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 YUNMING (1460-1526)
明 祝允明 行草《桑寄生傳》 水墨紙本 手卷

Biography of Mulberry Mistletoe

細節
明 祝允明 行草《桑寄生傳》 水墨紙本 手卷
31.5 x 211 cm. (12 3/8 x 83 1/8 in.)
釋文:《桑寄生傳》。
   
桑寄生者,常山人也,為人厚朴,少有遠志,讀書數百部。長而益智不凡,雌黃今古,談詞如玉屑。狀貌瑰異,龍骨而虎睛,劈力絕人,運大戟八十斤,走及千里馬,與劉寄奴為布衣交。
   
劉即位,拜為將軍,日含雞舌侍左右,恩幸無比,薦其友周升、杜仲、馬勃。上召見之曰:“公等所謂參苓茋朮,不可一日無者,何相見之晚耶!”生即進曰:“士以類合,猶磁石取鍼,琥珀拾芥。若小人而望其進賢,是猶求柴胡、桔梗於菹澤也。”然好佛,與天竺黃道人蜜陀僧交最善,從容言于上,上惡其異端,而弗之用。
   
木賊反,自號威靈仙,與辛夷前胡結連,犯天雄軍。上謂生曰:“豺狼毒吾民,奈何?”生曰:“此小草寇耳!請折箠笞之。”上大喜,賜以川山甲、犀角帶,問何時當歸。曰:“不過半夏。”遂帥兵乘海馬攻賊,大戰百合,流血餘數里。令士卒挽川弓、發赤藥箭,賊不能當,遂走。絆于荑蒺梨,或踐滑石而躓,悉追斬之。惟先降者獨活,以延胡索繫之而歸,獲無名異寶不可勝計。或馬援以薏苡興謗,此不可留之也,但獻之。上迎勞生曰:“卿平賊如剪草,孫吳不能過也。”因呼為國老而不名。
   
生益貴,賞賜日積,鍾乳三千兩,胡椒八百斛。以真珠一斛,買紅孃子為妾。紅娘子者,有美色,髮如蜀漆,顏如丹砂,體白而乳香,生絕愛之。以為牡丹、芍藥,不能與之爭妍也。上聞之,賜以金銀玳瑁簪,月給胭脂、胡粉之費。
   
一日,上見生體贏。謂曰:“卿大腹頓減。非以好色故耶!宜戒滛欲、節五味以自養。”且令放遠其妾。生不得已,賜以青箱子而遣之。然思之不置,遇秋風起,因取破故紙題詩以寄焉。其詩曰:“牽牛織女別經年,安得鸞膠續斷絃。雲母帳空人不見,水沉香冷月娟娟。澤蘭顦顇渚蒲黃,寒露初凝百草霜。不共玉人傾竹葉,茱茰甘菊自重陽。”妾答之曰:“莬絲曾附女蘿枝,分手車前又幾時。羞折紅花簪鳳鬢,懶將青黛掃蛾眉。丁香漫比愁腸結,豆蔲長含別淚垂。願學雲中雙石燕,建烏頭白竟何遲。天門冬日曉蒼蒼,落葉秋驚滿地黃。清淚暗消輕粉面,凝塵閒鎖鬱金香。石連未嚼心先苦,紅豆相看眼更長。鏡裡孤鸞甘遂死,引年何用覓昌陽。”生得詩情不自勝,乃言於上,召之使返。
   
然生既溺於欲,又不能防風為寒所傷,寢以成疾,面生青皮,兩手如乾薑,皤然一白頭翁也。上疏乞骸骨歸。上曰:“吾曩者預知卿之有今日矣!”賜神麯酒百斛,以皂角巾歸家養病而卒。
   
作史君子曰:“桑氏出於秦大夫子桑,生桑白皮之後也。有名螵蛸者,亦其遠族。生少孤焭,僅知母而不識父,卒以才見於時,非所謂鄧林之桂枝,松江之鱉甲也耶!其後躭於女色,甘之如石蜜,而忘其味之苦於熊膽;美之如琅玕,而不知其毒之甚於烏蛇也。迷而不悟,卒以傷生。哀哉!

