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我看到光影擁有了生命。」——彼埃·蘇拉吉
彼埃·蘇拉吉在年少時造訪法國聖福瓦德孔克教堂(Sainte-Foy de Conques, France)時,曾立於巨大穹頂下,觀察透過窗戶灑向昏暗地面的光線,第一次親眼見到「鮮活的」黑色,自此立志成為一名畫家,並在自已一生的畫作中不斷嘗試重現這一瞬間。他在作品中探索線條的構建,捕捉神聖的光亮,這一標誌性理念成功地將蘇拉吉從戰後歐洲盛行的抒情抽象流派中脫穎而出,同時亦激盪了彼時抽象表現主義盛行的北美畫壇。
「冬日的一棵黑樹就像一件抽象雕塑……樹枝的線條結構,以及它們在空中擺動時的搖曳生姿,都令我興趣盎然……」——彼埃·蘇拉吉
蘇拉吉在一次和藝評家Françoise Jaunin的訪問中提到,他從孩童時期就開始畫樹木及其枝幹,他對源自樹形的垂直和水平線交叉所產生的抽像圖案很感興趣。但他並非要描繪樹的輪廓,而是要提取樹枝伸張的能量並探索以此蔓延式結構填充空間的方式。正如《繪畫 130 x 97公分, 1949年》中所示,一段垂直的樹幹向上升起,其它樹枝水平伸展。它們以一種打破常規的方式相互連接,形成一個有機的幾何網格。在這個粗線條形成的抽象關係中,明暗色塊在不同區域交替出現:黑色因其極致的強度成為主導色,它也將成為藝術家最喜歡的顏色;亮色部分,如白色、淺棕色、黃灰色等從這個錯綜複雜的結構中湧現而出,帶有一種貫古通今的滄桑之感。而這正源自於藝術家彼時受到1940年出土的拉斯科洞穴壁畫及原始石雕的靈感啟發,整幅畫面充滿節奏、張力和超越時間的永恆質感,並以最大限度地沐浴在賦予生命的光線中。
與其說是捕捉了藝術家筆刷的任何手勢或瞬時的移動,《繪畫 130 x 97公分, 1949年》的視覺形式立足於其本身的神秘結構。與抽象表現主義的揮灑之作不同,本作應當被比作一張詩意的瞬時圖像而非一段故事,一記和聲而非一段旋律。蘇拉吉於1947年第一次使用核桃木染料——一種從核桃殼中提取的深棕色染料——創作抽象構圖,由此將這一創作思路付諸具體實踐。本作雖然以油彩畫成,其中的暖調與透明質感卻與核桃木染料一脈相承。時光仿佛因此停住。
蘇拉吉50年代之前的作品實為罕見,而創作於1949年的《繪畫 130 x 97公分, 1949年》正是藝術家奠定其創作風向的早期珍罕代表作之一。1949年對於蘇拉吉來說是職業生涯當中非常關鍵的一年,本作完成後即在巴黎Lydia Conti畫廊舉辦了首次畫廊個展;同年創作的另一張尺幅、構圖相近的作品亦很快被法國格勒諾布爾美術館永久收藏,標誌著藝術家作品首次受到公立美術機構的認同;1960年末,本作又在他首個美術館巡迴展《彼埃·蘇拉吉:回顧展》(1960-61年)中展出,可見其早年獨特的美學造詣深受機構認可。
本作誕生前一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前策展人約翰森·斯維尼曾造訪蘇拉吉工作室,瞬時被其粗獷而恢弘的繪畫打動,斯維尼說:「彼埃·蘇拉吉的畫作就如同一架巨大鋼琴上的和弦一樣,雙手同時彈奏,按下琴鍵並靜止不動。」返回美國後開始大力推廣他的作品,為蘇拉吉的國際藝術版圖奠定堅實基礎。
對於蘇拉吉而言,「一幅畫是一種組織,是一組形狀、線條和彩色表面之間的關係」(彼埃·蘇拉吉,引自Grosse Französischer abstrakter Malerei 展覽圖冊,德國, 1948年, n.p.)從這個角度出發,藝術家的創作理念於現代建築美學有著不盡相通之處。《繪畫 130 x 97公分, 1949年》最初便是由歐洲知名建築師米歇爾·加烏爾伉儷於1950年購藏。米歇爾·加烏爾曾於20世紀最重要的建築師之一、現代建築之父勒·柯布西耶的建築事務所工作,並參與翻修設計戰後最重要的「粗獷主義」代表建築之一「加烏爾住宅」。本作為加烏爾夫婦珍藏60餘年之後,才釋出市場,可見畫中貫穿的美學理念深受其認可與珍視。
此作誕生後不久,蘇拉吉與趙無極相遇,二人同樣重視史前文化和古代藝術,趙無極從甲骨文中汲取靈感,蘇拉吉則借原始壁畫探索空間構架。審美上的共通之處促使二人結為畢生摯友,在戰後歐洲藝壇並駕齊驅,而蘇拉吉注重線條和空間結構的創作理念對於趙無極50年代末開啟大筆揮灑的「狂草時期」有著深遠的影響。
