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梅忠恕, 《蒙娜麗莎》,1974 年: 她者的微笑
在其藝術生涯中,梅忠恕勇於與前人巨匠在畫布上直面交鋒,而這種創作方式 僅有數次。他受安格爾 (Ingres)《大宮女》(La Grande Odalisque) 影響而 創作的《裸女》由Tuan Pham 先生收藏並於2019 年11 月由佳士得售出。《裸 女》與這幅《蒙娜麗莎》都是藝術家自信態度的證明。
梅忠恕於1937 年至1974 年定居巴黎,期間想必曾多次前往羅浮宮觀賞達芬 奇的《蒙娜麗莎》原作,而他這幅作品正正作於1974 年。朝露夕陽,春去秋來, 他細細審視不同光線下的原作,沉醉其中,虔誠頂禮。時年六十八歲高齡的他, 藝術生涯已達頂峰,卻像個工作室裡的學徒,著手模仿舉世聞名的畫作。
仔細比較兩個版本的《蒙娜麗莎》,箇中差異耐人尋味:
兩幅畫的總體佈局相同:美麗的少婦呈坐姿,畫中只見其頭部及上半身,胸部 向右,面朝前方,頭微微扭轉。梅忠恕之作中,受越南的傳統審美觀影響,女 子胸部較小,更為纖瘦;面部也似乎少了份神秘,多了份柔美。
女子的手柔軟而放鬆,右手置於左手手腕之上,左手則握住扶手。梅忠恕完美 複製了這些細節,尤其注重手部姿勢,這在他來說很是罕見——和黎譜(Le Pho)一樣,他一般在這方面頗為自由。
達芬奇之作中,女子長髮中分披肩,油亮且微捲,而梅忠恕的版本中長髮更為 柔順,隱在面紗之下,透出墨色。
達芬奇的模特頭部戴有透明黑紗,圍在前額,遮住頭髮。這面紗到了梅忠恕這 裡,就更為顯眼了。
女子左肩上的披肩在梅忠恕的筆下變得細巧,露出身著的壽字紋絲織越南長襖 (ao dai)。她身後還可見中越融合風格的欄杆。
達芬奇作品的背景是壯麗的自然風光, 其靈感來自於意大利溫布利亞 (Umbria) 與托斯卡尼(Tuscany) 大區交界的兩處景色。藝術史學家 Angelo Conti(1860-1930)稱之為「一個動作,一束光源,來自於女子眼 波中、雙唇間;她溯洄蜿蜒小溪,穿梭自然風光,拓寬它,入侵它,直至它化 為自然的微笑。」背景中有岩石、湖泊、河流,但不見樹木綠植;也有人類活 動的跡象:小徑在左,小橋在右。但梅忠恕的作品中並無人為幹預的痕跡,小 徑依然蜿蜒,而橋卻隱去了。
毋庸置疑,他所呈現的乃是盛名在外的越南下龍灣景色。
畫中背景本身就是藝術傑作:達芬奇發明並實踐了「空氣透視法」,並在《論 透視法》一文中給出精妙解釋:「所謂空氣透視,即以空氣的不同色調來表現 物體的不同距離。」作為文藝復興全才,他認識到空氣並非透明。同樣在這篇 論文中,他還寫道:「遠處的物體呈蔚藍色,原因在於眼睛和物體之間的空氣 體積較大;這在觀察遠山時尤為明顯。」在《蒙娜麗莎》中,他似乎想將觀者 的目光引向遠處上空。梅忠恕同樣整合運用透視法,但卻以搶眼的色調呈現出 一片更為喧囂、迫近的天空。
需要注意的是,達芬奇筆下的蒙娜麗莎衣著柔軟,身段婀娜,與背景中蜿蜒有 致的自然風光互相呼應,而梅忠恕則並未照搬這種連結——他筆下的女子身著 長襖,佈滿壽字紋樣。這樣看來,他再現了達芬奇原作中的一切元素,唯獨改 動了畫中女子和背景地點的文化身份。
從女子的面相和衣著來看,她只可能是越南人;身後的自然景色也同樣充滿越 南風情。
在其餘方面,梅忠恕都自視為達芬奇的門徒。他傾慕後者畫中女子的樣貌、手 勢及微笑,對其顏色運用尤為敏感,因為達芬奇率先提出物體本身沒有豔色, 色彩根據光綫、倒影、觀察者的距離而變化。
同達芬奇一樣,梅忠恕偏愛半色調營造出的和諧觀感,這從他在絲綢上完美運 用水粉和墨水的能力便可見一斑。不過,即使是在描繪面部表情的精髓如眼角 和嘴唇時,他也沒有使用暈塗法(Sfumato)。問題是,他在紙上絲綢以水 粉和墨水作畫,這是否允許他運用暈塗法呢?
