亞洲文化協會十分榮幸能將張洹納入我們的群體。正是仰賴這些故舊知交與傑出會友的鼎力支持,才使我們的工作得以延續。
很多受協會資助對象均主張,只有離開自己的祖國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張洹在紐約進行了十年的觀念藝術創作後,在二十一世紀零零年代末重返故土,最終找到了極具個人風格的繪畫媒材:香灰。這種極不尋常的創作技法源于藝術家一系列的精神頓悟。於張洹而言,「香灰不是香灰,它不是一種物質,而是集體的靈魂、集體的記憶與集體的祝福。」在《張洹:張洹香灰系列作品集》中,妮娜.米奧爾指出:「張洹在上海龍華寺上香時,重新發現了香灰的超然之美,這為他的新作品提供了大量「原料」……對於一個開始嘗試全新媒材的藝術家而言,香灰的誘惑是多方面的。除了文化與歷史的重要意義之外,香灰還具有一種脆弱易碎的美學感染力,更重要的是,它散發著精神凝聚的縹緲芬芳,是由無形信仰煉化而成的物質餘燼。」
同一本畫冊中描述了張洹創作這些令人魂牽夢繞的美麗作品的實際過程。「張洹用寬大的筆觸在精心上膠打底的畫布上塗抹一層粉狀香灰,然後用更大的鱗片狀香灰和線香的餘燼堆砌雕琢出表面肌理……在處理較大尺幅的畫作時,藝術家需要用力將香灰大面積地鋪散開來,這使其具有了行為表演性,讓人不禁聯想到傑克遜.波洛克的『行為繪畫』。」
亞洲文化協會十分榮幸能將張洹納入我們的群體。正是仰賴這些故舊知交與傑出會友的鼎力支持,才使我們的工作得以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