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繼往開來:西周青銅方座簋
毛瑞 (Robert D. Mowry)
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亞洲部榮譽主任暨佳士得高級顧問
此簋罕貴之至,這款食器在藝術史上意義重大,因其盌體之下連鑄方座,藉以增高器體,並以直棱紋作為主紋飾,一舉革新了簋的形制;這種以直棱紋為飾,並結合高方座的樣式,一反此前殷商時期的匠作則例,並開創了獨樹一幟的周代風格。就此看來,本拍品來自一小批西周初期(約公元前1050至975年)的直棱紋方座簋。本拍品除了極具藝術史價值,更貴為東京出光美術館舊藏,其來源無懈可擊。
這件大型禮器由圓腹與高方座或台座組成,用於盛放煮熟之黍、梁、稻、稷等穀物。簋的圓腹為容器,側面呈S曲線,口微撇,外沿增厚,底承外侈圈足。與簋連鑄的中空方座,用作增高和承托器體。器頸兩側各飾環耳,上方形如抽象的有角獸首,下方曲而向內與圈足上沿接合。圓腹環飾細密的直棱紋,構成簋體的主紋飾;然而,直棱紋並非單獨呈現,而是依循西周早期慣例,襯以其他的次要題材,如盤踞於外侈圈足的夔紋,以及器頸的紋飾帶,後者貝格禮(Robert W. Bagley)稱之為「漩渦狀凸飾,間以朵花狀紋飾」。1(常見的中文名稱為「火紋與四瓣目紋」,也有人稱之為「火紋與四葉紋」,2間或也有「圓渦四葉紋」之說。)方座四面各有一道水平開光,內飾直棱紋,上下各有一對面面相向的夔龍,兩側各飾一條垂直構圖的夔龍,後者為上行龍紋,但作回首狀。方座以細密雷紋為地,其上的夔龍宛若淺浮雕,但圓腹中央直棱紋上下的淺浮雕紋飾帶中,背景一概光素。方座上的四角各飾一小巧獸面,看似牛首,亦微微凸起,此外地子渾無裝飾。
早於商代(約公元前1600年至1046年),中國的青銅鑄造業已甚具規模,許多喪葬儀式用的彝器應運而生。除了水器之外,尚有食器與酒器;而最常見者當數食器與酒器,其下尚可細分為貯存、盛放、加熱、炊煮、飲食之器。簋是供奉穀物類熟食的彝器,首見於商代,周代(約公元前1046至256年)仍製作不斷。
商亡之後,標準器形與紋飾定則雖維持不變,但西周(約公元前1046至771年)人民未幾便推陳出新,或是為了反映新的宗教信仰和禮制;因此,早於西周初年,有些器物類別已杳無蹤跡,最顯著的莫如酒器,而碩果獨存者則迭有新猷,多半變得更精緻華美、恢宏大氣。相傳,新君周武王(公元前1046至1043年)深信商代嗜酒之風乃禮崩樂壞之始,乃殷商亡國之因;為此,他宣稱先靈已將天下交託周室,故祭祀應崇德尚禮,方能祈天永命。如此一來,祭祀用酒相應減少,肉和五榖地位提升,成為更理想的供品。於是,許多酒器在西周年間逐漸銷聲匿跡。雖然此簋的圓腹沿襲了商代制式,但其新加的底座和以直棱為主的紋飾,則反映了商亡周起之際的全新氣象。
殷商典型簋式具扁圓腹,下承圈足,頸微撇,兩側環耳厚重,採用垂直構圖;西周雖沿用這一制式,但旋即在造型與紋飾上有所更易。器形最明顯的變化乃加高器身,常見手法是像本拍品般連鑄方座,間或也有在器底添加四足的例子,就此可參照紐約佳士得2018年9月13日呈獻的作寳彝簋(拍品編號888)。3從審美角度來看,用座子加高簋身可使器物更顯氣派,觀之莊嚴靜穆,甚具王者風範。即便如此,加高簋身的確切原因現已無從稽考,但當中或涉及宗教考量或禮制沿革等因素,或純綷是為了加強視覺效果。
西周年間(約公元前1046至771年),連座簋風行不衰,其流行程度僅於西周中期(約公元前975至875年)後半段有所減退。即便如此,簋的重要性依然不變,惟其造型已捨方座而取圈足,更常見的還有三個獸形或鳥形短足,器足上端形似獸面,下端狀若有蹄獸足,間或也有以三短柱為足的罕見例子。此類青銅簋多飾寬碩的橫條溝紋,而非直棱紋。
饕餮紋雖是商代青銅禮器(如簋)最普遍的紋飾題材,但短尾或長尾鳥紋、夔紋甚或蛇紋等亦十分流行。除了這些「具象」紋飾,商代青銅器還結合了形形色色的寫意、非具象幾何圖案,從T形勾連紋乃至曲折雷紋、方格乳釘雷紋等,不一而足。但無論是具象或幾何紋樣(如本拍品的直棱紋),即使這些裝飾圖案當年別有深意,如今俱已淹沒在重重的歷史迷霧之中,而相關的推考臆測仍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及至西周,該等飾題材泰半仍沿用不變。