款識:枝山道人祝允明書

鈐印:祝允明印

題跋:

陳繼儒(1558-1639):
諧史之文創自昌黎毛穎傳,蓋古者諷諫之體也。京兆此卷筆法遒放如聶隱娘劍法,變化如神,而不離手腕,進乎技矣。陳繼儒。
鈐印:眉公

董其昌(1555-1636):
《桑寄生傳》,枝指山人以文為滑稽者耶!乃其書亦如意自在,有縱橫跌宕之致,第微俳耳。以其仇,故足稱此文也。董其昌題。
鈐印:董玄宰

王穉登(1535-1612):
祝京兆書如韓淮陰用兵,正而奇、奇而正,多多益善,變化無窮。余見其書,無慮數十卷,縱橫開合,巨細真行及草書,無一卷相類。乃知此翁真有造化在手腕間也。桑寄生傳不翅千言,時而纖媚,時而高古,時而奔放縱逸,信臨池之絕技哉!太沖出以索跃漫題,以志欣賞,恐不足為此卷重耳。王穉登。
鈐印:青羊君、王穉登印

藏印:
李應徵(16世紀):李應徵印、晴喦
汪文柏(1659-1725):季青真賞、季青鑒家真跡(二次)、文柏之印、一字柯庭、古香樓、屐研齋作、平陽季子收藏圖書
程楨義(19世紀):程心柏藏、程氏楨義鑒藏、楨義鑒定、程氏寶玩、漱石書莊藏印
錢萬選(17-18世紀):錢萬選印
其他: 劉伯瓊印(二次)、吳尚忠印(四次)、翼初珍玩、薌岩鑑定、潯陽仲子薌岩珍藏、吳越王孫

出版
著錄: (清)吳芝抄錄,《真迹題跋錄》不分卷,手稿本,一冊。
容庚著,《容庚學術著作全集—叢帖目》第2冊,中華書局,北京,2012年1月,第695頁。

出版:葉元封編,《湖海閣藏帖》卷3,清道光15年(1835)。
更多詳情
寓言於藥:祝允明《桑寄生傳》

祝允明天賦穎慧,幼承家學,自言先輩“絕令學近人書,目所接皆晉、唐帖也”,由是遵循修習,參以己意,終成名家,兼擅楷、行、草,尤精小楷、草書。

《桑寄生傳》以中藥名稱編撰故事。作者嫺熟中藥,文中鳩集當歸、遠志、劉寄奴、青箱子等藥名八十餘種,取其諧音敷衍成篇,仿唐傳奇“翻空造微”假借小說以見詩筆、史才和議論。卷後陳繼儒跋文云“諧史之文,創自昌黎《毛穎傳》”,已率先點出來處;董其昌則以為“《桑寄生傳》,枝指山人以文為滑稽者耶?”《桑寄生傳》作者明人記載有二:一為“國初江陰孫大雅作之所著”;一是常熟人蕭韶編撰(明宣德間人)。祝允明獵古好奇,傳世有《志怪錄》、《前聞記》、《野談》等小說為證,董其昌有此認定,復為此傳作者又增一變數。

祝允明《桑寄生傳》以行草書於紙上,用筆秀潤,點劃遒爽。王穉登評此卷“時而纖媚,時而高古,時而奔放縱逸”,猶如韓信用兵,奇正交替,變化無窮。此卷明末為“太沖"所藏,由董其昌(1555-1636)、陳繼儒(1558-1639)、王穉登(1535-1636)題跋,清初入汪文柏(1659-1725)家,其後由種德堂藥業葉元封(1797-1849) 庋藏並刻入《湖海閣藏帖》卷三,清末又由程楨義(19 世紀)收藏,傳承有序。


