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在各國歷史上,有些名字本身就代表著成就 , 能喚起激情與卓越感。這些名字象徵著和平,成了一種能團結各國的契約。Luna 及 Hidalgo 的名字就如此;他們的光芒能照亮地球的兩端 — 東方與西方,西班牙與菲律賓。」- 何西·黎剎
在菲律賓藝術編年史中,19 世紀晚期藝術家胡安·盧納無疑是同時代最為稱著的主要人物之一。盧納不僅是頗有成就的古典畫家,更是引領菲律賓藝術流派登上國際舞台的關鍵人物。
盧納出生於菲律賓北伊羅戈省的巴多克,他年少時於馬尼拉藝術學院學習油畫,而後於 1878 年前往西班牙馬德里的聖費爾南多皇家藝術學院繼續深造。然而,真正讓他備受關注的則是他在 1879 至 1884 年間定居羅馬時創作的作品。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盧納的鴻篇巨製《角鬥士屍冢》(Spoliarium, 1884),這幅大師之作在馬德里國家藝術博覽會(National Exposition of Fine Arts in Madrid)上獲得了金牌之最高榮譽,該畫作亦被視為菲律賓國寶。1884 年移居巴黎後,盧納實現了風格的轉變,從曾經嚴肅的義大利古典主義變為更顯溫和的「法國風格」。他不再像從前那般使用具有濃厚學院派風格的陰暗色調及明暗對比法,而是逐漸轉向更為明快的顏色與氛圍,繪畫主題也轉而關注街頭景象與日常場景。即便是在 1893 年 2 月離開巴黎後,這段後學院派或是巴黎風格時期也對其後期的所有作品都產生了全面而持久影響。
1893 年 7 月,在參議員維克多·查瓦里(Victor Chavarri)及伴侶,鋼鐵巨頭唐·馬丁內斯·里瓦斯(Don Martinez Rivas)的邀請下,盧納移居畢爾包的波圖加萊特,並在此度過了 10 個月的旅居生活。在里瓦斯和查瓦里的贊助下 ,他接受了不少作畫委託(1)。也正是在這些作品中,盧納實現了走向社會寫實主義的風格轉變。他同時亦熱衷於描繪海邊遊覽場景,其中有關巴斯克地區的作品鮮見紀錄,而本幅《萊克蒂奧揮手的收割者》(Harvester Waving in Lequeitio)正是完美展示了這個依偎在畢爾包與聖塞巴斯蒂安兩座大城市間的小漁村那迷人的景緻。本幅畫作創作於盧納旅居畢爾包期間,是藝術家在1894 年回到馬尼拉前的歐洲時期最後幾幅作品之一。
在海邊的溫暖夏日,一位葡萄收割者正叫喚著遠處的三位女子——畫家在本幅作品中率真地描繪了這個美妙絕倫的瞬間。小山坡上棲息的女子好似交流正歡,並不及分神回應來自遠處的呼喚。微風拂過裙擺,女子們正面向湛藍的坎塔布連海。平靜的海面上點綴著帆船,那怕是當日出海的漁人正在打漁。從藏身於山丘後青煙裊裊的農舍到山坡上面海而歡談的女子,再到身著樸素棉麻工作服的收割者,這有如田園詩般的景象可謂是令人迷醉。
盧納熱情滿溢而個性張揚的濃厚色彩在本幅作品中有著極致的展現。為描繪山丘的崎嶇質感,盧納以近乎混亂的筆觸將顏料朝各個方向塗抹。相似手法亦見於對風的動態捕捉。風拂過草地吹向海岸再升入天空,由充盈的淡綠和土棕洗刷為染上藍調的灰和白,畫家以短促而近乎「印象派」的筆刷生動地呈現出海邊的陰天。 盧納在描繪葡萄與葡萄架時格外細緻。顏色鮮豔的葡萄架充斥著畫面的前景,架上爬滿了美味的紫葡萄。繁茂的藤蔓有著不同的顏色,顯示了葡萄不同的成熟度。它們或許正是用以釀造巴斯克著名的比斯開查科麗葡萄酒(Chacolí de Vizcaya)之紅葡萄品種 Hondarribi Beltza。盧納以精準的細節繪製這圓潤而閃亮的水果及茂密交纏的蔓葉,這足以顯示他深厚的古典傳統根基。他對光影出神入化的運用使本幅作品有好似靜物畫的感覺。盧納通過對色彩技藝高超的運用點明了整個構圖,不論是一時興起而揮手的收割者身上深紅的txapela/chapela(巴斯克傳統帽子)和珊瑚紅襯衫,還是女子們身上精緻而富有觸感的罩衫,都以精美的顏色細緻地表現出來。畫面中的質感、顏色與明快的筆觸和諧地呈現了萊克蒂奧令人心曠神怡的鄉間氛圍,氛圍下鮮活的人物,以及人物所處的優雅景致。
