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美不勝收-商代玉虎
毛瑞
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亞洲部榮譽主任暨佳士得高級顧問
這件珍罕的商代玉虎美不勝收、雕工精湛,並具多重意義:它全長11.6公分,是已知近似例中之最;1 其紋飾主題恢宏大氣,且品相一流;它早於1939年已在紐約展出與發表,自此其主人無不赫赫有名;自1939年起,此玉虎從未公開亮相或展示,故大有首登世界舞台之感。至關重要的是,其風格和品位堪與1976年婦好墓 (約公元前1200年,乃公元前約1250至1192年在位的商王武丁之妻) 出土的玉虎媲美,這不僅證明本拍品舉足輕重,更顯示了其製作對象絕非等閒之輩;實際上,該玉珮也許是商代皇族御製之物。綜而觀之,較諸數十年來市場上的商代玉虎,本拍品絕對是箇中的典藏之作。
這件佳作形狀扁平,兩面雕飾,應是以繩 (多用絲線) 穿過虎頭上方繫孔加以固定。此玉虎很可能繫於腰帶,佩帶者或僅掛一珮,也可能結以珠串或其他掛飾。
以當今世上最具魅力的巨型動物而言,老虎是知名度最高的動物之一。它源自中國及中亞北部,中華先民很早就知道虎的存在,而且對虎之強悍、剛猛和威嚴既敬且畏、欽佩有加。雖然無法確知虎在商代 (約公元前1600至1046年) 的象徵意義,但它確曾發揮圖騰、守護或護身之功用。及至西漢時期 (公元前206至公元9年),即本拍品誕生約一千年後,虎因生性勇武兇猛,兼之前額斑紋多類「王」字,故贏得「百獸之王」之美譽。它不僅躋身中國十二生肖或屬相,更是化身「四象」的瑞獸之一,「白虎」代表西方,餘者分別為青龍 (東)、朱雀 (南) 和玄武 (北)。
此玉虎扁平,前後虎紋雷同,虎作匍匐狀,作勢欲撲,其首低垂,齜牙咧嘴,壯碩的前身蓄勢待發,尾蜷曲,其力量、剛強與勇猛一覽無遺。此虎的造型與河南安陽殷墟武官村大墓遺址1950年出土的商代虎紋石磬殊無二致,該磬現藏北京市中國國家博物館。2(圖一) 本拍品的虎紋也與安陽出土商代雕花骨器息息相關,後者可參見費城賓夕凡尼亞大學考古及人類學藝術博物館藏 (館藏號65-2-1A3 及65-2-34)。此外,河南安陽西北岡M1001號大墓出土骨柶凸面的虎紋亦與本拍品十分接近。5
與本拍品最接近的例子,當數1976年安陽婦好墓 (約公元前1200年) 出土的一件全長13.3公分的玉虎。6 (圖二) 無論是虎的匍匐姿態、濶大的虎首及壯碩的前身,或是濶口利齒、粗短的虎爪及帶V形條紋的捲尾,兩者的表現手法均如出一轍,甚至連虎皮意趣盎然的斑紋亦大同小異,但這些斑紋在個別作品的形狀與格局的確略有出入。本拍品及婦好墓玉虎的虎首上方各有一個T形紋飾,商代石磬的虎首亦然。本拍品及石磬在T形紋飾上鑽一小孔,而婦好墓玉虎的繫孔則是在虎面眼側。本拍品呈腴潤的深棕色,而婦好墓玉虎用的是白玉,兩者除了顏色有別,最主要的區別在於其基本形狀:本拍品大致呈三角形,猛虎作匍匐狀,虎首及上半身略仰,婦好墓玉虎則如玉璜,呈圓弧狀,虎弓身向前,首尾均高於腹部。
婦好乃商王武丁(公元前1250-1192年)之愛妻,她位高權重,曾誕一子,並親自領兵馳騁沙場。7 她墓中有兩千多件奢華的陪葬品,上述一類玉件能躋身其中,足證其地位非凡,物主亦絕非等閒之輩。墓中文物應是婦好生前或死後未幾製作而成,故斷代為公元前約1200年婦好去世前後。本拍品與婦好墓出土玉珮如斯接近,足以據此推定前者出自商代,且製作年代應為商末,很可能是在公元前十三世紀末至十一世紀中葉之間。
本拍品及婦好墓玉虎的虎紋俱眼若銅鈴,形狀相近,巨瞳渾圓,前端明顯下折為鉤,即所謂的臣字形眼。兩者的虎目與石磬所見雷同,近似例還包括:婦好墓出土的虎形玉玦 8 及鴞形玉珮 (亦稱玉鳥刻刀) 9;1954年出土的虎形玉玦 (今藏天津博物館);10 以及
