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 DANQING (B. 1953)
CHEN DANQING (B. 1953)
1 更多
JOHN SACK 與SIOBHAN SACK 夫婦收藏
陳丹青 (1953年生)

康巴漢子

細節
陳丹青
陳丹青 (1953年生)
康巴漢子
油彩 畫布
102 x 76.5 cm. (40 1⁄8. x 30 1⁄8. in.)
1983年作
款識:陳丹青 1983.3. (中上)
來源
紐約 Grand Central Art 畫廊
Edward Sack與Gloria Sack夫婦收藏於1980年代
現藏者於1996年購自上述來源

榮譽呈獻

Jacky Ho (何善衡)
Jacky Ho (何善衡) Senior Vice President, Deputy Head of Department

拍品專文

“如果你見過康巴一帶的牧人,你一定會感到那才叫真正的漢子。他們目光炯炯,前額厚實,盤 起的髮辮和垂掛的佩帶走路時晃動著,沉甸甸的步伐勇武穩重,真是威風凜凜,讓人羡慕,他們 渾身上下都是繪畫絕好的對象,我找到一個單刀直入的語言:他們站著,這就是一幅畫。” 陳丹青

陳丹青的《西藏組畫》屬於藝術家及中國美術界共同的歷史記憶:1978 年至 1980 年,陳丹青創作了一組7 副的《西藏組畫》,題材上選擇藏民的日常生 活的片段;人物不再是文革期間標準式的造型,而是以西方古典繪畫的技法刻 畫出堅韌的生命力,將人性和情感作為終極目標,從對國家符號的崇拜轉向了 對於普通社會人文生態的關注。而這種對自我認知的恢復與內省過程,在藝術 領域中衝破了原有單一的現實社會主義藝術模式,而開始將現代藝術語言和觀 念引入其中,在中國藝術史上也宣告了一個新的時代的到來。《西藏組畫》的 巨大成功不但是構成了80 年代最為重要的文化圖景,並使得西藏題材成為中 國藝術界的熱門題材,並影響了後續藝術家們對西藏主題的迷戀和朝聖。

1982 年,陳丹青從中央美術學院辭職並移居美國,開始了職業藝術家的生涯。 初到美國的陳丹青不但要適應各種變化,而且要以職業藝術家的身份生活下 來。他很快找到了合作畫廊,先是和紐約的瓦裡森德利畫廊(Wally Findlay Galleries, New York ) 簽了5 年的合作,但由於畫廊在2 年後結束營業,在 1985 年又和紐約大中央畫廊(Grand Central Art Galleries, New York) 合 作直至1987 年。之前在西藏創作時所留下的大量素描及底稿,以及紐約合作 畫廊對他的西藏題材的興趣,使得陳丹青仍然處在西藏組畫的創作狀態中。 1983 年陳丹青以同樣構圖完成了本拍品《康巴漢子》。尺寸比1980 版的作 品更大,材質為布面油彩。對比二者,雖然構圖及人物造型非常接近,但色調 及情緒完全不同。

康巴位於西藏東部,向來被認為是神秘之地,有著無數的傳奇與傳說。其地理 位置特殊,位於橫斷山區的大山大河夾持之中,與四川、雲南交界,自古有著 “穩藏必先安康”的策略。康巴人以英俊、彪悍和敢愛敢恨而著稱。康巴男人 多帶有腰刀、護身盒等物品,並將用黑色或紅色絲線與頭髮相辮的“英雄穗” 盤結於頭頂,彰顯剛武勇猛。在陳丹青的《西藏組畫》中,《康巴漢子》是唯 一以描繪物件為5 位元元男性的作品。不同與組畫中其它作品表現親情或愛 情,《康巴漢子》著重描繪深沉及質樸的英雄情結,以及兄弟情、父子情及朋 友間的義氣。陳丹青曾說過:“如果你見過康巴一帶的牧人,你一定會感到那 才叫真正的漢子。他們目光炯炯,前額厚實,盤起的髮辮和垂掛的佩帶走路時 晃動著,沉甸甸的步伐勇武穩重,真是威風凜凜,讓人羡慕,他們渾身上下都 是繪畫絕好的對象,我找到一個單刀直入的語言:他們站著,這就是一幅畫。”

1982 年陳丹青赴美後,在紐約所感受到的完全是另一個世界,繁華,喧囂, 多元文化的衝突及融合。。。1983 年再度繪製《康巴漢子》時,他正處於在 美國的適應期,陌生的環境中再度回看西藏組畫的底稿,個人的現實生存狀 態,以及現實語境的混淆,使得藝術家在此副作品中融入了更多的個人的回憶 及嚮往,畫面色調偏向柔和及溫暖,而人物臉上的痕跡和烙印也更趨於溫和, 情緒更為內斂及含蓄,令觀者感受到藝術家筆下的這些康巴漢子的鐵血男兒 柔情心。

米勒曾說:“賦予藝術其力量的真諦,源於以崇高的心態看待最平凡的事物。” 陳丹青筆下的《康巴漢子》,是藝術家對於人性和情感的描繪,而這種對最本 質的真善美的追求,正是藝術永恆的方向。

更多來自 二十及二十一世紀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