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w=1)
.jpg?w=1)
烏江人家
細節
吳冠中
吳冠中 (1919-2010)
烏江人家
油彩 畫布
45.8 x 53 cm. (18 x 20 7/8 in.)
1985年作
款識: 荼 八五(左下)
吳冠中 (1919-2010)
烏江人家
油彩 畫布
45.8 x 53 cm. (18 x 20 7/8 in.)
1985年作
款識: 荼 八五(左下)
來源
1998年10月30日 香港 蘇富比 編號40
現藏者購自上述拍賣
現藏者購自上述拍賣
出版
2007年《吳冠中全集第三卷》長沙 湖南美術出版社(圖版,第217頁)
更多詳情
“岩石的構成啟發了藝術手法中的秩序、運動、跌岩、奔放、含蓄……” ----- 吳冠中
1984年,吳冠中經三峽,入夔門,到涪陵之後溯烏江而上,乘舟百里,最後發現了位於鳳凰山麓絕壁之上的古鎮龔灘。在這裡他醉心於絕壁聽濤,潛心作畫,歷時半月之久,創作了包括《老街》和《烏江人家》等經典作品。
畫作《烏江人家》幾乎以全景式手法,細緻地呈現了烏江山河的壯麗地貌。在技巧上,更採取了中國傳統山水畫的散點透視法以描繪烏江兩旁以至山頂的古鎮龔灘,帶領觀眾一同與吳氏遊歷烏江,令人目不暇接。吳氏在筆觸上的處理使得石山顯得十分靈動,生機盎然,以畫刀勾勒及堆疊出石山塊面,筆觸寫意放鬆,使石壁更顯立體,引領觀眾視線遊走於烏江的自然美貌。淡逸的灰色,層次變化豐富,彷如置身於煙霞霧中,充滿文人詩意。在山麓絕壁之上是古鎮龔灘,吳氏以獨特經典的手法,描繪了古鎮的人間氣息,簡樸淡雅。在樓房之間,長滿了高低不一的樹植,作品與格哈德・裡希特(Gerhard Richter)的抽象畫如出一轍,顏料在畫布上塗抹、拖曳和劃行的痕跡,從而形成交錯堆疊的痕跡,令作品充滿活力與動感。而這種強烈渴望與大自然生命連接的表達手法和力量,兩者都透過筆觸使畫面注入生機,反襯出當時已達致巔峰的藝術家的自信和造詣。
藝術家開創了以中西媒介遊歷寫生的先河,在繪畫時,吳氏會先在山腳觀察,再攀至山頂俯瞰美景,此舉能把不同的角度同時濃縮於畫面之中,而點線面則構成吳氏獨特的畫風,植物及途人以彩點的方式表達,使畫面生機勃勃,具有畫龍點睛之效果;以線條勾勒石壁的結構、更以潑墨及大筆刷畫法描繪烏江;以色塊堆疊營造岩石的體積感。藝術家淋漓盡致地將其喜悅繪畫到畫布上,若仔細觀察細節,畫面出現不少藝術家甚少出現過的筆觸處理,如利用畫刀表達石山表面的體積感,江水比起其他畫作更為碧綠,以突出烏江流域的底蘊。畫面與其他作品相比,以灰米色調為主,恬靜卻充滿底蘊,彷如與觀眾一同站於煙雨之中。吳氏獨有的色彩風格,令他在四處遊歷後,融情于景。筆觸放逸寫意的同時,亦能將中西美學收放自如,達到天人合一之意境。龔灘為紀念藝術家更設立了吳冠中紀念館,館內展示了不少藝術家在烏江寫生的油畫作品,可見藝術家對烏江的藝術推廣意義重大。
吳氏一生致力於將油畫民族化,國畫現代化,而《烏江人家》恰恰融合了中西繪畫的形式之美,一次寫生旅途,意外發現了絕世美景,令吳氏潛心作畫,而此畫作亦是首次出現在拍賣市場,實屬難得。吳氏自70年代開始,以油彩為主導,並開始嘗試水墨創作,中西交融,以突破中西繪畫的地域限制,吳氏不單描繪了烏江景色,每次艱辛的寫生旅途,更是藝術家對國家、民族的貢獻。
1984年,吳冠中經三峽,入夔門,到涪陵之後溯烏江而上,乘舟百里,最後發現了位於鳳凰山麓絕壁之上的古鎮龔灘。在這裡他醉心於絕壁聽濤,潛心作畫,歷時半月之久,創作了包括《老街》和《烏江人家》等經典作品。
畫作《烏江人家》幾乎以全景式手法,細緻地呈現了烏江山河的壯麗地貌。在技巧上,更採取了中國傳統山水畫的散點透視法以描繪烏江兩旁以至山頂的古鎮龔灘,帶領觀眾一同與吳氏遊歷烏江,令人目不暇接。吳氏在筆觸上的處理使得石山顯得十分靈動,生機盎然,以畫刀勾勒及堆疊出石山塊面,筆觸寫意放鬆,使石壁更顯立體,引領觀眾視線遊走於烏江的自然美貌。淡逸的灰色,層次變化豐富,彷如置身於煙霞霧中,充滿文人詩意。在山麓絕壁之上是古鎮龔灘,吳氏以獨特經典的手法,描繪了古鎮的人間氣息,簡樸淡雅。在樓房之間,長滿了高低不一的樹植,作品與格哈德・裡希特(Gerhard Richter)的抽象畫如出一轍,顏料在畫布上塗抹、拖曳和劃行的痕跡,從而形成交錯堆疊的痕跡,令作品充滿活力與動感。而這種強烈渴望與大自然生命連接的表達手法和力量,兩者都透過筆觸使畫面注入生機,反襯出當時已達致巔峰的藝術家的自信和造詣。
藝術家開創了以中西媒介遊歷寫生的先河,在繪畫時,吳氏會先在山腳觀察,再攀至山頂俯瞰美景,此舉能把不同的角度同時濃縮於畫面之中,而點線面則構成吳氏獨特的畫風,植物及途人以彩點的方式表達,使畫面生機勃勃,具有畫龍點睛之效果;以線條勾勒石壁的結構、更以潑墨及大筆刷畫法描繪烏江;以色塊堆疊營造岩石的體積感。藝術家淋漓盡致地將其喜悅繪畫到畫布上,若仔細觀察細節,畫面出現不少藝術家甚少出現過的筆觸處理,如利用畫刀表達石山表面的體積感,江水比起其他畫作更為碧綠,以突出烏江流域的底蘊。畫面與其他作品相比,以灰米色調為主,恬靜卻充滿底蘊,彷如與觀眾一同站於煙雨之中。吳氏獨有的色彩風格,令他在四處遊歷後,融情于景。筆觸放逸寫意的同時,亦能將中西美學收放自如,達到天人合一之意境。龔灘為紀念藝術家更設立了吳冠中紀念館,館內展示了不少藝術家在烏江寫生的油畫作品,可見藝術家對烏江的藝術推廣意義重大。
吳氏一生致力於將油畫民族化,國畫現代化,而《烏江人家》恰恰融合了中西繪畫的形式之美,一次寫生旅途,意外發現了絕世美景,令吳氏潛心作畫,而此畫作亦是首次出現在拍賣市場,實屬難得。吳氏自70年代開始,以油彩為主導,並開始嘗試水墨創作,中西交融,以突破中西繪畫的地域限制,吳氏不單描繪了烏江景色,每次艱辛的寫生旅途,更是藝術家對國家、民族的貢獻。
榮譽呈獻

Emmanuelle Chan
Associate Vice President, Specialist, Head of Day and Online Sa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