1935-36年安陽西北岡M1567號大墓出土的精巧玉象 (現藏台灣台北中央硏究院歷史文物陳列館,館藏號R001579)。11 實際上,大眼下鉤是商代繪畫藝術的一大特徵,常見於當時青銅禮器之獸面。就虎牙的描寫而言,本拍品與婦好墓玉虎均具大牙利齒。其表現手法屬於典型的商代風格,即在大致圓形的虎口邊緣鑽四至六個小孔,小孔之間凸起的玉石象徵虎牙。相形之下,商代玉虎的虎爪泰半粗短,雕工隨性,本拍品與婦好墓玉虎亦屬此列,其趾爪均以短淺彎曲的陰線來表達。
本拍品及婦好墓玉虎的虎頸均飾盾形斑紋,狀若紋章盾,頂為鋸齒狀或波紋。這類盾紋亦見於婦好墓玉玦、商代石磬和若干小巧的商代玉虎像,如婦好墓出土的深棕玉虎,12以及香港佳士得於2020年11月29 日拍出的玉虎 (拍品編號2727)。13 此外,前述安陽出土的雕花骨器、賓夕凡尼亞大學藝術博物館藏文物及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骨器 (館藏號1985.214.120) 14 的虎身與虎尾,亦綴以同樣的盾形斑紋,可見它們呈現的確是條紋和斑點無疑。此類斑紋亦出現在商代石磬的虎頸與虎尾,惟其構圖更為精巧。
就本拍品、婦好墓玉虎及商代石磬而言,它們尚有一項重要的風格特徵,那便是運用等距雙線來刻畫細部。乍看之下,該等細節宛若用細線勾勒而成的淺浮雕,其實這僅是錯覺,又稱錯視,因為該等「浮雕」細線實則與器表齊平,只是在雙溝陰線的襯托下,方營造出浮雕的視覺效果。此類錯視線條乃商代上乘玉器之特色,前文提到的諸多文物基本上皆有採用。
時至商代,本拍品所用的軟玉已成為玉石中的理想之選。軟玉質堅透亮,且色彩豐富,如白、綠、灰甚或黑皆可得見;商代玉器色調多變,但以碧綠、青綠、黃綠居多,也有本拍品所示的棕綠色。本玉虎的中段為溫潤的棕綠色,但另有多處呈深褐色,這或是器表長年沁色,或是高溫、火炙所致。虎口之內及其頸、腿下的橘黃色為朱砂,此物在商代古墓大量鋪灑,可能古人視之為起死還陽之物,故出土的墓葬文物常沾有朱砂。
是次拍賣的玉虎碩大且格外厚重,最厚處約九毫米,再一次證明了物主非富則貴。商代玉器通常略為厚薄不勻,但厚薄均勻之說乃是相當後期的主張。此玉虎表面略有起伏,例如虎的中段微凹,這很可能是原始玉料的自然形態。玉石罕貴,得之者珍若拱璧,是以中國早期的玉匠皆不欲為追求成品厚薄如一而浪費石材。諸多材質之中,玉被奉為上品,其地位甚至高於金銀等貴重原料;這股崇玉之風 (有些考古學家更視之為中國文化的經典特色),亦道出了玉匠苦心孤詣保留原始石材的原因。
本玉虎其中一面虎首有一道「刀痕」,這是將原始石材 (多為大塊籽玉或小塊玉璞) 分割成塊狀時留下的痕跡,接下來方能將之定型、綴飾為玉珮和其他玉件。由於玉匠力圖保存珍稀的石材,所以未有打磨切痕,更遑論將之磨平;換言之,保留石材遠重於對厚薄均勻的追求。
是次拍賣的玉虎精美無匹,它不僅厚碩凝重、雕工嫺熟,最早來源可追本溯源自1939年,紐約Arden藝廊自知名通運公司負責人姚昌復借展(圖三及四)。它與商后婦好墓出土的玉虎如出一轍,審美意趣和風格特色也與其他商代皇陵出土的玉器、磬和雕花骨器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足見此乃商末奢華品的巔峰之作。此玉虎美不勝收,允稱稀世奇珍中的上品。
1 河南安陽出土的商代虎形玉珮長16毫米,現藏安陽博物館,它比本拍品更長且厚,其雕工亦精,但玉質遜於本拍品,
圖見國家文物局編著《中國文物精華大全:金銀玉石卷》頁24編號73 (香港:商務印書館,1994)。
2 參見https://www.kaogu.cn/cn/kaoguyuandi/kaogusuibi/2018/0328/61481.html。
3 參見https://www.penn.museum/collections/object_images.php?irn=240676。
4 參見https://www.penn.museum/collections/object_images.php?irn=14380。
