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VERY RARE GUAN BOTTLE VASE
A VERY RARE GUAN BOTTLE VASE
A VERY RARE GUAN BOTTLE VASE
2 更多
南宋 官窯膽瓶

SOUTHERN SONG DYNASTY (1127-1279)

細節
南宋 官窯膽瓶5 1/8 in. (13 cm.) high, cloth box
來源
Stephen D. Winkworth (1938年逝) 珍藏, 倫敦
倫敦蘇富比, 1938年4月26日, 拍品編號32
卡爾·坎普 (1884-1967) 珍藏, 艾高森, 瑞典
藍理捷, 紐約, 編號4445
出版
俞博, 《Chinese Ceramics in the Carl Kempe Collection》, 斯德哥爾摩, 1964年, 頁68, 圖版編號 168
《Oriental Ceramics, The World's Great Collections》, 卷8, 東京, 1982年, 圖版編號 138

榮譽呈獻

Margaret Gristina (葛曼琪)
Margaret Gristina (葛曼琪) Senior Specialist, VP

拍品專文

南宋官窯膽瓶
蘇玫瑰
獨立學者

此瓶清雋素雅,是一例彌足珍貴的官釉膽瓶 (亦名「膽式瓶」),因狀若懸膽,故名。膽瓶之稱或僅指瓶形,但也可能借喻英勇膽識。總體而言,本品造型雅潔,呈梨形,長直頸,溜肩,直口無外翻。東京國立博物館藏烏龜山 (今杭州巿郊) 出土殘器應源自近似瓷瓶,圖見小山富士夫《陶磁大系》卷36頁113圖44右上 (東京:1978),另可參照蓑豐與蔣人和合著的《Ice and Green Clouds – Traditions of Chinese Celadon》頁168圖66a (印第安納波利斯:1986)。由於烏龜山現已推定為南宋朝廷 (北宋亡國之後建都臨安的政權,位於今日杭州) 兩大官窯之一的郊壇下遺址,所以就本拍品而言,該例殘器可謂意義重大。這一遺址發現於1930年代,中國考古專家曾於1985及1986年間展開深入全面的調查,詳見朱伯謙所著<A Pearl among Greenwares: Guan Ware of the Southern Song>,全文載於《東方陶瓷學會會刊》1991-1992年刊號56頁29-35 (倫敦:1993)。如今,南宋官窯博物館即坐落於烏龜山遺址。

為南宋朝廷燒造的官窯器,雖然大致仍以北宋汝窯御瓷為藍本,但其胎色明顯較深。器口釉薄或足沿素胎處,可見深色胎土。此即「紫口鐵足」,這一官窯器的審美特徵在本拍品一覽無遺。根據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的分析,除微量元素之外,南宋官窯胎土大多含65%的氧化硅,氧化鋁佔20-28%,氧化鐵則為2-4.2%,就此可參考蔡和璧論文<An Overview of the Exhibition of Sung Kuan Ware>,詳見《宋官窯特展》圖錄頁29 (臺北:1989)。官窯器胎色深重,正是含鐵高所致。

以本拍品為例的上品官釉器,大多顏色泛藍,釉質肥厚,釉面帶刻意為之的開片。官釉器的質感與開片,有說是特意仿燒玉之質感。官釉常疊施,甚至多達四層,使釉質與呈色益顯腴潤。官釉所含氧化碳高達15%,相較之下,龍泉釉的氧化碳只有5-12%。故此,官釉較為黏稠,更易產生鑑藏家歷來推崇的開片効果,詳見P.B. Vandiver與W.D. Kingery合撰的<Celadons: The Technological Basis of Their Visual Appearance>,全文載於蓑豐與蔣人和之著作《Ice and Green Clouds: Traditions of Chinese Celadon》頁221-3附錄A (印第安納波利斯:1986)。為營造最佳的色澤、質感及開片,本品先要經過素燒。雖然燒造官釉器主要是在大型龍窯進行,但郊壇下遺址和位於老虎洞的其他官窯遺址也曾發現較小的窯,它們很可能便是負責此類素燒。低溫素燒可以在施釉之前穩定胎質,還可去除胎土中的水份,有助於產生泛藍的釉色。每回施釉之後,瓶體必須入窯低溫燒造,然後再罩施另一層釉料。因此,以本拍品為例的上乘官釉器,動輒為五次窯燒而成。每次窯燒過後,總有一批殘損之作,所以此類作品成本不菲,製成品亦格外罕貴。官窯器物是用燃燒木和柴形成的還原焰來燒造,這亦有助於產生泛藍的天青色。若要精準控制整段龍窯的窯燒氣氛,對陶工而言難度極大,像本拍品這樣的佳妙之作,燒造時應是置於龍窯中段。鑑於最後一次窯燒的溫度為1000至1100攝氏度,胎體和釉料均略微欠燒,但設若溫度更高,釉料即呈透明狀,如此一來,官釉備受推崇的瑩潤質感便會蕩然無存。

