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IMPORTANT AND EXTREMELY RARE CARVED LONGQUAN CELADON JAR
AN IMPORTANT AND EXTREMELY RARE CARVED LONGQUAN CELADON JAR
AN IMPORTANT AND EXTREMELY RARE CARVED LONGQUAN CELADON JAR
6 更多
AN IMPORTANT AND EXTREMELY RARE CARVED LONGQUAN CELADON JAR
9 更多
顯赫亞洲私人珍藏
元 龍泉青釉刻開光花卉紋四獸首繫茶葉罐

YUAN DYNASTY (1279-1368)

細節
元 龍泉青釉刻開光花卉紋四獸首繫茶葉罐
11 3⁄4 in. (29.8 cm.) high, four brocade covers, Ming dynasty, Japanese double-wood boxes
來源
日本愛媛縣江戶時期大名久松家珍藏
日本私人珍藏,1955年由久松家贈予(圖六)
香港佳士得,2018年5月30日,3028號

榮譽呈獻

Marco Almeida (安偉達)
Marco Almeida (安偉達) SVP, Senior International Specialist, Head of Department & Head of Private Sales

拍品專文

清雅絕塵 —龍泉青釉刻開光花卉紋茶葉罐(摘錄)
蘇玫瑰
獨立學者暨故宮研究陶瓷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龍泉青瓷自古譽滿中外,慕名者遍及日本,不少頂尖龍泉名器均外銷當地,供有識之士鑑藏賞玩。本器大概亦不作例外,在浙江省龍泉窯一經燒造,隨即運抵日本,流傳至今。名品佳器經家族世代相傳,或由寺廟長存久貯,才免於散失,過程彌足珍貴。本龍泉青釉茶葉罐,形制獨特,釉色瑩潤,清麗悅目。龍泉青釉典雅絕塵,一直備受日本鑑藏界推崇。

此罐原為日本久松家族珍藏,及至1955年轉贈至一位日本藏家。久松氏為江戶時期(公元1603至1868年)伊予松山藩「大名」。伊予松山,即現今四國愛媛縣松山地區;藩,作屬地;「大名」,為日本幕府時代廣袤藩地首領之專稱,亦即藩主。

久松家族持位藩主15世代,歷時235年,與江戶名將 - 德川幕府(1600至1868年)始創人德川家康(1543至1616年)關係深遠。

松平(久松)家族熱衷茶道,時至今日,家族藩地松山一帶依然保留豐富的茶道文化。此罐作為茶具一員,象徵博大精深的茶道文化,同時透過茶會品鑑藝術一環,揭示主人久松家族之優雅品味。茶葉罐, 顧名思義,乃盛放茶葉的器皿。春天採茶入罐,待夏季完熟,此謂新茶,即本器所盛之茶葉品種。罐口以木蓋密封,覆紙多層,再用繩索纏束。本罐短頸,撇口,最宜裝封。據下段引文所述,此類茶葉罐甚或以網結包覆貯於地下,避免夏季高温令茶葉變壞。日文「口切之茶事」,意謂年度首場茶會,在十一月上旬進行。茶會舉行前夕,茶庭、茶室之大小角落皆會燦然一新,固有竹籬、水槽、障子與襖門之糊紙,以及疊蓆紛作替換。茶葉罐亦會由貯藏器變成鑑賞物,換上「口覆」,即罐口的覆布,以頂級絲綢縫製,並配以「飾之緒」,即沿罐口捆紮以固定覆布之繩鈕飾結。茶會進行之時,茶人先小心打開罐口覆布,繼而剪開層紙,並且移除木蓋,最後才可取出茶葉。以石臼把新茶茶葉碾成粉末,即可留作沖泡。

龍泉青瓷罐作為茶道器具並不常見,惟古籍確曾記載此事屬實。千利休曾去信京都大德寺僧侶春屋宗園(1529至1611年),述及豐臣秀吉(1537至1598年)於1585年10月7日在宮內舉辦之茶會所用茶具:「地下藏一砧青瓷茶葉罐,外以網結包覆。」 砧青瓷指龍泉青瓷,日本素以砧青瓷泛指龍泉青釉雙耳瓶。松屋久重(1567至1652年)編修之《松屋名物集》及出雲松山藩藩主松平不昧(1751至1818年)編修之《古今名物類聚》,皆列舉砧青瓷為茶葉盛器。靜嘉堂文庫美術館現藏一罕例(圖一)。

為隆重其事,「口切之茶事」所用茶具均為名器,其「口覆」製作亦不惜工本,常以中國明代織錦精製而成。覆布與罐口之間蓋紙數層,可保護纖細的珍貴布料。「口覆」本身貴為名物,早已價值不菲,與茶罐一併流傳,令本器更添歷史意義。本罐每層覆布皆以不同絲料縫製,其中兩層施扁平金線緯織。
本「口覆」(圖二)飾以錦雲朵朵,端莊綺麗,乃出自明代享負盛名的南京雲錦,常見於中國貴族衣飾。位於南京中華門外,明代成化年間(1465至1487年)孝貞純皇后王氏家族成員王志遠墓,曾出土一襲黃地絲織錦緞袍,紋飾與本物同源,見《Power and Glory: Court Arts of China’s Ming Dynasty》,三藩市,2008年,頁70,編號30。

元代晚期至明代年間,出現了雲錦併合八寶圖案。元末一例可參考高漢玉等著,蘇玫瑰及Susan Whitfield譯,《中國歷代織染繡圖錄》,1986年,頁88,編號61;明代兩例,同為錦緞,見同書第107頁,編號85至86。如此紋飾組合鮮有用於小型飾物,本象牙白緞金線覆布(圖三)之設計靈感可能正來自此類袍服。

以藍綠菱紋為地之彩織錦緞可見於其他材質。1993年,江西省景德鎮宣德御窯出土一青花瓷磚(圖四),飾六角併圓型錦紋,此紋樣在織繡品上同樣罕見,見《景德鎮出土明宣德官窯瓷器》,臺北,1998年,頁122,編號F21。

本罐第四層覆布(圖五)飾花卉紋,與中國絲綢藝術史關係密切,可追溯自宋代,見一北宋象牙白斜紋綾織,載於屈志仁及A.E. Wardwell 合著,《When Silk Was Gold – Central Asian and Chinese Textiles》,紐約,1997年,頁49,編號11。本覆布織錦紋樣精巧生動,與元代至明初風格遙相呼應。新疆博物館藏一飾同類紋樣的深藍色織錦,載於武敏著,《織繡》,同上,頁216,下圖。

本罐形雅色絕,超塵拔俗,固然屬明初龍泉青瓷典範。背後的收藏故事、茶道文化,乃至織物美學,皆蘊含著豐富的歷史養分,儼如一部繁花似錦的百科全書,同時印証中國工藝與日本茶道源遠流長的密切關係。

全文載於www.Christies.com

更多來自 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