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INSCRIBED MARBLE STANDING FIGURE OF AVALOKITESVARA
AN INSCRIBED MARBLE STANDING FIGURE OF AVALOKITESVARA
1 更多
東魏武定元年(543) 李次明造白石觀世音立像

EASTERN WEI DYNASTY, DATED FIRST YEAR OF THE DINGWU REIGN, CORRESPONDING TO AD 543 AND OF THE PERIOD

細節
東魏武定元年(543) 李次明造白石觀世音立像
13 3/4 in. (35 cm.) high
來源
王緒祖(1853-1919),山東諸城,入藏於清晚期
姚貴昉,天津,入藏於民國時期
坂本五郎,日本,購於1950-60年代
《藝海觀濤:坂本五郎珍藏中國藝術》,香港蘇富比,2013年10月8日,拍品130號
出版
大村西崖,《支那美術史,雕塑篇》,(日本)國書刊行會,1972年,頁261
《魯迅輯校石刻手稿》第二函第二冊,上海書畫出版社,1987年,頁335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彙編,北朝6》,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頁94
孫貫文,「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歷代石刻拓本草目(三)」,載於《考古學集刊9》,科學出版社,1995年,頁270
邵正坤,《北朝紀年造像記彙編》,吉林人民出版社,2014年,頁170
黃敏,《漢魏六朝石刻鄉里村坊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年,頁282-283

榮譽呈獻

Priscilla Kong
Priscilla Kong

拍品專文

觀世音菩薩頭戴三葉冠,左手下垂持法物、右手持蓮蕾抬與胸齊,帔帛於腹前交叉,立於蓮花座上。蓮花座下承長方形基座,像座自左側向背至正面,依次刻:

大魏歲次癸亥武定元年七月巳丑朔四日申辰佛弟/子李次明為亡兒李那延造觀世音像一��白玉冀州安武軍/棗強縣千秋鄉故縣村安式家內有白玉像三尊/後至元豐元年二月二十三日來高才馬良趙氏迎得白玉像三尊並起塔寺供養故記。

觀音名號源自梵文Avalokitesvara,亦譯為「觀世音」、「光世音」、「觀自在」,為中國佛教系統中最為世人所熟知的菩薩形象,其漢傳經典以曹魏嘉平四年(252)康僧鎧所譯《佛說無量壽經》為最早,以西晉竺法護太康七年(286)所譯《正法華經,光世音普門品》最為知名,其形象以十六國時期西秦建弘元年(420)所立甘肅永靖炳靈寺石窟第169窟墨書「觀世音菩薩」題記脅侍菩薩為最早斷代標準。其後,隨著觀音經典的大量漢譯及各類神奇故事而使其形象廣為流傳。在河北地區,自北魏開始,其形象漸以舟形背光、左手下垂持法物、右手持蓮蕾抬與胸齊,形成固定模式,並於東魏時期廣泛流行,如本拍品菩薩形式。然本拍品觀音左側背光殘損,右側右肘右側背光位置,有人工打孔,似為榫眼,並結合造像基座宋代題記「白玉像三尊」銘,則本拍品正面左右背光位置,應似原有造像,至宋代仍有保存,故此才有「白玉像三尊」之說。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中國國家一級文物,河北曲陽修德寺遺址出土北齊天保二年(551)觀世音菩薩造象(參見《文物藏品定級標準圖例,造像卷》,文物出版社,2011年,頁80);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東魏武定七年(549)石造三尊菩薩立像,參見松原三郎著《中國佛教雕刻史論》,圖版編一,吉川弘文館,1995年,頁277,圖b,皆於背光左、右兩側分雕脅侍弟子,為東魏時期觀世音造像少見之品類。

造像基座刻東魏武定元年(543)七月李次明發願文,及北宋慶曆至熙寧年間冀州安武軍安式、元豐元年(1078)二月趙氏發願文三段,據《宋史卷三十九,地理二》,宋仁宗慶曆八年(1048年),升冀州團練為安武軍節度,轄領棗強縣,則此造像不僅反映東魏造像於北宋時期流傳及供養情況,亦為北宋時期河北軍政制度之文物,甚為特殊。

據孫貫文先生編著《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歷代石刻拓本草目》,此造像原在河北棗強縣,後歸山東諸城王緒祖收藏,魯迅先生於《輯校石刻手稿》中記載,石刻後在天津姚氏,則此姚氏,當為民國時期天津著名石刻收藏家姚貴昉珍藏。今北京國家圖書館藏繆繼珊藏拓(繆專1840),即鈐有「姚氏貴昉藏石」印,及其女「姚湘雲女史拓」印為證。

王緒祖(1853-1919),字蘭溪,山東諸城人,光緒十一年舉人。官內閣中書。王錫棨子,王瑋慶孫。秉承家學,承繼父祖之餘緒,終生從事金石文字研究,其收藏極富,有宋拓《孔宙碑》、《乙瑛碑》及兩漢、六朝志石、造像實物四十餘種,亦收藏有大量珍稀古錢幣,晚年搜集甲骨百餘片,拓印成《殷墟書契萃編》二卷。著有《王氏吉金釋文》、《句鑃齋金石跋》、《漢魏六朝刻石存錄》、《北齊標賣鄉石柱考》、《東武金石考略》、《漢石畫簃藏石記》、《古泉匯補訂偽》等數十種,多由其子王維樸整理刊行。

姚貴昉,據羅振玉先生《雪堂類稿•甲•石交錄29》「青縣姚貴昉。姚女湘雲精拓墨」條記載:「予歸自海東,寓居津沽,青縣姚貴昉大令贈予所藏石刻數種。予往得子遊殘碑上截,鈐『姚氏貴昉藏石』印,初不憶其人,及相見,知往在鄂渚,姚君為張文襄(張之洞)巡官,國變(辛亥革命)後,訪古河朔,售古物以給朝夕。於時在鄂同鄉同寮,多登膴仕者,貴昉未嘗與通請謁,蓆帽芒鞋,獨策蹇往來大河南北,訪求古金石刻,亦振奇人也。」「貴昉有女字湘雲,精拓墨,所藏石皆其所拓,亦藝林中一韻事也。」參見遼寧教育出版社,第164頁,2003年3月。

更多來自 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