5 內田 (難波) 純子論文<殷墟出土のいわゆる骨柶について (上)>,發表於《古代文化》1995年9月卷47第9號頁26圖1。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殷墟婦好墓》第1版頁161圖84編號12與彩版28編號2 (358) (北京:文物出版
社,1980)。
7 關於婦好及其墓葬詳情,請見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商王武丁與后婦好:殷商盛世文化藝術特展》初版 (台北:國
立故宮博物院,2012)。
8 中國社會科學院編著《殷墟婦好墓》第1版彩色圖版104編號3 (392)。
9 中國社會科學院編著《殷墟婦好墓》第1版彩色圖版120編號3 (383) (北京:文物出版社,新華書店1980年發行)。
10 天津博物館編著《天津博物館精品系列圖集》之《天津博物館藏玉》頁45編號28 (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
11 前述國立故宮博物院於2012年編著的《商王武丁與后婦好》頁89。
12 中國社會科學院編著《殷墟婦好墓》第1版彩色圖版135編號2 (409) (北京:文物出版社,新華書店發行於1980年)。同
一墓址還出土了一例孔雀石虎,其虎頸亦飾盾形斑紋,圖見前述著作彩色圖版175編號4 (401)。
13 詳見https://www.christies.com/lot/lot-a-jade-carving-of-a-tiger-shang-6294077/?。
14 詳見Maxwell K. Hearn著作《Ancient Chinese Art: The Ernest Erickson Collection》頁77及79編號117 (館藏號1985.214.120)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1987)
毛瑞
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亞洲部榮譽主任暨佳士得高級顧問
這件珍罕的商代玉虎美不勝收、雕工精湛,並具多重意義:它全長11.6公分,是已知近似例中之最;1 其紋飾主題恢宏大氣,且品相一流;它早於1939年已在紐約展出與發表,自此其主人無不赫赫有名;自1939年起,此玉虎從未公開亮相或展示,故大有首登世界舞台之感。至關重要的是,其風格和品位堪與1976年婦好墓 (約公元前1200年,乃公元前約1250至1192年在位的商王武丁之妻) 出土的玉虎媲美,這不僅證明本拍品舉足輕重,更顯示了其製作對象絕非等閒之輩;實際上,該玉珮也許是商代皇族御製之物。綜而觀之,較諸數十年來市場上的商代玉虎,本拍品絕對是箇中的典藏之作。
這件佳作形狀扁平,兩面雕飾,應是以繩 (多用絲線) 穿過虎頭上方繫孔加以固定。此玉虎很可能繫於腰帶,佩帶者或僅掛一珮,也可能結以珠串或其他掛飾。
以當今世上最具魅力的巨型動物而言,老虎是知名度最高的動物之一。它源自中國及中亞北部,中華先民很早就知道虎的存在,而且對虎之強悍、剛猛和威嚴既敬且畏、欽佩有加。雖然無法確知虎在商代 (約公元前1600至1046年) 的象徵意義,但它確曾發揮圖騰、守護或護身之功用。及至西漢時期 (公元前206至公元9年),即本拍品誕生約一千年後,虎因生性勇武兇猛,兼之前額斑紋多類「王」字,故贏得「百獸之王」之美譽。它不僅躋身中國十二生肖或屬相,更是化身「四象」的瑞獸之一,「白虎」代表西方,餘者分別為青龍 (東)、朱雀 (南) 和玄武 (北)。
此玉虎扁平,前後虎紋雷同,虎作匍匐狀,作勢欲撲,其首低垂,齜牙咧嘴,壯碩的前身蓄勢待發,尾蜷曲,其力量、剛強與勇猛一覽無遺。此虎的造型與河南安陽殷墟武官村大墓遺址1950年出土的商代虎紋石磬殊無二致,該磬現藏北京市中國國家博物館。2(圖一) 本拍品的虎紋也與安陽出土商代雕花骨器息息相關,後者可參見費城賓夕凡尼亞大學考古及人類學藝術博物館藏 (館藏號65-2-1A3 及65-2-34)。此外,河南安陽西北岡M1001號大墓出土骨柶凸面的虎紋亦與本拍品十分接近。5