不妨把暈塗法理解為上釉的過程:待極薄的一層顏料風乾後再上一層,達到半 透明的效果,以保存底層的細節。從最深到最淺,細緻的筆觸呈現出光與影的 遊戲。若說梅忠恕能夠善用水粉及墨水在絲綢和紙上的吸附力,那麽達芬奇也 曾在白楊木上用薄薄一層石膏粉作畫。從而,兩人達到的效果迥然不同。
另外,兩幅作品的尺寸有異——達芬奇之作長77 厘米,寬53 厘米,梅忠恕 之作則長53.5 厘米,寬37.5 厘米。但兩者長寬比相同,均為1.45 比1.43。
在梅忠恕版本的《大宮女》中,西方試圖理解東方,這是一個文化涵化的過程, 處於雙重鏡像之中,永無止境。
他的《蒙娜麗莎》則是為任何心存善念之人所作的普世傑作。
對他來說,身份從不是屈從,只是一種風格。
梅忠恕清楚這一點,並在此 給出證明:來自他人的目光,即使帶有微笑,也 只會投向他/ 她者。
讓.弗朗索瓦.休伯特
越南藝術資深專家
在其藝術生涯中,梅忠恕勇於與前人巨匠在畫布上直面交鋒,而這種創作方式 僅有數次。他受安格爾 (Ingres)《大宮女》(La Grande Odalisque) 影響而 創作的《裸女》由Tuan Pham 先生收藏並於2019 年11 月由佳士得售出。《裸 女》與這幅《蒙娜麗莎》都是藝術家自信態度的證明。
梅忠恕於1937 年至1974 年定居巴黎,期間想必曾多次前往羅浮宮觀賞達芬 奇的《蒙娜麗莎》原作,而他這幅作品正正作於1974 年。朝露夕陽,春去秋來, 他細細審視不同光線下的原作,沉醉其中,虔誠頂禮。時年六十八歲高齡的他, 藝術生涯已達頂峰,卻像個工作室裡的學徒,著手模仿舉世聞名的畫作。
仔細比較兩個版本的《蒙娜麗莎》,箇中差異耐人尋味:
兩幅畫的總體佈局相同:美麗的少婦呈坐姿,畫中只見其頭部及上半身,胸部 向右,面朝前方,頭微微扭轉。梅忠恕之作中,受越南的傳統審美觀影響,女 子胸部較小,更為纖瘦;面部也似乎少了份神秘,多了份柔美。
女子的手柔軟而放鬆,右手置於左手手腕之上,左手則握住扶手。梅忠恕完美 複製了這些細節,尤其注重手部姿勢,這在他來說很是罕見——和黎譜(Le Pho)一樣,他一般在這方面頗為自由。
達芬奇之作中,女子長髮中分披肩,油亮且微捲,而梅忠恕的版本中長髮更為 柔順,隱在面紗之下,透出墨色。
達芬奇的模特頭部戴有透明黑紗,圍在前額,遮住頭髮。這面紗到了梅忠恕這 裡,就更為顯眼了。
女子左肩上的披肩在梅忠恕的筆下變得細巧,露出身著的壽字紋絲織越南長襖 (ao dai)。她身後還可見中越融合風格的欄杆。
達芬奇作品的背景是壯麗的自然風光, 其靈感來自於意大利溫布利亞 (Umbria) 與托斯卡尼(Tuscany) 大區交界的兩處景色。藝術史學家 Angelo Conti(1860-1930)稱之為「一個動作,一束光源,來自於女子眼 波中、雙唇間;她溯洄蜿蜒小溪,穿梭自然風光,拓寬它,入侵它,直至它化 為自然的微笑。」背景中有岩石、湖泊、河流,但不見樹木綠植;也有人類活 動的跡象:小徑在左,小橋在右。但梅忠恕的作品中並無人為幹預的痕跡,小 徑依然蜿蜒,而橋卻隱去了。
