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多年以來,我除了用色彩來創造空間感外,也更多地用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弗朗索瓦絲·吉洛
年僅二十一歲便冉冉升起的藝壇新星弗朗索瓦絲·吉洛在戰後社會環境的大背 景下,重新定義了1940 及1950 年代早期的歐洲藝術,吉洛於1943 年在巴黎舉辦了第一場重要展覽,隨後又與傳奇藝術經紀商丹尼爾·亨利·康威勒簽訂 合作,並在1949 年成為丹尼爾一生代理名冊上僅有的兩位女藝術家之一。吉洛的第一場展覽於1952 年在巴黎康威勒著名的路易絲·萊里斯畫廊舉行,成為她個人生活與職業生涯的決定性時刻。來自法國文化部的讓·卡蘇購入了吉洛的一幅作品,將之納入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的永久收藏。作為與布拉克、夏加 爾、馬蒂斯、科克多和畢加索等文學與繪畫大師同時代的藝術家,吉洛廣泛吸取了這些影響,更作為從現代藝術經典中發展出來的戰後年輕一代,博採眾長而推陳出新。吉洛隨後從早年生涯中進一步精進,1960 年代常駐美國進行藝術創作,在創作與生活開始了全新的篇章,追尋向全新的方向。
1970 年移居美國促進了吉洛藝術生涯的進一步發展,她的事業與愛情雙雙豐收,與約納斯·沙克醫生邁入婚姻殿堂,男方是發明了脊髓灰質炎疫苗的科學家。 吉洛不斷研究各種各樣的創意媒材,從繪畫到印刷到寫作,她孜孜不倦地探索 抽象與具象之間的藝術張力。1970 年她的作品第一次在博物館展出,在繼這場在紐約南安普頓藝術博物館的展覽之後,吉洛成為博物館的常客。到1976 年12 月底,吉洛與丈夫第一次前往印度旅行,在那裡待了約一個月時間。《生生不息的森林》中繽紛的色彩,參天的古木,迷人的圖像正反映了當地明亮飽和的色調和奇妙獨特的自然光線。畫中,吉洛創造了一片壯觀瑰麗、蓬勃生長的樹林,其靈感正來源於印度獨一無二而引人入勝的感官記憶。
吉洛每旅行到一個新的地方,便會著意吸取個中體驗,她也因此而聞名。這些 經歷也反之對她的作品產生深厚影響,那些地方的記憶不僅在於吉洛對風土人 情、自然景觀所見所聞的客觀呈現,更在於她對每個地方的內在主觀體驗,以 及她心底喚起的深刻直覺思考、記憶和感受,從而轉化為她的藝術。正如藝術 家自己所說:「有時,我感覺自己像在一片麥田裡,看著紅罌粟盛放其間,或 是拉賈斯坦邦的一處皇宮,朗格多克一個村莊的圍牆大門,阿西西一條街道的 粉紅,或是布列塔尼沼澤的濃綠,或是尼羅河上更具異域風情的三桅小帆船。 然而,所有這些都來自虛構,與我對現實的感受或想法更加有關,而非源於我 感官的直接見證。與其說這是提煉昇華的過程,不如說這是充滿古風的詩意創 作,或者更準確地說,是通過繪畫語言揭示的內心生活和外部世界,以去偽存 真。或許我在追尋一個不可能的夢想,但我更想給自己驚喜,在畫布上探索一 切未知,這讓我能見未曾見,識不可識。當然,海市蜃樓也需先有本體存在於 可見界限之內,否則就必須徹底發明,為未來創造新的可能性。」(弗朗索 瓦絲·吉洛引自弗朗索瓦絲·吉洛文獻庫,《吉洛作品的主題:旅行與視界》, https://www.francoisegilot.com 打開於2021 年10 月31 日)
《生生不息的森林》色彩斑斕,構圖精妙,反映出吉洛卓爾不群的藝術特質與不斷變化的繪畫風格。它證明了吉洛對生命之多變的堅定信念,在她最好的作品中毫無保留地傳達藝術之靈感。吉洛持之以恆地探索現實與超現實世界的種種主題,將自己一生關於自然、情感、地理與物體的經歷注入高度個人化又富有詩意的繪畫修辭,表達了感覺、記憶和感知層面上觸不可及的元素。正如《生 生不息的森林》所繪,吉洛的畫面遊走於具象與抽象之間,充滿了大膽而極富 感染力的色彩,集中呈現了她高度個人化藝術視界裡勢不可擋的剛毅與才華。 畫作完成的第二年,1978 年,吉洛獲法國文化部授予藝術與文學勳章,隨後又於1990 年獲頒榮譽軍團騎士勛章,最終在2009 年獲法國政府頒發榮譽軍官勛章。吉洛的作品廣泛收藏於全球頂尖博物館,包括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特拉維夫藝術博物館和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