本幅作品可謂是有著完美無瑕之出處而又難以捉摸的藝術瑰寶。其歷史可追溯到受人敬重的法學家、外交官兼政治家,聖克拉拉德亞韋迪略第 11 代子爵,何塞·德揚古阿斯梅西亞(José de Yanguas y Messía, 11th Viscount of Santa Clara de Avedillo,1890–1974)。在 1966 年,本畫由前普里斯伯爵(Conde de Príes)阿道夫·普里斯伯特蘭(Adolfo Príes y Bertrán)購入,直至今日仍為其家族所有。本幅《萊克蒂奧揮手的收割者》乃為盧納迄今為止出現在拍賣場上最為宏大之畫作。它以歡快而寧靜的情緒展示了畫家對轉瞬即逝之生活瞬間極其敏銳的捕捉,更以高超技藝賦予畫作洋溢的個性,使其充滿人類共通之情感。本作品絕佳照映了畫家於巴斯克度過的那段無憂無慮的快樂時光。
(1) 包括兩幅描繪工廠場景的畫作 La Colada 和 Interior de los Talleres del Acero Robert,以及描繪查瓦里位於比斯開的高爐的畫作——其中 Age of bread in the blast furnaces of Vizcaya (1893) 和 Workers in the Robert Steel converters workshop in Vazcaya (1894) 二幅可於里亞利亞工業博物館欣賞。
在菲律賓藝術編年史中,19 世紀晚期藝術家胡安·盧納無疑是同時代最為稱著的主要人物之一。盧納不僅是頗有成就的古典畫家,更是引領菲律賓藝術流派登上國際舞台的關鍵人物。
盧納出生於菲律賓北伊羅戈省的巴多克,他年少時於馬尼拉藝術學院學習油畫,而後於 1878 年前往西班牙馬德里的聖費爾南多皇家藝術學院繼續深造。然而,真正讓他備受關注的則是他在 1879 至 1884 年間定居羅馬時創作的作品。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盧納的鴻篇巨製《角鬥士屍冢》(Spoliarium, 1884),這幅大師之作在馬德里國家藝術博覽會(National Exposition of Fine Arts in Madrid)上獲得了金牌之最高榮譽,該畫作亦被視為菲律賓國寶。1884 年移居巴黎後,盧納實現了風格的轉變,從曾經嚴肅的義大利古典主義變為更顯溫和的「法國風格」。他不再像從前那般使用具有濃厚學院派風格的陰暗色調及明暗對比法,而是逐漸轉向更為明快的顏色與氛圍,繪畫主題也轉而關注街頭景象與日常場景。即便是在 1893 年 2 月離開巴黎後,這段後學院派或是巴黎風格時期也對其後期的所有作品都產生了全面而持久影響。
