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N SHICHONG (ACTIVE 1602-1641)
1 更多
細川家族珍藏 (編號 889-901)
明 沈士充

招隱圖卷

細節
明 沈士充
招隱圖卷
設色紙本 手卷 一六三二年作
33 x 1527 cm. (13 x 494 7/8 in.)
題識:
崇禎壬申(1632)春王正月,沈士充寫于城南紅蕉館。
鈐印:
士充、子居
陳奕禧題跋:
康熙乙亥(1695)十月十一日會稽杜如錩芝川、德州田肇麗念始、海寧陳奕禧香泉,同觀於宜興陳宗石子萬京師宣武門街西邸第。奕禧記。
藏印:
陳宗石(1643-1719):
東林少保之孫復社黨人之子、
家本荊溪贅居兔苑、東林清蔭、
慶平私印、坦齋
其他:
彊善堂主人陳宗石子萬氏、陳宗石印、子萬

註:
田肇麗,生卒年不詳,字念始,號蒼崖,山東德州人,康熙時以蔭生官至戶部郎中,有《有懷堂詩集》、《南北史纂》。
  
杜如錩,即如昌,號雙篁,浙江會稽人,康熙二十八年(1689)任馬邑知縣,後累升至戶部福建司主事。
  
陳奕禧(1648-1709),字子文、六謙、香泉,海寧人,以貢生官至江西南安知府,工詩書,藏金石,著有《金石文錄》等。
  
陳宗石(1643-1719),字子萬,號寓園,清初詞人陳維崧四弟,十四歲時入贅為江左三大家侯方域婿,以才選為山西黎城丞,後為安平知縣,戶部主事等,有《強善堂臆說》等。
出版
出版:
原田謹次郎編,《支那名畫寶鑒》,大塚巧藝社,東京,1936年,第671頁(局部)。
《第11回永青文庫展—明清美術工藝》,熊本縣立美術館,熊本市,1981年,圖版126。
鈴木敬編,《中國繪畫總合圖錄第四卷:日本篇II寺院,個人》,東京大學出版會,東京,1983年,第IV-422、IV-423及IV-636頁,圖版JP36-018。
《高雅的文人世界—細川護貞藏展(I):明清書畫及文房具》,熊本縣立博物館,熊本市,1992年10月6日,第14頁,圖版7。
展覽
展覽:
熊本市,熊本縣立美術館,“第11回永青文庫展—明清美術工藝”,1981年9月12日至10月18日。
熊本市,熊本縣立博物館,“高雅的文人世界—細川護貞藏展(I):明清書畫及文房具”, 1992年10月9日至11月8日。
更多詳情
長塀永青 — 細川家族珍藏