弗朗索瓦絲·吉洛
年僅二十一歲便冉冉升起的藝壇新星弗朗索瓦絲·吉洛在戰後社會環境的大背 景下,重新定義了1940 及1950 年代早期的歐洲藝術,吉洛於1943 年在巴黎舉辦了第一場重要展覽,隨後又與傳奇藝術經紀商丹尼爾·亨利·康威勒簽訂 合作,並在1949 年成為丹尼爾一生代理名冊上僅有的兩位女藝術家之一。吉洛的第一場展覽於1952 年在巴黎康威勒著名的路易絲·萊里斯畫廊舉行,成為她個人生活與職業生涯的決定性時刻。來自法國文化部的讓·卡蘇購入了吉洛的一幅作品,將之納入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的永久收藏。作為與布拉克、夏加 爾、馬蒂斯、科克多和畢加索等文學與繪畫大師同時代的藝術家,吉洛廣泛吸取了這些影響,更作為從現代藝術經典中發展出來的戰後年輕一代,博採眾長而推陳出新。吉洛隨後從早年生涯中進一步精進,1960 年代常駐美國進行藝術創作,在創作與生活開始了全新的篇章,追尋向全新的方向。
1970 年移居美國促進了吉洛藝術生涯的進一步發展,她的事業與愛情雙雙豐收,與約納斯·沙克醫生邁入婚姻殿堂,男方是發明了脊髓灰質炎疫苗的科學家。 吉洛不斷研究各種各樣的創意媒材,從繪畫到印刷到寫作,她孜孜不倦地探索 抽象與具象之間的藝術張力。1970 年她的作品第一次在博物館展出,在繼這場在紐約南安普頓藝術博物館的展覽之後,吉洛成為博物館的常客。到1976 年12 月底,吉洛與丈夫第一次前往印度旅行,在那裡待了約一個月時間。《生生不息的森林》中繽紛的色彩,參天的古木,迷人的圖像正反映了當地明亮飽和的色調和奇妙獨特的自然光線。畫中,吉洛創造了一片壯觀瑰麗、蓬勃生長的樹林,其靈感正來源於印度獨一無二而引人入勝的感官記憶。
吉洛每旅行到一個新的地方,便會著意吸取個中體驗,她也因此而聞名。這些 經歷也反之對她的作品產生深厚影響,那些地方的記憶不僅在於吉洛對風土人 情、自然景觀所見所聞的客觀呈現,更在於她對每個地方的內在主觀體驗,以 及她心底喚起的深刻直覺思考、記憶和感受,從而轉化為她的藝術。正如藝術 家自己所說:「有時,我感覺自己像在一片麥田裡,看著紅罌粟盛放其間,或 是拉賈斯坦邦的一處皇宮,朗格多克一個村莊的圍牆大門,阿西西一條街道的 粉紅,或是布列塔尼沼澤的濃綠,或是尼羅河上更具異域風情的三桅小帆船。 然而,所有這些都來自虛構,與我對現實的感受或想法更加有關,而非源於我 感官的直接見證。與其說這是提煉昇華的過程,不如說這是充滿古風的詩意創 作,或者更準確地說,是通過繪畫語言揭示的內心生活和外部世界,以去偽存 真。或許我在追尋一個不可能的夢想,但我更想給自己驚喜,在畫布上探索一 切未知,這讓我能見未曾見,識不可識。當然,海市蜃樓也需先有本體存在於 可見界限之內,否則就必須徹底發明,為未來創造新的可能性。」(弗朗索 瓦絲·吉洛引自弗朗索瓦絲·吉洛文獻庫,《吉洛作品的主題:旅行與視界》, https://www.francoisegilot.com 打開於2021 年10 月31 日)
《生生不息的森林》色彩斑斕,構圖精妙,反映出吉洛卓爾不群的藝術特質與不斷變化的繪畫風格。它證明了吉洛對生命之多變的堅定信念,在她最好的作品中毫無保留地傳達藝術之靈感。吉洛持之以恆地探索現實與超現實世界的種種主題,將自己一生關於自然、情感、地理與物體的經歷注入高度個人化又富有詩意的繪畫修辭,表達了感覺、記憶和感知層面上觸不可及的元素。正如《生 生不息的森林》所繪,吉洛的畫面遊走於具象與抽象之間,充滿了大膽而極富 感染力的色彩,集中呈現了她高度個人化藝術視界裡勢不可擋的剛毅與才華。 畫作完成的第二年,1978 年,吉洛獲法國文化部授予藝術與文學勳章,隨後又於1990 年獲頒榮譽軍團騎士勛章,最終在2009 年獲法國政府頒發榮譽軍官勛章。吉洛的作品廣泛收藏於全球頂尖博物館,包括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特拉維夫藝術博物館和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