此類膽瓶在宋代甚罕,但官哥二窯均有傳世的近似之作。誠然,這一形制與紋片釉堪稱天作之合:一方面,膽瓶曲線柔和,紋片因而分佈均勻;另一方面,瓶頸胎土在拉坯時形成的張力,造就了器肩至口沿之間賞心悅目的旋狀紋片。凡此種種,本拍品無不詮釋得淋漓盡致。該等特徵亦見於著名的元代任氏墓群官釉瓶,此例於1953年在上海青浦區高家台出土,其造型與本品相若,但由於沁色及其他墓葬因素,其清晰度不及本拍品明顯,圖見《中國瓷器出土全集》第七冊之「江蘇、上海」編號230 (北京:2008)。

臺北故宮亦珍藏一例形制相仿的官釉瓶,它曾亮相於2016年「貴似晨星:清宮傳世十二至十四世紀青瓷特展」(詳見圖錄頁164-5,展品編號II-47)。圖錄作者曾比對國立故宮藏品與青浦出土實例,並將前者斷代為南宋製品。北京故宮博物院也有兩件清宮舊藏近似例,據館方鑑定為哥窯器,圖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33:兩宋瓷器 (下)》(香港:1996) 頁40-2編號35及36。這兩件北京故宮膽瓶的釉色均微微泛黃,紋片顏色較深,呈典型的哥窯特徵。

歷代宮廷皆對此類紋片宋瓷趨之若鶩,最佳佐證莫過於1728年為雍正皇帝 (公元1723至1735年) 繪製的手卷,圖中也有一例近似膽瓶,該畫出自大維德爵士舊藏,圖見E. Rawski與J. Rawson合編的《盛世華章》頁253中排 (倫敦:2005)。手卷題為《古玩圖》,來自一系列卷軸,畫中描摹了一組精心挑選的宮廷古玩,以陶瓷、玉雕和青銅器為主。卷末繪一寶座,座上空空如也,恍若靜候皇上駕臨御覽各式珍玩。

本品系出名門,它來自瑞典收藏家卡爾‧坎普 (1884至1967年,歐洲庋藏中國藝術品全盛時期的泰斗之一) 珍藏,其收藏焦點為唐宋單色釉佳器。坎普既是一名熱心公益的企業家,更是一名運動健將,曾與搭檔Gunnar Setterwall贏得斯德哥爾摩夏季奧運會的室內網球雙打銀牌。他早於1920年代初已對中國藝術萌生興趣,自三十年代起,更迷上了以唐宋為主的中國白釉和青釉器,當中不乏紋片之作。1935至1936年期間,倫敦皇家藝術學院舉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Chinese Art)」,古斯塔夫王儲 (HRH Crown Prince Gustaf Adolf,生卒年為1882至1973年,1950年登基為古斯塔夫六世) 出任榮譽委員會成員,坎普當年很可能是應王儲之邀,向展覽會借出十二件藏品,其中泰半為陶瓷器物。

本拍品是特為南宋宮廷燒造的御製珍品,它既體現了北宋宮廷素雅簡約的審美觀,更是後世藏家奉為圭臬的範例之一,對中國宮廷御瓷的影響極其深遠,晚至清代仍仿燒不斷。

更多來自 藍理捷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