直棱紋(又名「褶紋」)於商代末年面世,西周年間盛行一時。4西周早期飾以直棱紋且工藝嫻熟之作,年代最早的可能是康侯簋,它出自麥奈爾(Neill Malcolm,1869至1953年)舊藏,現已入藏倫敦大英博物館(館藏號1977.404.1)。5康侯簋鑄造於公元前十一世紀,器身中段飾一道直棱紋,器頸與圈足各飾一道交替出現的漩渦狀凸飾與朵花狀紋飾。誠然,本拍品的裝飾風格與康侯簋密切相關,即便後者無方座,雙耳亦明顯較大且更具氣勢。除此之外,據本拍品與康侯簋的近似程度看來,兩者均屬西周初年的製品。
當然,直棱紋並非簋(無論是連方座或帶圈足者)的專屬紋樣;事實上,簋以外的西周實用器物間或也會結合直棱紋飾帶,就此有二例可資參考:其一是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青銅酒器帶座卣,但其座子為單獨鑄造(館藏號24.72.2a–c);6其二是奧地利維也納艾伯哈特(Julius Eberhardt)舊藏酒器母辛尊,其器身中段飾一道細窄的直棱紋。7
以最早的西周連座簋而言,其圓腹或座子的紋飾大致雷同,一般題材為饕餮紋、對鳥紋或其他獸紋,最佳例證是1976年西安臨潼出土的西周初年帶座簋,8另一例是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的知名青銅簋(1944.57.12)。9話雖如此,西周初年的連座簋之中,也有寥寥數例在座子立面各飾一道直棱紋開光,圓腹則採用別的紋飾,題材以抽象、非具象者居多,一例為上海博物館藏甲簋,10另可參見日本神戶白鶴美術館藏四耳大簋,11以及康涅狄格州紐黑文的耶魯美術館珍藏四耳大簋(1954.26.1),12三者的圓腹皆飾方格乳釘雷紋,座子立面各有一開光,內飾繁密的直棱紋。
直棱紋初現於帶座簋的器腹之際,多以器頸和圈足的次紋飾帶陪襯,其題材或是夔紋、鳥紋、蛇紋,也有漩渦狀凸飾及朵花等抽象圖案,是次拍賣的帶座簋堪可為此現身說法。該等作品的座子立面正中通常有一道水平開光,內飾直棱紋,四周襯以其他圖案,就此可證諸上海博物館藏西周初期的鳥紋方座簋。13
時至西周中期(約公元前975至875年),直棱紋的地位有增無減,偶爾更是簋身唯一的裝飾,乃至捨棄了器頸與圈足的龍紋、鳥紋及抽象圖案等輔助紋飾帶。以上海博物館藏帶座青銅簋為例,它僅以器腹與座子的直棱紋為飾;14同類例子還有紐約佳士得2019年9月13日拍出的一對青銅簋,兩者外觀如出一轍,其器蓋亦飾以細密的青棱紋(拍品編號831)。15
到了西周末年(約公元前875至771年),連座簋日漸式微,直棱紋在當時的裝飾題材中亦難得一見。新式青銅簋的器腹下置圈足,或承三短足,腹與蓋均飾橫條紋,此類風格自西周晚期以降長盛不衰,就此可證諸上海博物館藏史頌簋(館藏號45688),16以及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二簋(館藏號1975.66.1a, b及1988.20.3a, b)。17
與本拍品密切相關的知名西周帶座簋有五例,分別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圖一)、18上海博物館、19京都泉屋博古館珍藏、20愛丁堡蘇格蘭國立博物館(V.2007.128)21及華盛頓特區美國國立亞洲藝術館轄下的薩克勒美術館(S1987.342)。22
本季推出的帶座簋為東京出光美術館舊藏,其傳承世緒無懈可擊。它的紋飾自然奔放,器體鏽色斑斕,觀之恢宏靜穆、意趣盎然,此外更巧用方座來加高器身,以抽象直棱紋為裝飾的手法亦臻微入妙,為傳統簋式注入了新的元素,其於藝術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這一詮釋一新耳目,既為商代青銅遺制劃上了句號,亦展示了獨樹一幟的周代風範。
