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註:
藥洲,又名九曜園,遺址即今廣州教育路南方戲院北側園林。原為南漢王劉龑開鑿御苑,名為藥洲。明中期闢為學署,清代沿用,以翁方綱摹拓九曜石聞名後世。道光二十九年(1849)全慶以少司寇視學粵東,令毛紫垣繪製《藥洲秋月圖》,並倩士林俊彥題詠。
全慶(1801-1882),字小汀,尚書那清安子,葉赫那拉氏,正白旗人。清道光九年(1829)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任編修、侍讀學士,參修《大清一統志》。道光二十二年(1842)任古城領隊大臣,與林則徐勘查回疆土地開墾事宜,三十年(1850)任內閣學士、禮部侍郎。歷經咸豐、同治至光緒初期,曾任工、戶、禮、刑、兵、吏六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等,光緒八年(1882)去世,謚號文恪。
黃培芳(1778-1859),字子實、香石,號粵岳山人,廣東香山人。清嘉慶九年(1804)中式副榜,道光十年選乳源縣、陵水縣教諭等,又任兩廣總督幕僚,與張維屏、譚敬昭為“粵東三子”,工書畫,著有《嶺海樓詩鈔》等。
張維屏(1780-1859),字子樹、南山,號松心子,廣東番禺人。清嘉慶九年(1804)舉人,道光二年(1822)進士,曾任黃梅知縣、南康知府等。精書法,有詩名,曾與林則徐、龔自珍等人結“宣南詩社”,為“粵東三子”之一。
鮑俊(1797-1851),字宗垣,號逸卿、石溪生,廣東香山縣人。清道光二年(1822)舉人,三年(1823)進士,授庶吉士,任刑部山西司主事。道光十一年(1831)辭官回粵主講豐湖書院,居廣州芳草街,與張維屏等作詩詞書畫遊,著有《榕塘詩鈔》等。
陳澧(1810-1882),字蘭甫,號東塾,廣東番禺人,原江蘇上元人。清道光十二年(1832)舉人,授河源訓導。澧通經學,工詩詞,精音律,講學菊坡精舍,所著《東塾讀書記》為其畢生治學精要。
潘曾瑩(1808-1878),字申甫,號惺齋,潘世恩子,江蘇吳縣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進士,官至禮部左侍郎,工詩詞文章,善書,治史學,有《小鷗波館文鈔》等。
潘曾綬(1810-1883),字若甫、紱庭,江蘇吳縣人,潘世恩子。清道光二十年(1840)舉人,官內閣侍讀,工詞,有《秋碧詞》等。
藥洲,又名九曜園,遺址即今廣州教育路南方戲院北側園林。原為南漢王劉龑開鑿御苑,名為藥洲。明中期闢為學署,清代沿用,以翁方綱摹拓九曜石聞名後世。道光二十九年(1849)全慶以少司寇視學粵東,令毛紫垣繪製《藥洲秋月圖》,並倩士林俊彥題詠。
全慶(1801-1882),字小汀,尚書那清安子,葉赫那拉氏,正白旗人。清道光九年(1829)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任編修、侍讀學士,參修《大清一統志》。道光二十二年(1842)任古城領隊大臣,與林則徐勘查回疆土地開墾事宜,三十年(1850)任內閣學士、禮部侍郎。歷經咸豐、同治至光緒初期,曾任工、戶、禮、刑、兵、吏六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等,光緒八年(1882)去世,謚號文恪。
黃培芳(1778-1859),字子實、香石,號粵岳山人,廣東香山人。清嘉慶九年(1804)中式副榜,道光十年選乳源縣、陵水縣教諭等,又任兩廣總督幕僚,與張維屏、譚敬昭為“粵東三子”,工書畫,著有《嶺海樓詩鈔》等。
張維屏(1780-1859),字子樹、南山,號松心子,廣東番禺人。清嘉慶九年(1804)舉人,道光二年(1822)進士,曾任黃梅知縣、南康知府等。精書法,有詩名,曾與林則徐、龔自珍等人結“宣南詩社”,為“粵東三子”之一。
鮑俊(1797-1851),字宗垣,號逸卿、石溪生,廣東香山縣人。清道光二年(1822)舉人,三年(1823)進士,授庶吉士,任刑部山西司主事。道光十一年(1831)辭官回粵主講豐湖書院,居廣州芳草街,與張維屏等作詩詞書畫遊,著有《榕塘詩鈔》等。
陳澧(1810-1882),字蘭甫,號東塾,廣東番禺人,原江蘇上元人。清道光十二年(1832)舉人,授河源訓導。澧通經學,工詩詞,精音律,講學菊坡精舍,所著《東塾讀書記》為其畢生治學精要。
潘曾瑩(1808-1878),字申甫,號惺齋,潘世恩子,江蘇吳縣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進士,官至禮部左侍郎,工詩詞文章,善書,治史學,有《小鷗波館文鈔》等。
潘曾綬(1810-1883),字若甫、紱庭,江蘇吳縣人,潘世恩子。清道光二十年(1840)舉人,官內閣侍讀,工詞,有《秋碧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