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FINE MAGNIFICENT AND LARGE BLUE AND WHITE ‘SANDUO’ HEXAGONAL VASE
A FINE MAGNIFICENT AND LARGE BLUE AND WHITE ‘SANDUO’ HEXAGONAL VASE
A FINE MAGNIFICENT AND LARGE BLUE AND WHITE ‘SANDUO’ HEXAGONAL VASE
8 更多
A FINE MAGNIFICENT AND LARGE BLUE AND WHITE ‘SANDUO’ HEXAGONAL VASE
11 更多
重要美國珍藏
清乾隆  青花三多折枝花果紋六方尊  六字篆書款

QIANLONG SIX-CHARACTER SEAL MARK IN UNDERGLAZE BLUE AND OF THE PERIOD (1736-1795)

細節
清乾隆  青花三多折枝花果紋六方尊  六字篆書款
瓶體呈六方形,撇口,長頸,折肩,弧腹,圈足微外撇。通體以青花為飾。自上而下分別繪以回紋、卷草紋、折枝花卉紋、萬字紋、如意雲頭紋、朵花紋。腹部主題紋飾在六面分別繪有石榴、菊花、柿子、牡丹、桃實、蓮花六種花果。六道棱線分別繪以西洋巴洛克式卷草紋,上下呼應。
26 in. (66 cm.) high, cloth box
來源
香港蘇富比,1991年4月30日,拍品73號
香港私人舊藏
倫敦私人舊藏
香港蘇富比,2011年10月5日,拍品1920號
出版
《香港蘇富比二十週年 (1973-1993)》,香港,1993年,148頁,圖版166

榮譽呈獻

Marco Almeida (安偉達)
Marco Almeida (安偉達) SVP, Senior International Specialist, Head of Department & Head of Private Sales

拍品專文

碩中寓巧:清乾隆 青花三多折技花果紋六方尊
蘇玫瑰
獨立學者暨故宮陶瓷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此尊造型敦碩,兼之釉下青花濃艶、畫工精妙,觀之氣派非凡。器身的折枝花果紋與十五世紀上品青花明瓷遙相呼應,並輔以靈芝紋,其間繪西式纏枝圖案。以中西合璧的紋飾而言,本六方大尊的效果尤為出眾。它很可能燒造於乾隆初期,蓋因巴黎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藏一例珍罕雍正 (公元1723-35年) 青花尊,其器型之大與形制紋樣俱與本拍品如出一轍。這件雍正作品曾著錄於Xavier Besse所撰的《La Chine des porcelaines》頁119編號42 (巴黎:2004),以及《The World’s Great Collections, Oriental Ceramics》卷七之「巴黎吉美博物館」編號164 (東京:國際講談社,1981)(圖一) 。它源自葛荻耶 (Ernest Grandidier,1833-1912年) 舊藏,1894年贈予羅浮宮,現已納入吉美館藏。鑑於本季推出的乾隆尊與吉美雍正尊大同小異,看來兩者的燒造年代僅相隔數年。

本拍品所採用的西洋纏枝紋 (外沿多以小巧珠狀作結) 構圖對稱、層次分明,近似者亦見於一批雍正和乾隆初年的青花佳瓷,惟其數量不多。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二例雍正水注,其紋飾中也有近似的元素,圖見《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御窯瓷器》卷一 (下) 頁108-111編號43(圖二)及44。但兩者的體形均不及本拍品,而且均屬圓器,不具棱面,所以各紋飾元素相對較小,鋪陳格局不盡相同,但其參考的藍本顯然系出同源。有意思的是,北京故宮尚有一例雍正青花大壺,其器肩也有類似的紋飾,圖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青花釉裏紅 (下)》頁114編號100 (香港:2000);此外,南京博物院藏二例雍正青花大尊亦紋飾相若,圖見《清瓷萃珍:清代康雍乾官窯瓷器》編號43及44 (南京:1995)。在北京故宮芸芸藏品之中,一例乾隆青花蒜頭大瓶亦糅合了類似的西洋紋飾,圖見前述《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青花釉裏紅 (下)》頁135編號121;以本拍品的仿明折枝花果紋與如意雲頭紋而言,近似例為一例乾隆梅瓶,圖見同一著作頁131編號117。尤須一提的是,明初瓷器以青料「深厚堆垛」見稱,而本六方尊仿燒的效果格外精湛細膩,迥異於十八世紀仿明青花瓷多以重筆點染來模仿結晶斑點之手法。

此尊紋飾所用的鈷藍極為講究,其寶藍色澤與瑩潔的白胎對比鮮明。畫師巧加利用這一特色,在紋飾繁密處周邊大量留白,使主題益發突出。各裝飾元素的構圖和佈局疏密有致,與器形環環相扣,其中又以棱面交接處的紋樣尤具巧思。本拍品口沿起六條棱線,下延至底足,對陶工而言燒造難度極大。所有棱面器物,均存在窯燒時棱面折角易裂的難題,本拍品器型如斯敦碩,是以問題愈加明顯。陶工必須確保所有棱面厚薄一致、嚴絲合縫,方能避免窯燒之際開裂變形。及至十八世紀,御窯的青花和單色釉棱面瓷器數量大增,足證當時的窯燒技術已臻上乘。

此等佳妙之作應是為裝點宮廷而燒製的御瓷,北京紫禁城儲秀宮內仍有一對近似的六方尊,二者曾亮相於2012年央視紀錄片《故宮100》第68集。儲秀宮於明代落成,地處西六宮之東北角,乃妃嫔居所。該處原名壽昌宮,嘉靖年間 (公元1522-66年) 始易今名。另一近似例為南京博物院珍藏,著錄於《中國清代官窯瓷器》頁212 (上海:2003);國內知名學者耿寶昌在其扛鼎之作《明清瓷器鑒定》(香港:1993) 中亦曾收錄一件近似之作,圖見頁274圖版469。

松岡美術館藏中也有一例六方尊,圖見《松岡美術館藏名品圖錄》圖版102 (東京:1975)。拍場上亮相的近似例寥寥可數,香港佳士得曾於1998年4月27日拍出 (拍品編號724) 拍出一例,其形狀、大小與紋飾俱與本拍品十分接近,現為莊紹綏先生珍藏,圖見《中國瓷器:莊紹綏收藏》頁118-9編號36 (香港:2009)(圖三)。

更多來自 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