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MAGNIFICENT AND EXTREMELY RARE LARGE DOUCAI VASE
A MAGNIFICENT AND EXTREMELY RARE LARGE DOUCAI VASE
A MAGNIFICENT AND EXTREMELY RARE LARGE DOUCAI VASE
1 更多
A MAGNIFICENT AND EXTREMELY RARE LARGE DOUCAI VASE
4 更多
孟森-威廉斯-普羅克特藝術學院珍藏拍賣收益將用於海倫孟森威廉斯購藏基金
清乾隆 鬥彩萬福慶壽雙螭龍耳大瓶 六字篆書款

QIANLONG SIX-CHARACTER SEAL MARK IN UNDERGLAZE BLUE AND OF THE PERIOD (1736-1795)

細節
清乾隆 鬥彩萬福慶壽雙螭龍耳大瓶 六字篆書款
瓶口微撇,長頸,鼓腹。通體繪以鬥彩描金紋飾。器腹繪四朵纏枝勾蓮紋,與如意雲頭紋相互纏繞,間以描金萬字紋,頸部兩側各飾一朵番蓮紋,花心繪以描金壽字紋,下懸靈芝紋,間以礬紅金彩螭龍耳。頸口、頸底飾細巧如意雲頭紋。頸下飾一圈雲蝠紋。近底處及足墻上各繪以一圈不同式樣的蓮瓣紋。底部書青花「大清乾隆年製」六字篆書款。
20 3⁄4 in. (52.7 cm.), wood stand
來源
美國藝術協會藝廊,紐約,1883年6月9日
海倫·伊麗莎白∙孟森∙威廉斯(1824-1894), 紐約
孟森-威廉斯-普羅克特藝術學院,由提卡,紐約,編號PC. 611

榮譽呈獻

Marco Almeida (安偉達)
Marco Almeida (安偉達) SVP, Senior International Specialist, Head of Department & Head of Private Sales

拍品專文

鬥彩萬福慶壽雙螭龍耳大瓶
蘇玫瑰
獨立學者暨故宮陶瓷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本拍品源自紐約由提卡的蒙森-威廉姆斯-普羅克托藝術學院(Munson-Williams-Proctor Arts Institute),拍賣收益將用於海倫孟森威廉斯購藏基金。此瓶不僅體量碩大,做工妙至毫巔,出處亦翔實可徵。1883年6月9日,韋澤華夫人( J. Watson Williams,原名Helen Elizabeth Munson,1824-94年) 在紐約麥迪遜廣場位於東二十三街南六號的美國藝廊(American Art Galleries)購藏此瓶。根據一筆登錄於1888年3月3日的庫藏記錄,此瓶連底座原陳設於韋夫人起居室內,相關描述與一幀現存照片符合。

1883年11月27日,美國藝廊曾致函韋夫人,信中開首說到:

「韋夫人惠鑒:踐前所諾,謹就本藝廊所知,提呈6月9日所購諸瓶之相關信息。此例彩繪大瓶燒造於乾隆年間(約公元 1736-50年)。巴爾的摩的華偉德先生(W. T. Walters),素以其東方藝術藏品之精在國內享負盛名。華先生珍藏一件乾隆瓶,依吾等所見,乃是唯一能與閣下購藏者媲美之作。該例為抱月瓶,同樣購自本藝廊。」

華威廉的抱月瓶(又名「寶月瓶」)現藏巴爾的摩的華特斯藝術博物館(登錄號49.1685,圖一)。根據該館網站的記錄(詳見 https://art.thewalters.org/detail/30829/pilgrim-bottle-with-the-character-shou-long-life/),1898年之前,該瓶已納入華偉德(William Thompson Walters,1820-94年)或其子華亨禮 (Henry Walters,1848-1931年) 之珍藏,後於1931年遺贈華特更引人入勝的是,清宮檔案《貢檔進單》中記載,乾隆三十六年(1771)十一月三日,伊齡阿跪進(交養心殿內)「成窯五彩螭耳天球尊成對」。乾隆時期鬥彩器往往被稱為「成窯五彩」,因為成化鬥彩技藝一直為後世追崇。養心殿於乾隆時期為紫禁城核心宮殿,是帝王處理政務的重要處所。伊齡阿於乾隆三十三至三十七年(1768-1772)擔任九江關監督,管理景德鎮窯務。林業強教授曾勠力鉤沉乾隆年號款的樣式,而本拍品的年款風格與其描述的「第六類」殊為契合,詳見其著作,載於《東方陶瓷學會會刊》2009-2010年刊號74頁24。據林教授分析,此類釉下青花六字篆書年款通用於1750至1790年前後的御瓷,正與上述清宮檔案中有關乾隆三十六年(1771)之記錄吻合。