毋庸置疑,他所呈現的乃是盛名在外的越南下龍灣景色。
畫中背景本身就是藝術傑作:達芬奇發明並實踐了「空氣透視法」,並在《論 透視法》一文中給出精妙解釋:「所謂空氣透視,即以空氣的不同色調來表現 物體的不同距離。」作為文藝復興全才,他認識到空氣並非透明。同樣在這篇 論文中,他還寫道:「遠處的物體呈蔚藍色,原因在於眼睛和物體之間的空氣 體積較大;這在觀察遠山時尤為明顯。」在《蒙娜麗莎》中,他似乎想將觀者 的目光引向遠處上空。梅忠恕同樣整合運用透視法,但卻以搶眼的色調呈現出 一片更為喧囂、迫近的天空。
需要注意的是,達芬奇筆下的蒙娜麗莎衣著柔軟,身段婀娜,與背景中蜿蜒有 致的自然風光互相呼應,而梅忠恕則並未照搬這種連結——他筆下的女子身著 長襖,佈滿壽字紋樣。這樣看來,他再現了達芬奇原作中的一切元素,唯獨改 動了畫中女子和背景地點的文化身份。
從女子的面相和衣著來看,她只可能是越南人;身後的自然景色也同樣充滿越 南風情。
在其餘方面,梅忠恕都自視為達芬奇的門徒。他傾慕後者畫中女子的樣貌、手 勢及微笑,對其顏色運用尤為敏感,因為達芬奇率先提出物體本身沒有豔色, 色彩根據光綫、倒影、觀察者的距離而變化。
同達芬奇一樣,梅忠恕偏愛半色調營造出的和諧觀感,這從他在絲綢上完美運 用水粉和墨水的能力便可見一斑。不過,即使是在描繪面部表情的精髓如眼角 和嘴唇時,他也沒有使用暈塗法(Sfumato)。問題是,他在紙上絲綢以水 粉和墨水作畫,這是否允許他運用暈塗法呢?
不妨把暈塗法理解為上釉的過程:待極薄的一層顏料風乾後再上一層,達到半 透明的效果,以保存底層的細節。從最深到最淺,細緻的筆觸呈現出光與影的 遊戲。若說梅忠恕能夠善用水粉及墨水在絲綢和紙上的吸附力,那麽達芬奇也 曾在白楊木上用薄薄一層石膏粉作畫。從而,兩人達到的效果迥然不同。
另外,兩幅作品的尺寸有異——達芬奇之作長77 厘米,寬53 厘米,梅忠恕 之作則長53.5 厘米,寬37.5 厘米。但兩者長寬比相同,均為1.45 比1.43。
在梅忠恕版本的《大宮女》中,西方試圖理解東方,這是一個文化涵化的過程, 處於雙重鏡像之中,永無止境。
他的《蒙娜麗莎》則是為任何心存善念之人所作的普世傑作。
對他來說,身份從不是屈從,只是一種風格。
梅忠恕清楚這一點,並在此 給出證明:來自他人的目光,即使帶有微笑,也 只會投向他/ 她者。
讓.弗朗索瓦.休伯特
越南藝術資深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