葉氏自宋季遷居慈溪,宗族繁衍,至清嘉慶後以種德堂藥業聞名於時,又組織白湖詩社與士人相互唱和,並收藏大量字畫精品,為浙東詩林一時佳話。清道光15年(1835)葉元封把書帖收藏刻石91方成《湖海閣藏帖》8卷,凡明清書家77人,包括江浙一帶名家如祝允明《桑寄生傳》(見卷3)、董其昌行書《書王維、岑參、杜甫七律詩》及文徵明《滕王閣序並詩》等,俱為書林逸品。葉氏雅好詩書,聚藏頗富,故所積也厚,今所見祝允明《桑寄生傳》,僅其一隅也,識者寶之。
拍場告示
Please note that this work has also been documented in Record of Colophons Found in Authentic Works, a manuscript by Wu Zhi of the Qing dynasty (17th-18th Century).

請注意:
此作品尚有以下著錄:
(清)吳芝抄錄,《真迹題跋錄》不分卷,手稿本,一冊。

拍品專文

註:
李應徵,初名衷毅,字伯遠,號晴巖,嘉興人,萬曆癸酉年(1573)舉人,官臨安教諭、南國子博士等,著有《澄遠堂》、《偶寄軒》諸集。
  
汪文柏,字季青,號柯庭、筤溪,室名古香樓、屐研齋等,祖籍安徽休寧,寓浙江桐鄉,監生。好詩詞,工書畫,精鑒賞,富收藏,康熙中,官北城兵馬司指揮,有《古香樓吟稿》。
  
程楨義,字心柏、漱石,清道光間江蘇吳縣人,蘇州府學附生、賞戴藍翎。道光十五年四月曾捐田一千畝、莊房一所,營建莊祠。
  
錢萬選,字子華,江蘇長興人,貢生。康熙四十年(1701)任合陽知縣,編《合陽縣志》十卷。

獨抒性靈:明中至清初書法述略

明代中期以後,書壇走出臺閣體的籠罩,書家進入抒發性靈的時代。以真書應制,以行、草書表現才氣、個性,似乎形成此一時代的標誌。審視書法史,晉人尚勢,唐人尚法,宋人尚意,那麼這個時期明人書法的特點是尚性靈。

其次,是書法從卷、冊到巨幅掛軸的改變。如祝允明《桑寄生傳》(拍品編號852)仍然保持明中期手卷書寫樣式,到了明末清初王鐸(拍品編號855、865)、傅山(拍品編號856、866)的時候,書寫空間產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就意味書法家對於材料、書體、結構、章法、用筆技巧、書寫節奏等,各方面都需要重新調整、掌握。

第三,書法家喜歡利用水與墨的比例和書寫的速度,表現乾、濕、濃、淡、枯等墨韻趣味。這種墨韻審美的趣味,需要書法家對於水、墨和材料的深入掌握。本拍賣呈現的豐坊(拍品編號853)、陳繼儒(拍品編號854)、王鐸和傅山作品,皆具此一方面的審美傾向。

審視此次豐坊、陳繼儒、王鐸、傅山等名家這批作品除了在性靈、空間感、墨韻等具共同性外,又因應書法家個人審美認知的異同,在書體面貌上表現各異。豐坊《草書七言詩》(拍品編號853)中鋒用筆,轉折輕靈,但是好用枯筆,除“啼”、“歸”二字外,字距基本表現均勻,可見其空間控制能力穩定。陳繼儒早年學蘇軾書體,字呈扁方形,晚年學米芾轉為瘦長,此軸《行書》(拍品編號854)字體大小、線條粗細略有變化,而字形較長,應屬晚歲作品。王鐸《行草平生詩》及《行草五言律》(拍品編號855、865)兩件書法皆為巨幅綾本,取篆隸厚重筆意,結構凝重雄渾,字緊行鬆,字與字之間的筆絲較粗,形成特點,而其漲墨特色亦尤見於《平生》詩中。傅山《草書七言詩》與《草書七絕》(拍品編號856、866)整體遒勁純厚,用筆以圓渾為主,轉折較少,字距緊密,若不假思索信筆而書,符合其“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的美學認知。四人時代雖有差距,在書法層面共同特徵明顯,而個性與審美認知則為同中異趣了。

更多來自 中國古代書畫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