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朵拉與瑪莉- 德雷莎重疊交織。二者都是畢加索的創作繆斯……每個女人都成為 一段特定時期的典範,帶來愈發戲劇化的張力。」
– 皮埃爾·戴克斯
創作於1941 年11 月,這是一幅極為罕見的色彩鮮明作品,《斜倚的女子與人》描繪了一個精心佈置、色彩繽紛的室內場景,刻畫了兩位裸女:一位斜躺,一位站著對鏡自視。在畢加索生命的每一段重要關 係中,伴侶無一例外地成為了他的繆斯,標誌著他創作生涯中一個個全新的階段,喚起了種種獨特而富有視覺象征意義的圖像語言,捕捉 了每位女性的動人美感、情感及藝術感。《在斜倚的女子與人》一作中, 畢加索描繪了兩個女性人物,我們可以看到其一生中最重要得了兩個繆斯女神:朵拉·瑪爾與瑪麗·特雷斯·沃爾特,以藝術的方式結合並出現在同一個室內空間內。
畢加索與瑪爾的緣分始於1935 年,二人的關係一直保持到1940 年代中期,這期間畢加索創作了兩幅最廣為人知也最沉鬱激昂的作品, 朵拉的肖像《哭泣的女人》(1937 年作,泰特美術館,倫敦)及史詩鉅作《格爾尼卡》(1937 年作,索菲亞王后博物館,馬德里)。畢加索與瑪爾懷有同樣的藝術追求,他們的熱情在戰爭年代緊緊聯繫在一起, 然而兩人的關係卻並非那麼簡單。畢加索前一任繆斯兼情人瑪麗·特 雷斯·沃爾特從未真正離開他的生活,兩人保持著密切聯繫,瑪麗不僅對畢加索從未變心,更因他們的孩子瑪雅而緊密相連。瑪爾在她自己1937 年創作的傑作《對話》中展現了這一複雜的關係,表明兩位 女性出於同樣對畢加索的愛而陷入不可調和的僵局。
到1941 年,沃爾特幾乎已不再出現於畢加索筆下,然而,她標誌性的身影明確無誤地出現在《斜倚的女子與人》中,讓人聯想起在畢加索藝術生涯關鍵性的1932 年,在二人浪漫關係巔峰期繪製的傑作。畢加索筆下斜躺及入睡的沃爾特聞名遐邇,她年輕身軀的曼妙曲線渾 圓迷人,常常以柔和的紫色呈現,正如我們在《斜倚的女子與人》中看到的右方紫色身影。與沃爾特相比,瑪爾誇張而嚴肅的性格,一頭黑髮,皮膚蒼白,令畢加索刻意使用深色調及銳利的角度呈現——畫面常常扭曲變形,重新組合,反映出戰爭年代下焦慮的時代思潮。
《斜倚的女子與人》中的鏡子亦極為有趣,耐人尋味。鏡子位於畫面構圖右側,作為畢加索筆下的常客,這一圖形元素與其1932 年繪成 的大作,尤其是《鏡子前的女孩》(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和《鏡子》 (私人收藏)遙相呼應。鏡子一方面暗示了雙重影像或反面事物的精神內涵,另一方面能夠讓畢加索從多重角度同時探索一個主題,與他早期的立體主義不謀而合。鏡子的符號從1935 年開始重新出現在一 系列作品中,刻畫了瑪爾與沃爾特同時出現在一個密閉室內空間的情景,例如《室內繪畫的女孩》(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和《繆斯》(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蓬皮杜中心)。
儘管這些水彩作品構成了這一時期的主要風格,《斜倚的女子與人》 依舊極為珍罕,此畫的姊妹作,創作於同一天的《習作:晨歌,室內的兩個女人》現收藏於巴黎畢加索博物館。這些精妙絕倫又色彩繽紛的 畫作與同年畢加索創作的其他數不勝數的鉛筆練習一起,最終達至 1942 年的集大成之作《晨歌(斜躺的裸女與音樂家)》。這幅曠世巨 作如今收藏於蓬皮杜中心的現代藝術博物館,如紀念碑般標誌著畢加索的藝術風格轉向棱角分明的瑪爾畫像,並以油彩的形式與《斜倚 的女子與人》保持著高度相似的構圖。
