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本瓶器形端正雅致,口沿處圓鼓如蒜頭,因而稱蒜頭瓶。蒜頭瓶器形源自周漢青銅器,如蘇芳淑著錄一件戰國晚期青銅瓶,同樣口呈蒜頭形,見《Eastern Zhou Ritual Bronzes from the Arthur M. Sackler Collections》,卷3,紐約,1995年,編號52。本瓶設計則取材於明代永宣青花器,據清宮《活計檔》記載,乾隆三年六月二十五日,「七品首領薩木哈、催總白世秀來說太監高玉交……宣窯青花白地蒜頭瓶一件……傳旨,交與燒造磁器處唐英……燒造完時再將交出原磁器繳回,仍交磁器庫。此磁器內有大器皿應畫樣帶去,其小磁器皿俱各帶。欽此。」
青花折枝花果紋蒜頭瓶於雍正朝已有燒製,至乾隆時期仍然備受喜愛。可比較數件同類例子,一件藏國立故宮博物院 (圖一),著錄於《故宮藏瓷》,卷二,香港,1968年,圖版5a-c;一件藏北京首都博物館,著錄於《中國古陶瓷全集》,上海,1999-2000年,卷15,圖版8;一件藏南京博物院,著錄於《中國清代官窯瓷器》,上海,2003年,頁211;一件藏上海博物館,著錄於《上海博物館藏品研究大系:清代雍正-宣統官窯瓷器》,上海,2014年,圖版4-18。
另可參考天民樓舊藏一件,2019年4月3日於香港蘇富比拍賣,拍品14號。
青花折枝花果紋蒜頭瓶於雍正朝已有燒製,至乾隆時期仍然備受喜愛。可比較數件同類例子,一件藏國立故宮博物院 (圖一),著錄於《故宮藏瓷》,卷二,香港,1968年,圖版5a-c;一件藏北京首都博物館,著錄於《中國古陶瓷全集》,上海,1999-2000年,卷15,圖版8;一件藏南京博物院,著錄於《中國清代官窯瓷器》,上海,2003年,頁211;一件藏上海博物館,著錄於《上海博物館藏品研究大系:清代雍正-宣統官窯瓷器》,上海,2014年,圖版4-18。
另可參考天民樓舊藏一件,2019年4月3日於香港蘇富比拍賣,拍品1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