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Y WEATHERFORD (B. 1963)
MARY WEATHERFORD (B. 1963)
1 更多
重要私人收藏
瑪麗. 威瑟福 (1963年生)

Arcadia

細節
瑪麗. 威瑟福
瑪麗. 威瑟福 (1963年生)
Arcadia
噴塗 霓虹燈 麻布
236 x 201 cm. (93 x 79 in.)
2014年作
款識:Arcadia MK Weatherford 2014 (畫背翻折處)
來源
洛杉磯David Kordansky畫廊
現藏者購自上述畫廊

榮譽呈獻

Jacky Ho (何善衡)
Jacky Ho (何善衡)

拍品專文

「我並非在完成一幅畫之後將霓虹燈裝上去。在創作過程中,這一元素便已成竹在胸。」-瑪麗.威瑟福

在瑪麗.威瑟福的這幅《Arcadia》中,一團深沉而充滿情緒的色塊被鮮紅的霓虹燈斜對角一分為二。更進一步觀察之下,原來霓虹燈並非完全筆直,而是呈微妙的弧度,正展現出一根手繪線條的力量。藍綠,石灰,深藍和大紅色彩飛濺,流動於水彩般的畫布表面,在瞬間捕捉到抽象表現主義和色域繪畫的能量重現。本件作品的標題,《Arcadia》,意指文藝復興時期田園牧歌式的烏托邦概念,在田園詩般的、未受破壞的曠野裡,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出生於加利福尼亞,定居於洛杉磯,瑪麗.威瑟福在1984 年自普林斯頓大學本科畢業,2006 年獲巴德學院藝術創作碩士學位。她從2012 年開始將霓虹燈植入作品,靈感來源於藝術家定居加州貝克斯菲爾德後,那些老舊工廠和飯店裡色彩斑斕的熒光燈。當有人問及霓虹元素是如何進入她的作品時,威瑟福答道:「當時我正在貝克斯菲爾德,試圖一邊開車一邊尋找展覽的靈感。忽然,我注意到飯店和工廠門口那些尚未被摘下的老舊霓虹招牌,尤其是一家叫帕特爾的酒店。隨著我繼續漫無目的地開車,夕陽漸漸西沉,天空顏色開始漸變。誰不喜歡黃昏天空漸變的色彩,以及城市華燈初上的時分呢?那一刻。所以我決定,將這份開車環遊貝克斯菲爾德的體驗畫下來。」

材料,是威瑟福創作的核心。她畫作中選用的亞麻來自比利時一家特定的紡織廠,其粗糙的質地和優越的托色能力獨一無二。白色的石膏粉背景與來自博洛尼亞的粉狀白堊、大理石粉塵混合在一起,不僅製造了些許閃爍的亮點,更產生了一種特定吸光度的光滑啞光白度, 因此這種名為「福喜」的特殊顏料——以其鮮明的色彩和啞光效果而聞名——以類似於紙上水彩的方式粘附在畫布表面。威瑟福在置於地上未經鋪開的畫布上直接作畫,層層堆疊混合色彩,讓顏料以不同的質地與厚度自然風乾。隨後展開畫布,最後一步加上霓虹燈,戲劇化地改變作品的最終面貌。

2014 年,正是《Arcadia》創作完成的這一年,威瑟福其中一幅霓虹燈繪畫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群展《永遠現在:變動世界中的當代繪畫》中亮相。當被問及他在繪畫中運用的上色方法時,威瑟福說:「……色彩相互呼應。即便是白色也有所影響。每種顏色都對應一種情感的聯繫。而相鄰的不同色彩正可以琴瑟和鳴。所以你可以定一個主旋律,一個次旋律,甚至很多個和弦——你聽過那首著名的里奧納德.科恩的歌,《哈利路亞》嗎?每個人都對這首歌如此著迷,我想正是因為他跟著感覺走,任和弦自由行進。」

威瑟福的畫作通常尺幅宏大,用霓虹燈的視覺衝擊突出一種緊張的戲劇化情緒。在《Arcadia》中,斜對角的這一筆亮紅色霓虹燈光打斷了冷色調為主的背景構成,將輕姿態的左上角與暗黑沉重的右下角連接起來。從懸掛的電線到白色的變壓器盒,一切都被刻意做成可見。與其把它們藏起來,威瑟福讓這些技術部分保持在外,以挑戰一個最純粹的概念問題——成為一個當代藝術家到底意味著什麼?

更多來自 現代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