1 貝格禮 (Robert W. Bagley) 著作《Shang Ritual Bronzes in the Arthur M. Sackler Collections》頁521編號103 (華盛頓特區:賽克勒基金會;麻省劍橋:哈佛大學賽克勒藝術博物館,1987)。
2 陳佩芬著作《夏商周青銅器研究:上海博物館藏品》之「西周篇」上卷第一版頁72編號225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 紐約佳士得《周寶彝:清宮舊藏作寶彝簋》拍品編號888 (紐約:佳士得,2018)。
4 前述貝氏1987年著作頁520-533編號103。
5 羅森 (Jessica Rawson) 著作《Chinese Bronzes: Art and Ritual》頁78編號22 (倫敦:大英博物館,1987);羅森 (Jessica Rawson) 著作《Western Zhou Ritual Bronzes from the Arthur M. Sackler Collections》頁26圖15 (華盛頓特區:賽克勒基金會;麻省劍橋:哈佛大學賽克勒博物館,1990)。
6 參見https://www.metmuseum.org/art/collection/search/42165?&searchField=All&sortBy=Relevance&ft=24.72.2a%E2%80%93c&offset=0&rpp=20&pos=1。
7 汪濤編著《Mirroring China’s Past》頁204、248編號139 (芝加哥:芝加哥藝術學院,2018);康蕊君 (Regina Krahl) 著作《Sammlung Julius Eberhardt: Frühe chinesiche Kunst / Collection Julius Eberhardt: Early Chinese Art》卷一頁94-95編號38;以及紐約蘇富比2013年9月17日《朱利思•艾伯哈特收藏重要中國古代青銅禮器》拍賣圖錄拍品編號5 (紐約:蘇富比,2013)。
8 方聞等合編的《The Great Bronze Age of China: An Exhibition from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頁203-204、215編號41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1980);另可參見時學顏主編的馬承源著作《中國古代青銅器》頁110圖版35 (牛津、香港、紐約:牛津大學出版社,1986)。
9 Max Loehr著作《Ritual Vessels of Bronze Age China》頁112-113編號48 (紐約:亞洲協會,1968)。
10 前述陳佩芬2004年著作「西周篇」上卷頁68-70編號224;林巳奈夫著作《殷周時代靑銅器綜覽:商周時代靑銅器之硏究》卷一「西周篇」圖版頁93簋101號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原作為日文版《殷周時代靑銅器の硏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84),譯者為廣瀬薫雄及近藤晴香,郭永秉潤文。
11 林巳奈夫著作《殷周時代靑銅器綜覽》「西周篇」2017中譯本頁92簋97號。
12 George J. Lee著作《Selected Far Eastern Art in the Yale University Art Gallery》頁121編號236 (康涅狄格州紐黑文:耶魯大學出版社;1970)。
13 前述陳佩芬2004年著作「西周篇」上卷頁71-72編號225。
14 前述陳佩芬2004年著作「西周篇」上卷頁277-278編號313。
15 參見紐約佳士得2019年9月13日《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拍賣圖錄頁56-65拍品編號831 (紐約:佳士得,2019)。