– 皮埃爾·戴克斯
創作於1941 年11 月,這是一幅極為罕見的色彩鮮明作品,《斜倚的女子與人》描繪了一個精心佈置、色彩繽紛的室內場景,刻畫了兩位裸女:一位斜躺,一位站著對鏡自視。在畢加索生命的每一段重要關 係中,伴侶無一例外地成為了他的繆斯,標誌著他創作生涯中一個個全新的階段,喚起了種種獨特而富有視覺象征意義的圖像語言,捕捉 了每位女性的動人美感、情感及藝術感。《在斜倚的女子與人》一作中, 畢加索描繪了兩個女性人物,我們可以看到其一生中最重要得了兩個繆斯女神:朵拉·瑪爾與瑪麗·特雷斯·沃爾特,以藝術的方式結合並出現在同一個室內空間內。
畢加索與瑪爾的緣分始於1935 年,二人的關係一直保持到1940 年代中期,這期間畢加索創作了兩幅最廣為人知也最沉鬱激昂的作品, 朵拉的肖像《哭泣的女人》(1937 年作,泰特美術館,倫敦)及史詩鉅作《格爾尼卡》(1937 年作,索菲亞王后博物館,馬德里)。畢加索與瑪爾懷有同樣的藝術追求,他們的熱情在戰爭年代緊緊聯繫在一起, 然而兩人的關係卻並非那麼簡單。畢加索前一任繆斯兼情人瑪麗·特 雷斯·沃爾特從未真正離開他的生活,兩人保持著密切聯繫,瑪麗不僅對畢加索從未變心,更因他們的孩子瑪雅而緊密相連。瑪爾在她自己1937 年創作的傑作《對話》中展現了這一複雜的關係,表明兩位 女性出於同樣對畢加索的愛而陷入不可調和的僵局。
到1941 年,沃爾特幾乎已不再出現於畢加索筆下,然而,她標誌性的身影明確無誤地出現在《斜倚的女子與人》中,讓人聯想起在畢加索藝術生涯關鍵性的1932 年,在二人浪漫關係巔峰期繪製的傑作。畢加索筆下斜躺及入睡的沃爾特聞名遐邇,她年輕身軀的曼妙曲線渾 圓迷人,常常以柔和的紫色呈現,正如我們在《斜倚的女子與人》中看到的右方紫色身影。與沃爾特相比,瑪爾誇張而嚴肅的性格,一頭黑髮,皮膚蒼白,令畢加索刻意使用深色調及銳利的角度呈現——畫面常常扭曲變形,重新組合,反映出戰爭年代下焦慮的時代思潮。
《斜倚的女子與人》中的鏡子亦極為有趣,耐人尋味。鏡子位於畫面構圖右側,作為畢加索筆下的常客,這一圖形元素與其1932 年繪成 的大作,尤其是《鏡子前的女孩》(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和《鏡子》 (私人收藏)遙相呼應。鏡子一方面暗示了雙重影像或反面事物的精神內涵,另一方面能夠讓畢加索從多重角度同時探索一個主題,與他早期的立體主義不謀而合。鏡子的符號從1935 年開始重新出現在一 系列作品中,刻畫了瑪爾與沃爾特同時出現在一個密閉室內空間的情景,例如《室內繪畫的女孩》(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和《繆斯》(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蓬皮杜中心)。
儘管這些水彩作品構成了這一時期的主要風格,《斜倚的女子與人》 依舊極為珍罕,此畫的姊妹作,創作於同一天的《習作:晨歌,室內的兩個女人》現收藏於巴黎畢加索博物館。這些精妙絕倫又色彩繽紛的 畫作與同年畢加索創作的其他數不勝數的鉛筆練習一起,最終達至 1942 年的集大成之作《晨歌(斜躺的裸女與音樂家)》。這幅曠世巨 作如今收藏於蓬皮杜中心的現代藝術博物館,如紀念碑般標誌著畢加索的藝術風格轉向棱角分明的瑪爾畫像,並以油彩的形式與《斜倚 的女子與人》保持著高度相似的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