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RARE BRONZE FIGURE OF GANESHA
A RARE BRONZE FIGURE OF GANESHA
A RARE BRONZE FIGURE OF GANESHA
1 更多
A RARE BRONZE FIGURE OF GANESHA
4 更多
印度南部 泰米爾納德邦 朱羅王朝 十二世紀 銅象頭神立像

SOUTH INDIA, TAMIL NADU, CHOLA PERIOD, 12TH CENTURY

細節
印度南部 泰米爾納德邦 朱羅王朝 十二世紀 銅象頭神立像
象頭神呈立姿,腳踏仰覆蓮台,下設方座,四臂招展,手持戰斧、斷牙、索套,及以象鼻探取之甜點。袒胸露腹,下著托蒂,腰纏結帶,腕臂佩釧,頭戴寶冠,珠飾堆疊。造型優美,神態自若。
16 in. (40.6 cm.) high
來源
愛麗斯·龐耐(Alice Boney)珍藏,東京,入藏不晚於1970年。
購自愛麗斯·龐耐(Alice Boney),紐約,1975年10月18日。
詹姆斯及瑪麗蓮﹒阿爾斯多夫伉儷珍藏,芝加哥。
出版
H. Munsterberg,《Art of India and Southeast Asia》,紐約,1970年,頁138-139。
P. Pal,《A Collecting Odyssey》,芝加哥,1997年,頁52及284,編號57。
展覽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A Collecting Odyssey—Indian, Himalayan, and Southeast Asian Art from the James and Marilynn Alsdorf Collection》,1997年8月2日—10月26日,編號57。

拍品專文

象頭神作嬰孩狀,憨態可掬,大腹便便,雙腿圓潤,腰臀豐滿,眼神慧黠。他左手緊握心愛的印度甜餃或椰球,長鼻早已伸入其中,右手則拿着自己的一根斷牙。這件作品出自公元十二世紀能工巧匠之手,此人應對天真爛漫的象頭神情有獨鍾,方能將小兒情狀及其惹人憐愛之處表現得絲絲入扣。本尊與許多廟中莊嚴肅穆的象神大異其趣,其童趣盎然的可愛造型在泰米爾納德邦長盛不衰。這一形象似與當地特有的「泰米爾兒童題材」文學遙相呼應,其表現手法是以詩篇形式,頌讚君王或神祇的兒時形象。注輦宮廷詩人奧塔古塔爾以孩提時的庫羅通伽二世 (公元1133在1150在位) 為題之作,便是這一流派的早期實例。

象頭神備受多個印度教派推崇,他被視為啟始之神,能破除障礙,庇佑事事如意、功成事遂。時至今日,無論事情大小,人們仍有動工前拜象頭神之傳統,諸如新屋動土或烹調節日甜品,乃至出遊或考試,而新年伊始,對於辭舊迎新的商戶而言,拜象頭神更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注輦時代,每個節日皆有青銅象頭神的身影,緊隨其後才迎來濕婆的化身。此外,也有一個專門為破除障礙之神而設的象神節,同屬重要的祭祀場合。此節日在注輦神廟每年的十勝節前夕舉行,十勝節 (Brahmotsavam,由Brahma-utsavam二字合成) 為重大節日並沿襲至今,其慶典歷時十天,據說能重新賦予神廟神聖力量。這個節日至關重要,據十二世紀中葉《慶典儀軌》(Mahotsava vidhi) 所言,慶典應緊隨象神節之後舉行,並要求濕婆神廟的祭司為象頭神沐浴,虔心敬拜,並供奉甜餃、油炸小食及各色佳點,祈求十勝節儀式順利舉行。

象頭神地位崇高,但其出處卻迷霧重重。許多人認為,他是濕婆與雪山神女的長子。至於象頭人身的形象,相傳是濕婆因無心之失而砍掉了兒子的頭,眼看雪山神女傷心欲絕,於是用眼前出現的頭一個生物 —— 大象之首取而代之。象頭神天資聰穎,根據一個家喻戶曉的傳說,他曾與弟弟室建陀打賭,看誰能先環繞世界一周,濕婆與雪山神女更答應勝者有賞。室建陀馬上騎着孔雀出發,而象頭神卻好整以暇地騎着老鼠,圍着父母繞行一匝,便輕鬆贏得了獎賞,因為世界的創造者正是濕婆與雪山神女!

在不少信眾看來,象頭神自成體系,故此,他與濕婆、雪山神女的淵源並不重要。譬如,他全靠自己的聰明睿智、足智多謀,方能獲得廣博仙人毗耶娑青睞,委以抄錄《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 史詩之重任。象頭神信仰亦存在一些地域上的差別;例如,在印度大多數地區的傳說中,象頭神並無家室,而印度南部的象頭神卻有二妻 —— 悉提與菩提。象頭神信仰出現的年代可能較晚,但在南亞各地卻迅速普及並日益壯大,這很大程度上可歸功於其人見人愛的造型,是次推出的十二世紀青銅像堪可為此現身說法。

更多來自 崇聖御寶 - 詹姆斯及瑪麗蓮·阿爾斯多夫珍藏(第一部分)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