與本拍品最接近的例子,當數1976年安陽婦好墓 (約公元前1200年) 出土的一件全長13.3公分的玉虎。6 (圖二) 無論是虎的匍匐姿態、濶大的虎首及壯碩的前身,或是濶口利齒、粗短的虎爪及帶V形條紋的捲尾,兩者的表現手法均如出一轍,甚至連虎皮意趣盎然的斑紋亦大同小異,但這些斑紋在個別作品的形狀與格局的確略有出入。本拍品及婦好墓玉虎的虎首上方各有一個T形紋飾,商代石磬的虎首亦然。本拍品及石磬在T形紋飾上鑽一小孔,而婦好墓玉虎的繫孔則是在虎面眼側。本拍品呈腴潤的深棕色,而婦好墓玉虎用的是白玉,兩者除了顏色有別,最主要的區別在於其基本形狀:本拍品大致呈三角形,猛虎作匍匐狀,虎首及上半身略仰,婦好墓玉虎則如玉璜,呈圓弧狀,虎弓身向前,首尾均高於腹部。
婦好乃商王武丁(公元前1250-1192年)之愛妻,她位高權重,曾誕一子,並親自領兵馳騁沙場。7 她墓中有兩千多件奢華的陪葬品,上述一類玉件能躋身其中,足證其地位非凡,物主亦絕非等閒之輩。墓中文物應是婦好生前或死後未幾製作而成,故斷代為公元前約1200年婦好去世前後。本拍品與婦好墓出土玉珮如斯接近,足以據此推定前者出自商代,且製作年代應為商末,很可能是在公元前十三世紀末至十一世紀中葉之間。
本拍品及婦好墓玉虎的虎紋俱眼若銅鈴,形狀相近,巨瞳渾圓,前端明顯下折為鉤,即所謂的臣字形眼。兩者的虎目與石磬所見雷同,近似例還包括:婦好墓出土的虎形玉玦 8 及鴞形玉珮 (亦稱玉鳥刻刀) 9;1954年出土的虎形玉玦 (今藏天津博物館);10 以及
1935-36年安陽西北岡M1567號大墓出土的精巧玉象 (現藏台灣台北中央硏究院歷史文物陳列館,館藏號R001579)。11 實際上,大眼下鉤是商代繪畫藝術的一大特徵,常見於當時青銅禮器之獸面。就虎牙的描寫而言,本拍品與婦好墓玉虎均具大牙利齒。其表現手法屬於典型的商代風格,即在大致圓形的虎口邊緣鑽四至六個小孔,小孔之間凸起的玉石象徵虎牙。相形之下,商代玉虎的虎爪泰半粗短,雕工隨性,本拍品與婦好墓玉虎亦屬此列,其趾爪均以短淺彎曲的陰線來表達。
本拍品及婦好墓玉虎的虎頸均飾盾形斑紋,狀若紋章盾,頂為鋸齒狀或波紋。這類盾紋亦見於婦好墓玉玦、商代石磬和若干小巧的商代玉虎像,如婦好墓出土的深棕玉虎,12以及香港佳士得於2020年11月29 日拍出的玉虎 (拍品編號2727)。13 此外,前述安陽出土的雕花骨器、賓夕凡尼亞大學藝術博物館藏文物及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骨器 (館藏號1985.214.120) 14 的虎身與虎尾,亦綴以同樣的盾形斑紋,可見它們呈現的確是條紋和斑點無疑。此類斑紋亦出現在商代石磬的虎頸與虎尾,惟其構圖更為精巧。
就本拍品、婦好墓玉虎及商代石磬而言,它們尚有一項重要的風格特徵,那便是運用等距雙線來刻畫細部。乍看之下,該等細節宛若用細線勾勒而成的淺浮雕,其實這僅是錯覺,又稱錯視,因為該等「浮雕」細線實則與器表齊平,只是在雙溝陰線的襯托下,方營造出浮雕的視覺效果。此類錯視線條乃商代上乘玉器之特色,前文提到的諸多文物基本上皆有採用。
時至商代,本拍品所用的軟玉已成為玉石中的理想之選。軟玉質堅透亮,且色彩豐富,如白、綠、灰甚或黑皆可得見;商代玉器色調多變,但以碧綠、青綠、黃綠居多,也有本拍品所示的棕綠色。本玉虎的中段為溫潤的棕綠色,但另有多處呈深褐色,這或是器表長年沁色,或是高溫、火炙所致。虎口之內及其頸、腿下的橘黃色為朱砂,此物在商代古墓大量鋪灑,可能古人視之為起死還陽之物,故出土的墓葬文物常沾有朱砂。
