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XQUISITE IMPERIAL RUBY RED-GROUND FALANGCAI ‘INDIAN LOTUS’ WINE CUP
AN EXQUISITE IMPERIAL RUBY RED-GROUND FALANGCAI ‘INDIAN LOTUS’ WINE CUP
AN EXQUISITE IMPERIAL RUBY RED-GROUND FALANGCAI ‘INDIAN LOTUS’ WINE CUP
3 更多
望星樓藏清代官窯瓷器
清雍正 御製胭脂紅地琺瑯彩纏枝蕃蓮紋酒圓 青花雙方框四字楷書款

YONGZHENG FOUR-CHARACTER MARK IN UNDERGLAZE BLUE WITHIN A DOUBLE SQUARE AND OF THE PERIOD (1723-1735)

細節
清雍正 御製胭脂紅地琺瑯彩纏枝蕃蓮紋酒圓 青花雙方框四字楷書款
2 1⁄2 in. (6.4 cm.) diam.
來源
香港蘇富比,1979年11月28日,拍品260號
趙從衍舊藏
香港蘇富比,1987年5月19日,拍品260號
廣東珍藏,香港
香港蘇富比,1997年11月4至5日,拍品1566號
出版
Robert Jacobsen, 葉佩蘭及朱湯生:《清代康雍乾宮窯瓷器:望星樓藏瓷》 ,香港,2004年, 144至145頁,圖版52號
展覽
Joined Colours: Decoration and Meaning in Chinese Porcelain, Ceramics from Collectors in the Min Chiu Society Hong Kong》,亞瑟·M·賽克勒美術館,史密森尼學會華盛頓,1993年,圖錄圖版66號
借展明尼阿波利斯美術館, 1998-2020年
更多詳情
這件琺瑯彩小盃造型秀麗、紋飾精美,洵為難得一見的珍品。據清宮《活計檔》記載,「雍正四年七月十六日,圓明園來帖內稱太監杜壽交來琺瑯花抹紅地頭等磁酒圓二十四個(隨紫檀木盤)」,有可能指的是與本器相似的酒圓。

榮譽呈獻

Marco Almeida (安偉達)
Marco Almeida (安偉達) SVP, Senior International Specialist, Head of Department & Head of Private Sales

拍品專文

穠姿秀色:胭脂紅地琺瑯彩花卉紋小盃
蘇玫瑰
獨立學者暨
故宮陶瓷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此例珍罕雍正盃非同凡響,它出自名家趙從衍先生 (1912-99年) 舊藏,造型清逸秀雅,畫工妙不可言,各色彩料寶光璨然。盃外施穠麗的胭脂紅地,質感腴潤如脂。畫師很可能是用蒙紗細管,將胭脂色料吹至器表。這種工藝最早見於宋代一批上等青瓷,也有康熙作品以此營造「灑藍釉」效果。但若要用這種方法毫釐不差、厚薄均勻地掛施胭脂紅彩,對雍正畫瓷者而言難度極大。本拍品盃外環飾曼妙的纏枝花卉,各色琺瑯彩清澈明麗,與胭脂紅地交相輝映,視覺效果絢麗多姿。

雍正瓷器之中,飾胭脂紅地者較罕,蓋因配製胭脂紅料須用黃金,故其燒造成本不菲。康熙末年已有胭脂紅地之作,惟數目寥寥無幾。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一例胭脂紅地粉藍開光小巧缸盃,圖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39:琺瑯彩、粉彩》(香港:1999) 頁11編號9。白納德伉儷 (Paul and Helen Bernat) 亦舊藏一例胭脂紅地梅紋康熙盃,今藏波士頓美術館,圖見《The World’s Great Collections, Oriental Ceramics》卷十之《波士頓美術館》彩色圖版90 (東京,1980)。

尤須一提的是,傳世的胭脂紅地雍正瓷器也以飾梅紋者居多。莊紹綏先生珍藏一對雍正琺瑯彩梅紋缸盃,圖見《中國瓷器:莊紹綏收藏》頁278-281編號116 (香港,2009);2016年11月30日,香港佳士得亦曾拍出一例近似雍正盃 (拍品編號3218) (圖一)。已知雍正盤盌中,也有飾胭脂紅地梅紋之作,但數量不多。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一件署藍彩四字楷書款的琺瑯彩雍正盌,圖見《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頁196編號11-24 (臺北:2009)。弗利爾美術館也有一例紋飾相若但器型較小的雍正盌,圖見《By Imperial Command: An Introduction to Ch’ing Painted Enamels》圖版56 (香港:1976)。已發表作品中,尚有二例胭脂紅地梅紋雍正盤:器型較大者圖見《清宮中琺瑯彩瓷特展》頁178-79編號88 (臺北,1991),較小者載於《清代畫琺瑯特展目錄》編號57 (臺北:1984)。北京故宮藏品之中,也有兩件雍正琺瑯彩胭脂紅地梅紋盃,惟二盃嚴重破損,故已納入研究類藏品,圖見故宮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出版的《故宮博物院藏:古陶瓷資料選萃》卷二編號134-35 (北京:2005);相關論述和圖例可參見王建華所撰,發表於《故宮博物院八十華誕:古陶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84-85 (北京:2007)。

臺北故宮尚有一例雍正盤,器外飾胭脂紅地翠竹紋,圖見前述著作《清宮中琺瑯彩瓷特展》頁197編號99。但無論是梅花或翠竹,這些圖紋的設色流於簡單,而視覺效果能與本拍品比肩的胭脂紅地雍正瓷器僅有一例,即臺北故宮館藏黃色菊紋盤,圖見前述圖錄頁194編號96。然而,若論用色之講究與繽紛絢麗,該盤依然不及本拍品。本拍品的彩料糅合了黃、橙、紅、藍、深淺不一的綠及黑,其纏枝花卉紋與穠艷的地子對比鮮明、妙趣橫生。

本拍品的配對之作亦倖存至今,此乃大維德爵士 (1892-1964年) 珍藏,曾發表於《llustrated Catalogue of Qing enamelled Wares in the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修訂版頁28及32館藏號PDF 834 (倫敦:1991) (圖二)。大維德爵士當年從另一位藏家泰斗羅素先生 (Charles Russell,1866-1960年) 購入此盃,後者曾在其專論中予以發表,全文載於《The Collector》1930年卷XI頁202-208。 觀乎本拍品與大維德盃之大小與造型,其斷代應是雍正初年,這是因為其腹較深、無圈足但足內淺凹,這種小巧的直口缸盃樣式具鮮明的康熙時代特徵。如前所述,北京故宮珍藏一例形狀大小相若的胭脂紅地淺藍開光康熙盃,底署康熙御製四字楷書款。另有兩件器型、形制相似之作,其紋樣如出一轍,而且均飾蛋黃地五彩花卉,一者署藍料「康熙御製」四字楷書款,另一例署「雍正御製」四字楷書款,分別為練松柏長青館藏及大維德爵士珍藏,圖見拙作《形秀色麗四代珍》頁119編號129及130 (倫敦:1992)。這兩件黃地小盃的形制與紋飾如斯接近,可見這件雍正盃應燒造於雍正即位之初,即康雍交接之際。較諸本季呈獻的胭脂紅地盃及前述黃地盃,小巧的雍正缸盃之器腹大多略淺。至於器腹較深的盃式,後於乾隆年間再度興起。 雍正皇帝對御瓷要求嚴苛,本拍品這一絕色佳瓷無論花落誰家,都必將成為芸芸藏品中的點睛之作。




更多來自 燦若繁星 – 望星樓藏清代官窯瓷器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