彼埃·蘇拉吉在年少時造訪法國聖福瓦德孔克教堂(Sainte-Foy de Conques, France)時,曾立於巨大穹頂下,觀察透過窗戶灑向昏暗地面的光線,第一次親眼見到「鮮活的」黑色,自此立志成為一名畫家,並在自已一生的畫作中不斷嘗試重現這一瞬間。他在作品中探索線條的構建,捕捉神聖的光亮,這一標誌性理念成功地將蘇拉吉從戰後歐洲盛行的抒情抽象流派中脫穎而出,同時亦激盪了彼時抽象表現主義盛行的北美畫壇。
「冬日的一棵黑樹就像一件抽象雕塑……樹枝的線條結構,以及它們在空中擺動時的搖曳生姿,都令我興趣盎然……」——彼埃·蘇拉吉
蘇拉吉在一次和藝評家Françoise Jaunin的訪問中提到,他從孩童時期就開始畫樹木及其枝幹,他對源自樹形的垂直和水平線交叉所產生的抽像圖案很感興趣。但他並非要描繪樹的輪廓,而是要提取樹枝伸張的能量並探索以此蔓延式結構填充空間的方式。正如《繪畫 130 x 97公分, 1949年》中所示,一段垂直的樹幹向上升起,其它樹枝水平伸展。它們以一種打破常規的方式相互連接,形成一個有機的幾何網格。在這個粗線條形成的抽象關係中,明暗色塊在不同區域交替出現:黑色因其極致的強度成為主導色,它也將成為藝術家最喜歡的顏色;亮色部分,如白色、淺棕色、黃灰色等從這個錯綜複雜的結構中湧現而出,帶有一種貫古通今的滄桑之感。而這正源自於藝術家彼時受到1940年出土的拉斯科洞穴壁畫及原始石雕的靈感啟發,整幅畫面充滿節奏、張力和超越時間的永恆質感,並以最大限度地沐浴在賦予生命的光線中。
與其說是捕捉了藝術家筆刷的任何手勢或瞬時的移動,《繪畫 130 x 97公分, 1949年》的視覺形式立足於其本身的神秘結構。與抽象表現主義的揮灑之作不同,本作應當被比作一張詩意的瞬時圖像而非一段故事,一記和聲而非一段旋律。蘇拉吉於1947年第一次使用核桃木染料——一種從核桃殼中提取的深棕色染料——創作抽象構圖,由此將這一創作思路付諸具體實踐。本作雖然以油彩畫成,其中的暖調與透明質感卻與核桃木染料一脈相承。時光仿佛因此停住。
蘇拉吉50年代之前的作品實為罕見,而創作於1949年的《繪畫 130 x 97公分, 1949年》正是藝術家奠定其創作風向的早期珍罕代表作之一。1949年對於蘇拉吉來說是職業生涯當中非常關鍵的一年,本作完成後即在巴黎Lydia Conti畫廊舉辦了首次畫廊個展;同年創作的另一張尺幅、構圖相近的作品亦很快被法國格勒諾布爾美術館永久收藏,標誌著藝術家作品首次受到公立美術機構的認同;1960年末,本作又在他首個美術館巡迴展《彼埃·蘇拉吉:回顧展》(1960-61年)中展出,可見其早年獨特的美學造詣深受機構認可。
本作誕生前一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前策展人約翰森·斯維尼曾造訪蘇拉吉工作室,瞬時被其粗獷而恢弘的繪畫打動,斯維尼說:「彼埃·蘇拉吉的畫作就如同一架巨大鋼琴上的和弦一樣,雙手同時彈奏,按下琴鍵並靜止不動。」返回美國後開始大力推廣他的作品,為蘇拉吉的國際藝術版圖奠定堅實基礎。
對於蘇拉吉而言,「一幅畫是一種組織,是一組形狀、線條和彩色表面之間的關係」(彼埃·蘇拉吉,引自Grosse Französischer abstrakter Malerei 展覽圖冊,德國, 1948年, n.p.)從這個角度出發,藝術家的創作理念於現代建築美學有著不盡相通之處。《繪畫 130 x 97公分, 1949年》最初便是由歐洲知名建築師米歇爾·加烏爾伉儷於1950年購藏。米歇爾·加烏爾曾於20世紀最重要的建築師之一、現代建築之父勒·柯布西耶的建築事務所工作,並參與翻修設計戰後最重要的「粗獷主義」代表建築之一「加烏爾住宅」。本作為加烏爾夫婦珍藏60餘年之後,才釋出市場,可見畫中貫穿的美學理念深受其認可與珍視。
此作誕生後不久,蘇拉吉與趙無極相遇,二人同樣重視史前文化和古代藝術,趙無極從甲骨文中汲取靈感,蘇拉吉則借原始壁畫探索空間構架。審美上的共通之處促使二人結為畢生摯友,在戰後歐洲藝壇並駕齊驅,而蘇拉吉注重線條和空間結構的創作理念對於趙無極50年代末開啟大筆揮灑的「狂草時期」有著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