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 KANG (1911-2005)
LIU KANG (1911-2005)
1 更多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劉抗 (1911-2004)

前往寺廟

細節
劉抗
劉抗 (1911-2004)
前往寺廟



油彩 畫布
132 x 99.5 cm. (52 x 39 1⁄8 in.)
1975年作
款識︰LIU KANG 1975 (右下); 附展覽標籤 (畫背)
來源
亞洲 私人收藏
出版
1977年《Art Today》展覽圖錄 Victoria紀念館 新加坡 (圖版,第10頁)
1998年-1999年《Liu Kang at 88》展覽圖錄 Soka 文化中心 新加坡 (圖版,第42頁)
展覽
1977年12月「Art Today」Victoria紀念館 新加坡
1981年12月「劉抗回顧展」文化部國家博物館美術館 新加坡
1998年12月-1999年1月「Liu Kang at 88」Soka 文化中心 新加坡

榮譽呈獻

Jacky Ho (何善衡)
Jacky Ho (何善衡) Senior Vice President, Deputy Head of Department

拍品專文

「後來,我移居到東南亞,體驗過赤道的驕陽、欣賞過熱帶的花卉、細聽過拉莎莎揚埃的曲調、觀賞過優美的黎弓舞,因此描繪馬來甘榜峇魯和巴里神廟各景緻的時候,有如神來之筆。」- 劉抗,載於《劉抗八十七歲》

今季秋拍中,佳士得隆重呈獻一幅劉抗的罕見鉅作——《往神廟的路上》。這幅首次於市場上亮相的作品創於 1975 年。此時期的劉抗畫作極被追捧,原因是它們都是藝術家數十年來反覆試驗和發展所得的結晶。其中有不少類似的作品現屬各機構以及私人收藏。而《往神廟的路上》更是劉抗屹今於拍賣市場中出現過其中一幅最大型和重要的畫作。畫中有如書法般有幹勁的粗黑輪廓線,乃藝術家的標誌性風格,它們與各平面色塊相映成趣,合奏出一首扣人心弦的視覺樂章。

劉抗分別於上海的新華藝術大學以及巴黎的大茅舍藝術學院畢業。1937 年,日本侵華期間,他逃亡至東南亞地區。當時,劉抗已經深受其師兼偉大法國現代派藝術家劉海粟薰陶。如郭建超教授所言:「劉抗巴黎時期的畫作帶有文森·梵谷、亨利·馬蒂斯以及保羅·高更的影子,始露出後印象派的畫風——他善用多樣的筆觸、磅礡的照型,以及融為一體的平面層次,去建構出不同的色塊……其他作品雖然都看似以敘事為主軸,但其實極具野獸派的色彩、形態和構圖風格……同時,他的作品猶愛以粗重的輪廓線勾勒物像和空間——與中國水墨畫中的用筆習慣一脈相承。」(《途徑與匯合:新加坡藝術歷史》,頁 52)。但在另一邊廂,劉抗一直非常著重創作期間的「內省」過程。這不但使他跨過單純乏味的摹仿,更讓他能以自己別樹一幟的畫風,創出煥然一新 之作。

這種自成一派的藝術風格在《往神廟的路上》中表露無遺。畫面醉人的景緻,巧妙地捕捉了熱帶地區中真摯的氛圍。不論是高聳入雲的山巒、枝繁葉茂的 樹林、還是碧空如洗的藍天,各藝術元素皆由健勁的線條組成,反映出劉抗的傳統中國書畫訓練。與此同時,不同平面方塊又與其他色調互相輝映,好比保羅·高更於大溪地時期所作、著重色塊平面關係的精彩畫作。舉例說,高更的《你何時結婚?》正是藝術家透過各種對立、互補的用色來吸引觀者注視畫面中央的女性;而在《往神廟的路上》中,我們亦能辨別出類似的表達手法。劉抗將豔紅、泥黃等充溢的色調,全都用在人物的服飾與祭品之上。然而,藝術家是以崇敬的心描寫畫中的女主角,他深明女性在生活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他所繪畫的並不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對異地文化的浪漫印象,與高更的表達手法截然不同。

《往神廟的路上》中的兩位巴里婦女,身穿鮮豔的服飾,頭頂托著峇里語中稱作「gebogan」或「banteng tegeh」、色彩繽紛的祭品。二人在前往神廟,奉獻祭品予神明的途中相遇並問好。而其中一人牽引著一個頭戴精緻「頂蓋(gelungan)」頭飾的孩童。無可否認,各人物在畫面佔據極重要的位置,與劉抗早年作品中人物一般較小、不顯眼的處理手法相異。就以他《阿拉伯街景》為例,構圖的大前提是畫面的完整性,而不是當中的人物。相反,在《往神廟的路上》中,劉抗將目睹的細節帶到人像周圍的傳統元素之中。這手法反映的不單是他重視物質文化的態度,還有尊重異地文化的精神。誠然,劉抗長年遊歷各地,畫作中捕捉的許多亦是他所目睹的美妙風光與生活文化。此等經歷不但塑造了他的藝術風格,更為其作品注入一種無可比擬的深度和富層次的肌理。其中不得不提的,是 1952 年劉抗與另外三位南洋藝術先驅的巴里之旅。當地各式各樣的植物、目不暇給的色彩,以及巴里人溫醇的性格,擴闊了劉抗的眼界,甚至將他的藝術境界推至巔峰。

由此可見,《往神廟的路上》當屬一幅不可多得的曠世傑作。全因其驚人的造詣,劉抗揉合色彩、形態與表達等元素,展露出他對東南亞地區人文文化的感知與崇敬。可以說,作品不僅體現藝術家所提倡的「南洋風格」,更奠定了他在那個時代無容置疑的領導地位。

更多來自 二十及二十一世紀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