1893 年 7 月,在參議員維克多·查瓦里(Victor Chavarri)及伴侶,鋼鐵巨頭唐·馬丁內斯·里瓦斯(Don Martinez Rivas)的邀請下,盧納移居畢爾包的波圖加萊特,並在此度過了 10 個月的旅居生活。在里瓦斯和查瓦里的贊助下 ,他接受了不少作畫委託(1)。也正是在這些作品中,盧納實現了走向社會寫實主義的風格轉變。他同時亦熱衷於描繪海邊遊覽場景,其中有關巴斯克地區的作品鮮見紀錄,而本幅《萊克蒂奧揮手的收割者》(Harvester Waving in Lequeitio)正是完美展示了這個依偎在畢爾包與聖塞巴斯蒂安兩座大城市間的小漁村那迷人的景緻。本幅畫作創作於盧納旅居畢爾包期間,是藝術家在1894 年回到馬尼拉前的歐洲時期最後幾幅作品之一。
在海邊的溫暖夏日,一位葡萄收割者正叫喚著遠處的三位女子——畫家在本幅作品中率真地描繪了這個美妙絕倫的瞬間。小山坡上棲息的女子好似交流正歡,並不及分神回應來自遠處的呼喚。微風拂過裙擺,女子們正面向湛藍的坎塔布連海。平靜的海面上點綴著帆船,那怕是當日出海的漁人正在打漁。從藏身於山丘後青煙裊裊的農舍到山坡上面海而歡談的女子,再到身著樸素棉麻工作服的收割者,這有如田園詩般的景象可謂是令人迷醉。
盧納熱情滿溢而個性張揚的濃厚色彩在本幅作品中有著極致的展現。為描繪山丘的崎嶇質感,盧納以近乎混亂的筆觸將顏料朝各個方向塗抹。相似手法亦見於對風的動態捕捉。風拂過草地吹向海岸再升入天空,由充盈的淡綠和土棕洗刷為染上藍調的灰和白,畫家以短促而近乎「印象派」的筆刷生動地呈現出海邊的陰天。 盧納在描繪葡萄與葡萄架時格外細緻。顏色鮮豔的葡萄架充斥著畫面的前景,架上爬滿了美味的紫葡萄。繁茂的藤蔓有著不同的顏色,顯示了葡萄不同的成熟度。它們或許正是用以釀造巴斯克著名的比斯開查科麗葡萄酒(Chacolí de Vizcaya)之紅葡萄品種 Hondarribi Beltza。盧納以精準的細節繪製這圓潤而閃亮的水果及茂密交纏的蔓葉,這足以顯示他深厚的古典傳統根基。他對光影出神入化的運用使本幅作品有好似靜物畫的感覺。盧納通過對色彩技藝高超的運用點明了整個構圖,不論是一時興起而揮手的收割者身上深紅的txapela/chapela(巴斯克傳統帽子)和珊瑚紅襯衫,還是女子們身上精緻而富有觸感的罩衫,都以精美的顏色細緻地表現出來。畫面中的質感、顏色與明快的筆觸和諧地呈現了萊克蒂奧令人心曠神怡的鄉間氛圍,氛圍下鮮活的人物,以及人物所處的優雅景致。
本幅作品可謂是有著完美無瑕之出處而又難以捉摸的藝術瑰寶。其歷史可追溯到受人敬重的法學家、外交官兼政治家,聖克拉拉德亞韋迪略第 11 代子爵,何塞·德揚古阿斯梅西亞(José de Yanguas y Messía, 11th Viscount of Santa Clara de Avedillo,1890–1974)。在 1966 年,本畫由前普里斯伯爵(Conde de Príes)阿道夫·普里斯伯特蘭(Adolfo Príes y Bertrán)購入,直至今日仍為其家族所有。本幅《萊克蒂奧揮手的收割者》乃為盧納迄今為止出現在拍賣場上最為宏大之畫作。它以歡快而寧靜的情緒展示了畫家對轉瞬即逝之生活瞬間極其敏銳的捕捉,更以高超技藝賦予畫作洋溢的個性,使其充滿人類共通之情感。本作品絕佳照映了畫家於巴斯克度過的那段無憂無慮的快樂時光。
(1) 包括兩幅描繪工廠場景的畫作 La Colada 和 Interior de los Talleres del Acero Robert,以及描繪查瓦里位於比斯開的高爐的畫作——其中 Age of bread in the blast furnaces of Vizcaya (1893) 和 Workers in the Robert Steel converters workshop in Vazcaya (1894) 二幅可於里亞利亞工業博物館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