16 前述汪濤2018年編著《Mirroring China’s Past》頁112、244編號61;前述陳佩芬著作「西周篇」下卷頁455-459編號381。
17 參見https://www.metmuseum.org/art/collection/search/61310?&searchField=All&sortBy=Relevance&ft=gui&offset=0&rpp=80&pos=23,以及https://www.metmuseum.org/art/collection/search/44514?&searchField=All&sortBy=Relevance&ft=gui&offset=0&rpp=20&pos=7。
18 前述羅氏1990年著作《Western Zhou Ritual Bronzes from the Arthur M. Sackler Collections》頁369圖39-2;另可參見https://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0c/c0/36.html。
19 前述陳佩芬2004年著作「西周篇」上卷頁71-72編號225。
20 泉屋博古館編著《中國古銅器編》頁31及191編號29 (京都:泉屋博古館,平成十四年 [2002年]);另可參見前述羅氏1990年著作《Western Zhou Ritual Bronzes from the Arthur M. Sackler Collections》頁369圖39-1。
21 參見https://www.nms.ac.uk/explore-our-collections/collection-search-results/gui/693215。
22 前述羅氏1990年著作《Western Zhou Ritual Bronzes from the Arthur M. Sackler Collections》頁368-369圖39。
毛瑞 (Robert D. Mowry)
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亞洲部榮譽主任暨佳士得高級顧問
此簋罕貴之至,這款食器在藝術史上意義重大,因其盌體之下連鑄方座,藉以增高器體,並以直棱紋作為主紋飾,一舉革新了簋的形制;這種以直棱紋為飾,並結合高方座的樣式,一反此前殷商時期的匠作則例,並開創了獨樹一幟的周代風格。就此看來,本拍品來自一小批西周初期(約公元前1050至975年)的直棱紋方座簋。本拍品除了極具藝術史價值,更貴為東京出光美術館舊藏,其來源無懈可擊。
這件大型禮器由圓腹與高方座或台座組成,用於盛放煮熟之黍、梁、稻、稷等穀物。簋的圓腹為容器,側面呈S曲線,口微撇,外沿增厚,底承外侈圈足。與簋連鑄的中空方座,用作增高和承托器體。器頸兩側各飾環耳,上方形如抽象的有角獸首,下方曲而向內與圈足上沿接合。圓腹環飾細密的直棱紋,構成簋體的主紋飾;然而,直棱紋並非單獨呈現,而是依循西周早期慣例,襯以其他的次要題材,如盤踞於外侈圈足的夔紋,以及器頸的紋飾帶,後者貝格禮(Robert W. Bagley)稱之為「漩渦狀凸飾,間以朵花狀紋飾」。1(常見的中文名稱為「火紋與四瓣目紋」,也有人稱之為「火紋與四葉紋」,2間或也有「圓渦四葉紋」之說。)方座四面各有一道水平開光,內飾直棱紋,上下各有一對面面相向的夔龍,兩側各飾一條垂直構圖的夔龍,後者為上行龍紋,但作回首狀。方座以細密雷紋為地,其上的夔龍宛若淺浮雕,但圓腹中央直棱紋上下的淺浮雕紋飾帶中,背景一概光素。方座上的四角各飾一小巧獸面,看似牛首,亦微微凸起,此外地子渾無裝飾。
早於商代(約公元前1600年至1046年),中國的青銅鑄造業已甚具規模,許多喪葬儀式用的彝器應運而生。除了水器之外,尚有食器與酒器;而最常見者當數食器與酒器,其下尚可細分為貯存、盛放、加熱、炊煮、飲食之器。簋是供奉穀物類熟食的彝器,首見於商代,周代(約公元前1046至256年)仍製作不斷。
