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註:
李應徵,初名衷毅,字伯遠,號晴巖,嘉興人,萬曆癸酉年(1573)舉人,官臨安教諭、南國子博士等,著有《澄遠堂》、《偶寄軒》諸集。
汪文柏,字季青,號柯庭、筤溪,室名古香樓、屐研齋等,祖籍安徽休寧,寓浙江桐鄉,監生。好詩詞,工書畫,精鑒賞,富收藏,康熙中,官北城兵馬司指揮,有《古香樓吟稿》。
程楨義,字心柏、漱石,清道光間江蘇吳縣人,蘇州府學附生、賞戴藍翎。道光十五年四月曾捐田一千畝、莊房一所,營建莊祠。
錢萬選,字子華,江蘇長興人,貢生。康熙四十年(1701)任合陽知縣,編《合陽縣志》十卷。
獨抒性靈:明中至清初書法述略
明代中期以後,書壇走出臺閣體的籠罩,書家進入抒發性靈的時代。以真書應制,以行、草書表現才氣、個性,似乎形成此一時代的標誌。審視書法史,晉人尚勢,唐人尚法,宋人尚意,那麼這個時期明人書法的特點是尚性靈。
其次,是書法從卷、冊到巨幅掛軸的改變。如祝允明《桑寄生傳》(拍品編號852)仍然保持明中期手卷書寫樣式,到了明末清初王鐸(拍品編號855、865)、傅山(拍品編號856、866)的時候,書寫空間產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就意味書法家對於材料、書體、結構、章法、用筆技巧、書寫節奏等,各方面都需要重新調整、掌握。
第三,書法家喜歡利用水與墨的比例和書寫的速度,表現乾、濕、濃、淡、枯等墨韻趣味。這種墨韻審美的趣味,需要書法家對於水、墨和材料的深入掌握。本拍賣呈現的豐坊(拍品編號853)、陳繼儒(拍品編號854)、王鐸和傅山作品,皆具此一方面的審美傾向。
審視此次豐坊、陳繼儒、王鐸、傅山等名家這批作品除了在性靈、空間感、墨韻等具共同性外,又因應書法家個人審美認知的異同,在書體面貌上表現各異。豐坊《草書七言詩》(拍品編號853)中鋒用筆,轉折輕靈,但是好用枯筆,除“啼”、“歸”二字外,字距基本表現均勻,可見其空間控制能力穩定。陳繼儒早年學蘇軾書體,字呈扁方形,晚年學米芾轉為瘦長,此軸《行書》(拍品編號854)字體大小、線條粗細略有變化,而字形較長,應屬晚歲作品。王鐸《行草平生詩》及《行草五言律》(拍品編號855、865)兩件書法皆為巨幅綾本,取篆隸厚重筆意,結構凝重雄渾,字緊行鬆,字與字之間的筆絲較粗,形成特點,而其漲墨特色亦尤見於《平生》詩中。傅山《草書七言詩》與《草書七絕》(拍品編號856、866)整體遒勁純厚,用筆以圓渾為主,轉折較少,字距緊密,若不假思索信筆而書,符合其“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的美學認知。四人時代雖有差距,在書法層面共同特徵明顯,而個性與審美認知則為同中異趣了。
李應徵,初名衷毅,字伯遠,號晴巖,嘉興人,萬曆癸酉年(1573)舉人,官臨安教諭、南國子博士等,著有《澄遠堂》、《偶寄軒》諸集。
汪文柏,字季青,號柯庭、筤溪,室名古香樓、屐研齋等,祖籍安徽休寧,寓浙江桐鄉,監生。好詩詞,工書畫,精鑒賞,富收藏,康熙中,官北城兵馬司指揮,有《古香樓吟稿》。
程楨義,字心柏、漱石,清道光間江蘇吳縣人,蘇州府學附生、賞戴藍翎。道光十五年四月曾捐田一千畝、莊房一所,營建莊祠。
錢萬選,字子華,江蘇長興人,貢生。康熙四十年(1701)任合陽知縣,編《合陽縣志》十卷。
獨抒性靈:明中至清初書法述略
明代中期以後,書壇走出臺閣體的籠罩,書家進入抒發性靈的時代。以真書應制,以行、草書表現才氣、個性,似乎形成此一時代的標誌。審視書法史,晉人尚勢,唐人尚法,宋人尚意,那麼這個時期明人書法的特點是尚性靈。
其次,是書法從卷、冊到巨幅掛軸的改變。如祝允明《桑寄生傳》(拍品編號852)仍然保持明中期手卷書寫樣式,到了明末清初王鐸(拍品編號855、865)、傅山(拍品編號856、866)的時候,書寫空間產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就意味書法家對於材料、書體、結構、章法、用筆技巧、書寫節奏等,各方面都需要重新調整、掌握。
第三,書法家喜歡利用水與墨的比例和書寫的速度,表現乾、濕、濃、淡、枯等墨韻趣味。這種墨韻審美的趣味,需要書法家對於水、墨和材料的深入掌握。本拍賣呈現的豐坊(拍品編號853)、陳繼儒(拍品編號854)、王鐸和傅山作品,皆具此一方面的審美傾向。
審視此次豐坊、陳繼儒、王鐸、傅山等名家這批作品除了在性靈、空間感、墨韻等具共同性外,又因應書法家個人審美認知的異同,在書體面貌上表現各異。豐坊《草書七言詩》(拍品編號853)中鋒用筆,轉折輕靈,但是好用枯筆,除“啼”、“歸”二字外,字距基本表現均勻,可見其空間控制能力穩定。陳繼儒早年學蘇軾書體,字呈扁方形,晚年學米芾轉為瘦長,此軸《行書》(拍品編號854)字體大小、線條粗細略有變化,而字形較長,應屬晚歲作品。王鐸《行草平生詩》及《行草五言律》(拍品編號855、865)兩件書法皆為巨幅綾本,取篆隸厚重筆意,結構凝重雄渾,字緊行鬆,字與字之間的筆絲較粗,形成特點,而其漲墨特色亦尤見於《平生》詩中。傅山《草書七言詩》與《草書七絕》(拍品編號856、866)整體遒勁純厚,用筆以圓渾為主,轉折較少,字距緊密,若不假思索信筆而書,符合其“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的美學認知。四人時代雖有差距,在書法層面共同特徵明顯,而個性與審美認知則為同中異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