細川家族是日本九州島肥後熊本藩重要政治、文化家族,主管熊本城達兩百四十年(1632-1871)。其家族珍藏形成之初與其他日本大名家族相似,品類繁雜,主要由茶道用具,佛教藝術,日本書畫及刀劍裝備為主。但是早在十九世紀初期,家傳賬目 【古画御掛物之帳】便記載第十代家主細川齊兹(1755-1835)陸續購藏一百多件中國書畫,這是家族與中國藝術深厚淵源的最早記錄。
德川幕府垮臺之後,許多大名家族為了生存開始變賣家中代代積蓄的文物。據實業家及茶道家高橋箒庵(1861-1937)的說法,只有四個家族倖免於難,細川家便是其中之一。通過實業精神及在地產跟現代工業上的穩健投資,家族事業於明治時代蓬勃發展,到了大正時代已經積累豐厚。這時,第十六代家主細川護立(1883-1970)開始擴充家族收藏,涉獵亞洲其它藝術文化。他鍾情文化藝術事業,重金資助考古工作,最著名的便是朝鮮半島上漢代樂浪郡遺址的挖掘,自此他以漢代專家名噪一時,遊訪歐洲之時受學者,考古學家及古董商的接待,也因此有機會購得重要中國藝術。他並協助訂定日本現代的文物管理法。
護立之子,第十七代家主細川護貞(1912-2005)早年曾隨日本著名京都支那學派漢學大師狩野直喜(1868-1947)學習漢學。日本現代化之前,統治階級都需要學習中國文史,細川家族對此非常重視,明治維新之後還持續這個傳統。京都支那學派遵奉乾嘉考據學,師從戴震(1724-1777)惠棟(1697-1758)等人,講求文本實證,辯詰不避本師的態度。護貞的政治生涯受到此學派的影響深遠,在擔任內閣總理大臣秘書時,不惜自身安危,對當時政府的擴張主義持批判態度。
1945年後,護貞從政壇退休,接手父親建立的家族博物館永青文庫,也成為日本工藝會會長。年青時受到京都支那學派薰陶雅好中國文化藝術的種子,此時逐漸散發成長,開始收藏中國書畫和古董文玩。因為考據學派的影響,他不會一味盲從文物權威的鑑定,總要自己研究過才做出結論。1946年由狩野直喜先生的好友,畫家上田丹厓引介,認識書畫商香雪軒,第一次購藏中國書畫,獲得沈周的山水畫軸及祝允明的書法。之後結識壺中居的廣田不孤齋,開始收藏文房器物。
護貞自詡為文人,他收藏的理念也以文人講究的‘清趣’為中心,認為五官所感受的美需要經過學術的熏陶及生活的歷練方能純粹,并且不落俗套或過於頹廢,而富有生命力。他比喻中國文人的美學是“春日新發的嫩芽”,而日本則耽溺於“荒野夕陽,稍縱即逝”之美。護貞可謂是文人收藏家的典範,對美學的理解與他的人生哲學相互呼應。在政壇上,他的行動顯現文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在收藏上,他擢選的藏品也充分體現這個精神。
細川家族的藏品曾多次於熊本縣立美術館、永青文庫展出,並且結集成冊,成為日本重要展示中國文化藝術之地。2021年秋季拍賣,佳士得香港萬分榮幸受到委託,拍賣中國古代書畫十三件作品,以及古董十九件。本場之書畫,如明沈士充《招隱圖》、李東陽《為郭總兵題長江萬里圖》等重要作品,及文房精品,如定親王雞血石自用印一套三件,康熙田黃印及馬曰琯舊藏靈璧賞石均曾於熊本縣立美術館展出,並且出版於《第11回永青文庫展——明清美術工藝》一書,尤見細川家族在日本推廣中國文化藝術的努力和貢獻。

拍品專文

壯闊宏妙——天下第一沈士充《招隱圖》卷
沈士充,字子居,松江人,從學於宋懋晉(16-17世紀)、趙左(1573-1644),長於山水,亦擅白描人物,活躍於明末萬曆至崇禎年間江南畫壇。沈氏為職業畫家,啟功先生研究他曾為董其昌(1555-1636)重要繪畫代筆人之一,極為董氏所重,以故傳世作品極少,知見有北京故宮《寒塘漁艇圖》軸,台北故宮《郊園十二景冊》、《觀世音像》軸,上海博物館《松林草堂圖》卷、《萬壑千巖圖》卷等。
是次佳士得呈獻的沈士充《招隱圖》十五米巨幅山水長卷,久藏日本細川家族,為永青文庫重要收藏之一,直至1983年鈴木敬編輯出版《中國繪畫總合圖錄》,定名為《招隱圖》,漸為世人所知。沈士充傳世長卷山水不多,《招隱圖》(33x1527cm)遠比上博藏《長江萬里圖》(28.2x1011.6cm)、《松林草堂圖》(26.2x312.3cm)壯闊宏妙,是目前知見沈士充存世最長作品,清初為陳宗石(1643-1719)所藏,所見鑑藏印及題跋可證。民初以來,往往好以“天下第一"稱譽名作,若此《招隱圖》卷足為沈士充畫作第一。
《招隱圖》長卷江帆遙望,重巒疊嶂,長松巨川,林壑鬱茂,山居館舍,將山水松林與行人、隱士,一一融入畫圖之中。用筆經營布置,皴染和潤,遠近有致,極盡山河之奇逸秀麗。一卷几案披覽,四百年前江南層山秀水俱入眼簾,展現了沈士充胸懷逸氣,規模山水的魄力。所謂親近古人,莫若如是也!

更多來自 中國古代書畫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