商亡之後,標準器形與紋飾定則雖維持不變,但西周(約公元前1046至771年)人民未幾便推陳出新,或是為了反映新的宗教信仰和禮制;因此,早於西周初年,有些器物類別已杳無蹤跡,最顯著的莫如酒器,而碩果獨存者則迭有新猷,多半變得更精緻華美、恢宏大氣。相傳,新君周武王(公元前1046至1043年)深信商代嗜酒之風乃禮崩樂壞之始,乃殷商亡國之因;為此,他宣稱先靈已將天下交託周室,故祭祀應崇德尚禮,方能祈天永命。如此一來,祭祀用酒相應減少,肉和五榖地位提升,成為更理想的供品。於是,許多酒器在西周年間逐漸銷聲匿跡。雖然此簋的圓腹沿襲了商代制式,但其新加的底座和以直棱為主的紋飾,則反映了商亡周起之際的全新氣象。
殷商典型簋式具扁圓腹,下承圈足,頸微撇,兩側環耳厚重,採用垂直構圖;西周雖沿用這一制式,但旋即在造型與紋飾上有所更易。器形最明顯的變化乃加高器身,常見手法是像本拍品般連鑄方座,間或也有在器底添加四足的例子,就此可參照紐約佳士得2018年9月13日呈獻的作寳彝簋(拍品編號888)。3從審美角度來看,用座子加高簋身可使器物更顯氣派,觀之莊嚴靜穆,甚具王者風範。即便如此,加高簋身的確切原因現已無從稽考,但當中或涉及宗教考量或禮制沿革等因素,或純綷是為了加強視覺效果。
西周年間(約公元前1046至771年),連座簋風行不衰,其流行程度僅於西周中期(約公元前975至875年)後半段有所減退。即便如此,簋的重要性依然不變,惟其造型已捨方座而取圈足,更常見的還有三個獸形或鳥形短足,器足上端形似獸面,下端狀若有蹄獸足,間或也有以三短柱為足的罕見例子。此類青銅簋多飾寬碩的橫條溝紋,而非直棱紋。
饕餮紋雖是商代青銅禮器(如簋)最普遍的紋飾題材,但短尾或長尾鳥紋、夔紋甚或蛇紋等亦十分流行。除了這些「具象」紋飾,商代青銅器還結合了形形色色的寫意、非具象幾何圖案,從T形勾連紋乃至曲折雷紋、方格乳釘雷紋等,不一而足。但無論是具象或幾何紋樣(如本拍品的直棱紋),即使這些裝飾圖案當年別有深意,如今俱已淹沒在重重的歷史迷霧之中,而相關的推考臆測仍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及至西周,該等飾題材泰半仍沿用不變。
直棱紋(又名「褶紋」)於商代末年面世,西周年間盛行一時。4西周早期飾以直棱紋且工藝嫻熟之作,年代最早的可能是康侯簋,它出自麥奈爾(Neill Malcolm,1869至1953年)舊藏,現已入藏倫敦大英博物館(館藏號1977.404.1)。5康侯簋鑄造於公元前十一世紀,器身中段飾一道直棱紋,器頸與圈足各飾一道交替出現的漩渦狀凸飾與朵花狀紋飾。誠然,本拍品的裝飾風格與康侯簋密切相關,即便後者無方座,雙耳亦明顯較大且更具氣勢。除此之外,據本拍品與康侯簋的近似程度看來,兩者均屬西周初年的製品。
當然,直棱紋並非簋(無論是連方座或帶圈足者)的專屬紋樣;事實上,簋以外的西周實用器物間或也會結合直棱紋飾帶,就此有二例可資參考:其一是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青銅酒器帶座卣,但其座子為單獨鑄造(館藏號24.72.2a–c);6其二是奧地利維也納艾伯哈特(Julius Eberhardt)舊藏酒器母辛尊,其器身中段飾一道細窄的直棱紋。7
以最早的西周連座簋而言,其圓腹或座子的紋飾大致雷同,一般題材為饕餮紋、對鳥紋或其他獸紋,最佳例證是1976年西安臨潼出土的西周初年帶座簋,8另一例是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的知名青銅簋(1944.57.12)。9話雖如此,西周初年的連座簋之中,也有寥寥數例在座子立面各飾一道直棱紋開光,圓腹則採用別的紋飾,題材以抽象、非具象者居多,一例為上海博物館藏甲簋,10另可參見日本神戶白鶴美術館藏四耳大簋,11以及康涅狄格州紐黑文的耶魯美術館珍藏四耳大簋(1954.26.1),12三者的圓腹皆飾方格乳釘雷紋,座子立面各有一開光,內飾繁密的直棱紋。
直棱紋初現於帶座簋的器腹之際,多以器頸和圈足的次紋飾帶陪襯,其題材或是夔紋、鳥紋、蛇紋,也有漩渦狀凸飾及朵花等抽象圖案,是次拍賣的帶座簋堪可為此現身說法。該等作品的座子立面正中通常有一道水平開光,內飾直棱紋,四周襯以其他圖案,就此可證諸上海博物館藏西周初期的鳥紋方座簋。13