傳世鬥彩瓶中,器型敦碩如本拍品者屈指可數。作為一種裝飾技巧,鬥彩難度大、成本高,其做法是在拉坯成形且乾透的素胎之上,於未經窯燒且透氣滲水的器表用釉下鈷藍勾繪出圖紋輪廓。由於未經窯燒的胎土會迅速吸收青料,因此畫師渾無出錯空間。接下來,再將器身掛施透明釉並進行窯燒。瓷胎出窯冷卻後,方於青花線內精心填施諸色釉上琺瑯彩,並以較低溫度二次燒成。每回窯燒總有殘次之作,加上大型器物較易變形破損,若要燒造出能符合御瓷嚴格要求的鬥彩大器,成本定然不菲。而且,本拍品更結合了鎏金紋飾。

頗堪玩味的是,北京故宮博物院迄今似乎僅發表過一例器身高於本拍品的近似例,這是一件鬥彩描金進寶圖乾隆瓶 (高71.5公分),圖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38:五彩、鬥彩》頁274編號251(香港:1999)。即便是北京故宮著名的乾隆鬥彩龍紋抱月瓶,其通高(49.5公分)亦不及本拍品,圖見E. S. Rawski與J. Rawson合編的《盛世華章》展覽圖錄頁294-5編號217(倫敦:2005);南京博物院有一例清宮舊藏乾隆鬥彩八吉祥紋大盤,上海博物館也有一例如出一轍的藏品,其直徑分別為50.7及51公分,兩者的體量均不及本拍品,前者圖見《清瓷萃珍:清代康雍乾官窯瓷器》編號104(南京:1995),後者載於《Imperial Porcelain from the Shanghai Museum》頁102-3編號71(海牙:2011)。器型之大能與韋氏瓶相提並論者僅有二例:一者為天津博物館著名的乾隆鬥彩耕織圖瓶(其圖紋應脫胎於1696年繪製的《御製耕織圖》,圖見《中國文物精華大全:陶瓷卷》頁442編號936(臺北:1993);另一例是費布克美術館(Philbrook Museum of art)的泰貝家族珍藏天球瓶,此器於2018年5月30日經香港佳士得拍出(拍品編號8888)(圖三)。

乍看之下,本拍品似乎通體皆飾具異域風情的細巧勾蓮紋。但若細心玩味,便會發現當中糅合了許多如意雲頭紋。如意雲頭由靈芝紋演化而來,喻指「萬事如意」,是宮中習見的慶壽題材。就本拍品而言,如意雲頭紋除了環飾瓶口一匝,頸肩交接處也有其芳蹤。再者,纏枝花卉紋中也有它的身影。此外,瓶身還以四個描金卍字為點綴。卍字這一佛教標識從印度傳入中土,武則天曾於公元693年譽之為「吉祥萬德之所集」。自此,卍字成為了歷朝歷代喜聞樂見的禎祥符號。本季呈獻的典藏級大瓶兼具如意雲頭紋與卍字,進一步證實了此乃皇家賀禮之觀點。

斯藝術博物館。根據前述美國藝廊1883年出具的信函,此瓶應是1883年納入華氏珍藏。尤為重要的是,本拍品與華氏抱月瓶有若干共通點:兩者皆工藝精湛、形體碩大(本拍品通高52.7公分,抱月瓶高49.1公分),而且均飾以細膩精緻的鬥彩紋,頸肩置大同小異的對稱龍耳。造型與色澤相同的螭耳,亦見於一例清宮舊藏乾隆鬥彩描金蓮蝠紋螭耳蓋瓶,但其鬃毛為綠色,此瓶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圖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38:五彩、鬥彩》頁280-1編號256(圖二)。

更多來自 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