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FINE AND VERY RARE PAIR OF CELADON-GLAZED OVOID VASES WITH CHILONG APPLIQUES
A FINE AND VERY RARE PAIR OF CELADON-GLAZED OVOID VASES WITH CHILONG APPLIQUES
A FINE AND VERY RARE PAIR OF CELADON-GLAZED OVOID VASES WITH CHILONG APPLIQUES
2 更多
重要私人珍藏
清乾隆 粉青釉堆塑螭龍紋冬瓜尊一對 六字篆書款

QIANLONG SIX-CHARACTER SEAL MARKS IN UNDERGLAZE BLUE AND OF THE PERIOD (1736-1795)

細節
清乾隆 粉青釉堆塑螭龍紋冬瓜尊一對 六字篆書款
10 1⁄4 in. (26.1 cm.) high, boxes
來源
暫得樓舊藏
出版
Helen D. Ling及仇焱之,《暫得樓珍藏歷代名瓷影譜》,卷3,香港,1950年,圖版181
展覽
上海博物館、首都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舘,《暫得樓清代官窯單色釉瓷器》,2005年,展覽圖錄,頁114-115,圖版40號
香港藝術館,香港,《好古敏求: 敏求精舍四十週年紀念展》,2001年7月6日-8月26日,圖錄圖版186號

榮譽呈獻

Marco Almeida (安偉達)
Marco Almeida (安偉達) SVP, Senior International Specialist, Head of Department & Head of Private Sales

拍品專文

此對瓶器形圓潤,口沿堆塑龍形,首尾相接,攀緣於器口。此器釉層極厚,潤如凝脂,龍紋於厚實的釉層下筋骨漸透,更顯遒勁靈動。為乾隆官窯單色釉中難能可貴之佳作。

青瓷為中國瓷器的主要產品,歷經東漢、六朝、唐、宋、元至明、清不絕。本對瓶上的青釉溫潤如玉,其發展起源可上溯至唐代越窯秘色瓷。越窯做為當時中國青瓷的代表,先後引領了各地之後青瓷的發展,包括北宋陝西耀州窯青瓷、河南汝窯、及浙江龍泉窯等。明清景德鎮窯繼承了龍泉青瓷的傳統,明初時已進行燒造,但一直到清康熙時期,才達到呈色均勻、穩定的燒造水品。雍正時期,御窯廠技術又更勝一籌,成功燒造了深淺不一的青釉瓷器,並根據深淺觀感劃分類別:淡青色稱粉青,稍深者稱東(冬)青,最深者為豆青。

乾隆時期的御窯廠承襲了前朝的優良傳統,將青釉瓷器的燒造推向了高峰,不同深淺的青釉被運用於多種不同的器形上,本對瓶即為其中最為成功的例子。而且,本對瓶應為孤品,迄今未見其他相同器形及釉色的作品。與此最接近的例子應為美國巴爾的摩華特斯博物館所藏一對定年雍正的仿鈞釉貼花龍紋瓶,藏品編號49.2060、49.2061,其器形與此基本類似,或為本對瓶之追摹對象。雍正、乾隆兩朝先後將仿鈞釉及仿龍泉釉兩種仿古釉色運用於此嶄新的器形上,反映了清代宮廷仿古卻不擬古的時尚風潮。

更多來自 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