是次拍賣的玉虎碩大且格外厚重,最厚處約九毫米,再一次證明了物主非富則貴。商代玉器通常略為厚薄不勻,但厚薄均勻之說乃是相當後期的主張。此玉虎表面略有起伏,例如虎的中段微凹,這很可能是原始玉料的自然形態。玉石罕貴,得之者珍若拱璧,是以中國早期的玉匠皆不欲為追求成品厚薄如一而浪費石材。諸多材質之中,玉被奉為上品,其地位甚至高於金銀等貴重原料;這股崇玉之風 (有些考古學家更視之為中國文化的經典特色),亦道出了玉匠苦心孤詣保留原始石材的原因。
本玉虎其中一面虎首有一道「刀痕」,這是將原始石材 (多為大塊籽玉或小塊玉璞) 分割成塊狀時留下的痕跡,接下來方能將之定型、綴飾為玉珮和其他玉件。由於玉匠力圖保存珍稀的石材,所以未有打磨切痕,更遑論將之磨平;換言之,保留石材遠重於對厚薄均勻的追求。
是次拍賣的玉虎精美無匹,它不僅厚碩凝重、雕工嫺熟,最早來源可追本溯源自1939年,紐約Arden藝廊自知名通運公司負責人姚昌復借展(圖三及四)。它與商后婦好墓出土的玉虎如出一轍,審美意趣和風格特色也與其他商代皇陵出土的玉器、磬和雕花骨器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足見此乃商末奢華品的巔峰之作。此玉虎美不勝收,允稱稀世奇珍中的上品。
1 河南安陽出土的商代虎形玉珮長16毫米,現藏安陽博物館,它比本拍品更長且厚,其雕工亦精,但玉質遜於本拍品,
圖見國家文物局編著《中國文物精華大全:金銀玉石卷》頁24編號73 (香港:商務印書館,1994)。
2 參見https://www.kaogu.cn/cn/kaoguyuandi/kaogusuibi/2018/0328/61481.html。
3 參見https://www.penn.museum/collections/object_images.php?irn=240676。
4 參見https://www.penn.museum/collections/object_images.php?irn=14380。
5 內田 (難波) 純子論文<殷墟出土のいわゆる骨柶について (上)>,發表於《古代文化》1995年9月卷47第9號頁26圖1。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殷墟婦好墓》第1版頁161圖84編號12與彩版28編號2 (358) (北京:文物出版
社,1980)。
7 關於婦好及其墓葬詳情,請見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商王武丁與后婦好:殷商盛世文化藝術特展》初版 (台北:國
立故宮博物院,2012)。
8 中國社會科學院編著《殷墟婦好墓》第1版彩色圖版104編號3 (392)。
9 中國社會科學院編著《殷墟婦好墓》第1版彩色圖版120編號3 (383) (北京:文物出版社,新華書店1980年發行)。
10 天津博物館編著《天津博物館精品系列圖集》之《天津博物館藏玉》頁45編號28 (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
11 前述國立故宮博物院於2012年編著的《商王武丁與后婦好》頁89。
12 中國社會科學院編著《殷墟婦好墓》第1版彩色圖版135編號2 (409) (北京:文物出版社,新華書店發行於1980年)。同
一墓址還出土了一例孔雀石虎,其虎頸亦飾盾形斑紋,圖見前述著作彩色圖版175編號4 (401)。
13 詳見https://www.christies.com/lot/lot-a-jade-carving-of-a-tiger-shang-6294077/?。
14 詳見Maxwell K. Hearn著作《Ancient Chinese Art: The Ernest Erickson Collection》頁77及79編號117 (館藏號1985.214.120)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