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ONG SOO PIENG (1917-1983)
CHEONG SOO PIENG (1917-1983)
1 更多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鍾泗賓 (1917-1983)

細節
鍾泗賓 (1917-1983)

油彩 畫布
131 x 102 cm. (51 5/8 x 40 1/8 in.)
1963年作
款識:泗賓 1963 (右下)
來源
原藏者得自藝術家家屬
亞洲 私人收藏
出版
2010年《Cheong Soo Pieng: Visions of
Southeast Asia》Yeo Wei Wei編輯 新加坡 新加坡
國家美術館(圖版,第37頁)

榮譽呈獻

Jacky Ho (何善衡)
Jacky Ho (何善衡)

拍品專文

南洋風大師鍾泗濱,一般公認是形塑新加坡現代藝術發展的先驅。鍾氏創作能 量豐沛,以其實驗性和充滿冒險精神的構圖著稱,畢生努力融合東西藝術美學 和傳統,將其吸納入自己獨樹一格的創作脈絡。大師在其悠長且多產的藝術生 涯中,盡情以畫筆揮灑,成就了可觀且多元的作品系列,包含了明媚的南洋系 列作品、和抒情詩意的抽象畫,其風格、所用媒材和類型極為繁複豐美。繪於 1963 年的《藍》,是大師藝術表述中極為罕見、完成於早期的一幅大型立式 作品,其手法在在地見證了鍾泗濱的天賦,以及他展現多變藝術範式的才華。 在廈門出生的鍾泗濱,於1935 年畢業於廈門美術專科學校,爾後轉往上海深 具名望的新華藝術專科學校攻讀。在新華藝專就學期間,鍾泗濱歷經了中西匯 流的藝術課程陶冶,從而開闢創作眼界,併合西方媒材、中式風景畫和水墨畫 技藝所淬煉的多元能量;大師的體悟,完美例示於目前所展作品。鍾泗濱與同 期來自中國南部海岸小鎮的許多藝術家一樣,均對離鄉向外展翅充滿嚮往,他 因此在1946 年遷徙至新加坡,並在星國找到全然的創作自由,徜徉其中,激 發他開闢出超越中畫傳統規範的磅礡作品。

《藍》以其雄闊背景上的晦闇色調、勢壯的筆觸和沛然奔放的力度,將觀者團 團包覆。而置列於作品下方的,是一層沈鬱的緋紅基底,被大師充滿書法靈氣、 卻又活潑的筆觸,以深淺不一的藍色調,形塑成模稜兩可的佈景所壓制,產生 了在霧氣濛朧的夜晚賞畫的印象。鍾泗濱匠心獨具,將輝煌的圓點以及少許明 亮顏彩,排置於畫作中間,讓韶光和維度融入作品的視覺語彙。大師嘗試以簡 括的質感、書法靈動的線條和圓點來傳達大自然的自發和不可預測。作品本身 也凝鍊了中國山水水墨畫的鮮明特徵,而大師對這種中式藝術類型早已熟稔於 心。鍾泗濱以直立方式呈現作品,呼應了傳統中國卷軸的風格,在在顯示了他 的中畫脈絡。「捨形悅影」向來是傳統中國美學的精神,為諸多中畫家所恪守; 這意指「形式」為物體的表徵,而「感受」是藝術家對物體所反應出的概念和 心情。鍾泗濱將這概念匯入自己的創作,他曾如此說過:「風景或人物存在我 的構思中,但當我開始下筆作畫,這些主題卻抽象化了。」

一本名稱為《鍾泗濱 – 東南亞萬種風情》的書刊中,收錄了一張單色照,照片 中的大師站在《藍》旁,而佳士得極其有幸,能在本季展拍這幅雋永大作。作 品中所捕捉的那份思舊情懷,正是鍾氏在歐洲四處流徙時深印於心的。這次歐 洲旅遊,開啟大師對抽象主義的實驗之始,奠定他藝涯發展方向。鍾泗濱在那 時幸運獲得新加坡電影製片鉅子陸運濤的贊助,展開歐洲遊歷,造訪了倫敦、 都柏林、柏林、莫尼黑等許多城市,展出自己作品。其中最受矚目的,是他在 1963 年於倫敦寇克街著名的紅蕨藝廊的個展,該活動空前成功。鍾氏的個展 展期從4 月23 日開始,止於5 月17 日,而另一名傳奇大師,趙無極,則是 在同年的10 月29 日到11 月29 日開展。這兩位著名中畫家的藝展,將東方 幽謐的抽象主義介紹給歐洲蒐藏家,使兩位大師躍入國際藝壇的焦點。與鍾泗 濱同期的趙無極和朱德群,均是在這時期旅居歐洲的華裔名家,並與鍾氏同時 接觸到1960 年代初藝壇百花齊放的榮景。這時期的歐洲,點開了這些大師們 視覺和智力的熠熠靈感,讓他們發掘了保羅.克利、亨利.馬諦斯、瓦西里. 康丁斯基等西方藝壇宗師的作品。這些經驗,對鍾氏等中畫菁英的藝術發展帶 來了形變的衝擊,激發他們將西方現代主義的概念融入作畫過程,同時也忠於 自己的中國藝術根基。這種影響,在這些大師們的混合式作品顯而易見:如優 雅迤邐於構圖上的鮮明書法筆觸。除了逞嬌呈美的油彩應用,作品也幻化成絢 爛的顏彩和線條之舞,充滿底蘊和活力 – 如現在所展的《藍》。

鍾泗濱融會了中國藝術概念和西畫手法,透過藝術拉近了兩個世界的距離。 《藍》紀錄了大師在海外時的個人壯遊和藝術解放。其對顏色、空間和深度的 厚實體悟,激發他創作了全新且跨文化的繪畫語彙,使他成為新加坡最富革新 和創意的現代藝術泰斗。

更多來自 現代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