時至西周中期(約公元前975至875年),直棱紋的地位有增無減,偶爾更是簋身唯一的裝飾,乃至捨棄了器頸與圈足的龍紋、鳥紋及抽象圖案等輔助紋飾帶。以上海博物館藏帶座青銅簋為例,它僅以器腹與座子的直棱紋為飾;14同類例子還有紐約佳士得2019年9月13日拍出的一對青銅簋,兩者外觀如出一轍,其器蓋亦飾以細密的青棱紋(拍品編號831)。15
到了西周末年(約公元前875至771年),連座簋日漸式微,直棱紋在當時的裝飾題材中亦難得一見。新式青銅簋的器腹下置圈足,或承三短足,腹與蓋均飾橫條紋,此類風格自西周晚期以降長盛不衰,就此可證諸上海博物館藏史頌簋(館藏號45688),16以及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二簋(館藏號1975.66.1a, b及1988.20.3a, b)。17
與本拍品密切相關的知名西周帶座簋有五例,分別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圖一)、18上海博物館、19京都泉屋博古館珍藏、20愛丁堡蘇格蘭國立博物館(V.2007.128)21及華盛頓特區美國國立亞洲藝術館轄下的薩克勒美術館(S1987.342)。22
本季推出的帶座簋為東京出光美術館舊藏,其傳承世緒無懈可擊。它的紋飾自然奔放,器體鏽色斑斕,觀之恢宏靜穆、意趣盎然,此外更巧用方座來加高器身,以抽象直棱紋為裝飾的手法亦臻微入妙,為傳統簋式注入了新的元素,其於藝術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這一詮釋一新耳目,既為商代青銅遺制劃上了句號,亦展示了獨樹一幟的周代風範。
1 貝格禮 (Robert W. Bagley) 著作《Shang Ritual Bronzes in the Arthur M. Sackler Collections》頁521編號103 (華盛頓特區:賽克勒基金會;麻省劍橋:哈佛大學賽克勒藝術博物館,1987)。
2 陳佩芬著作《夏商周青銅器研究:上海博物館藏品》之「西周篇」上卷第一版頁72編號225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 紐約佳士得《周寶彝:清宮舊藏作寶彝簋》拍品編號888 (紐約:佳士得,2018)。
4 前述貝氏1987年著作頁520-533編號103。
5 羅森 (Jessica Rawson) 著作《Chinese Bronzes: Art and Ritual》頁78編號22 (倫敦:大英博物館,1987);羅森 (Jessica Rawson) 著作《Western Zhou Ritual Bronzes from the Arthur M. Sackler Collections》頁26圖15 (華盛頓特區:賽克勒基金會;麻省劍橋:哈佛大學賽克勒博物館,1990)。
6 參見https://www.metmuseum.org/art/collection/search/42165?&searchField=All&sortBy=Relevance&ft=24.72.2a%E2%80%93c&offset=0&rpp=20&pos=1。
7 汪濤編著《Mirroring China’s Past》頁204、248編號139 (芝加哥:芝加哥藝術學院,2018);康蕊君 (Regina Krahl) 著作《Sammlung Julius Eberhardt: Frühe chinesiche Kunst / Collection Julius Eberhardt: Early Chinese Art》卷一頁94-95編號38;以及紐約蘇富比2013年9月17日《朱利思•艾伯哈特收藏重要中國古代青銅禮器》拍賣圖錄拍品編號5 (紐約:蘇富比,2013)。
8 方聞等合編的《The Great Bronze Age of China: An Exhibition from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頁203-204、215編號41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1980);另可參見時學顏主編的馬承源著作《中國古代青銅器》頁110圖版35 (牛津、香港、紐約:牛津大學出版社,1986)。
9 Max Loehr著作《Ritual Vessels of Bronze Age China》頁112-113編號48 (紐約:亞洲協會,1968)。
10 前述陳佩芬2004年著作「西周篇」上卷頁68-70編號224;林巳奈夫著作《殷周時代靑銅器綜覽:商周時代靑銅器之硏究》卷一「西周篇」圖版頁93簋101號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原作為日文版《殷周時代靑銅器の硏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84),譯者為廣瀬薫雄及近藤晴香,郭永秉潤文。
11 林巳奈夫著作《殷周時代靑銅器綜覽》「西周篇」2017中譯本頁92簋97號。
12 George J. Lee著作《Selected Far Eastern Art in the Yale University Art Gallery》頁121編號236 (康涅狄格州紐黑文:耶魯大學出版社;1970)。
13 前述陳佩芬2004年著作「西周篇」上卷頁71-72編號225。
14 前述陳佩芬2004年著作「西周篇」上卷頁277-278編號313。
15 參見紐約佳士得2019年9月13日《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拍賣圖錄頁56-65拍品編號831 (紐約:佳士得,2019)。
16 前述汪濤2018年編著《Mirroring China’s Past》頁112、244編號61;前述陳佩芬著作「西周篇」下卷頁455-459編號381。
17 參見https://www.metmuseum.org/art/collection/search/61310?&searchField=All&sortBy=Relevance&ft=gui&offset=0&rpp=80&pos=23,以及https://www.metmuseum.org/art/collection/search/44514?&searchField=All&sortBy=Relevance&ft=gui&offset=0&rpp=20&pos=7。
18 前述羅氏1990年著作《Western Zhou Ritual Bronzes from the Arthur M. Sackler Collections》頁369圖39-2;另可參見https://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0c/c0/36.html。
19 前述陳佩芬2004年著作「西周篇」上卷頁71-72編號225。
20 泉屋博古館編著《中國古銅器編》頁31及191編號29 (京都:泉屋博古館,平成十四年 [2002年]);另可參見前述羅氏1990年著作《Western Zhou Ritual Bronzes from the Arthur M. Sackler Collections》頁369圖39-1。
21 參見https://www.nms.ac.uk/explore-our-collections/collection-search-results/gui/693215。
22 前述羅氏1990年著作《Western Zhou Ritual Bronzes from the Arthur M. Sackler Collections》頁368-369圖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