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w=1)
.jpg?w=1)
曾文棣曾愛麗絲伉儷珍藏
方君璧(1898-1986)
桃花,北京
細節
方君璧
方君璧(1898-1986)
桃花,北京
水墨 設色 紙本 立軸
59 x 39.5 cm. (23 1/4 x 15 1/2 in.)1973年作
款識:君璧(左下)
藝術家鈐印兩枚
方君璧(1898-1986)
桃花,北京
水墨 設色 紙本 立軸
59 x 39.5 cm. (23 1/4 x 15 1/2 in.)1973年作
款識:君璧(左下)
藝術家鈐印兩枚
來源
藝術家舊藏
現有原藏者家屬收藏
現有原藏者家屬收藏
更多詳情
方君璧(1898-1986)生於福建的一個名門望族。1912年,藝術家隨同方家子弟申請官費到國外留學。方君璧14歲初到法國,隨姐居于蒙塔奇區,這裏聚居了許多來自中國的留學生,其中就有蔡元培等人。由此,方君璧也近水樓臺,得到蔡元培教授中文、書法、詩詞,良好的國學素養對她日後的繪畫藝術影響深遠。1920年,方君璧以優异的成績考入國立巴黎高等美術學院,是這所學校錄取的第一位中國女學生。從這裏,方君璧正式開啓了她的藝術生涯。
從《桃》的畫面可見,此畫作于1924年,藝術家在20年代接受了堅實的美術訓練後,不論是用色、光影均洋溢著法式浪漫風情,而靜物畫也是西洋畫常見的題材。畫面中的蜜桃色澤豐潤、晶瑩剔透,桌面加上綠葉鋪墊,令水果更顯紅潤,筆觸更顯細膩,藝術家當時的繪畫功力可見一斑。20世紀初留學西方的這批中國畫家,都有著如何將中西繪畫合于一治的思考,方君璧也不例外。1925年之後,方君璧師從嶺南畫派代表人物高劍父、高奇峰學習中國水墨,提出寫生中國畫的概念,開始了將中西繪畫方法融爲一治的嘗試。她獨特的中西融合畫法獲得了蔡元培的肯定與贊賞。作於1936年的《溪邊的古樹》可見,藝術家的心態在學習國畫後有所不同。古樹筆直堅挺,盡顯文人風骨,不論是樹幹還是溪邊的大石,也可見藝術家融合了中國傳統山水畫的皴法,透過景色將中西哲學自然融合。1943年方君璧拜訪齊白石,以她特有的西畫法加中國畫材料的方式爲白石老人畫像,而齊白石則爲方君璧刻朱文印章一枚,印文單字「方」。方君璧非常喜愛這枚印章,此後以中國畫材創作的彩墨作品上,大多都會鈐上這枚印章,這也便成爲方君璧作品鑒定與斷代的一個重要標志。1949年,方君璧離開了中國大陸,在香港短暫停留後,帶著三個孩子重新回到法國。然而曾為她藝術之路發源地的法國畫壇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巨大的反差使方君璧一時之間難以適應,創作上的信心頗受打擊,一度想放弃繪畫,但終究割捨不下心愛的畫筆,她决定不受潮流的影響,堅持自己的創作道路。
1972年,移居美國多年的方君璧隨團來到中國,並獲得時任總理周恩來接見。次年,方君璧在中國四處遊歷,終於得以直接地感受真正的中國,而不需要用想像加工,因而這一階段的創作風格上較為寫實,題材上更加生活化、日常化,色調上非常燦爛飽滿。作于1973年的《桃花,北京》正是這時期的作品之一。從作品的媒介爲水墨可見,藝術家已經不再局限于繪畫油畫,盛放的桃花顯露出藝術家對故土的情懷,古樓房的瓦頂洋溢著中國民間的生活氣息。傳統的山水畫中,天空多以留白處理,但藝術家糅合了西畫用色處理,層次變化細膩。綻放的花蕾,加上京城四合院的建築,可謂彰顯了中西合璧的人文精神。方君璧遊歷母土從北到南,在《香港 港口》可見,港島摩天大廈林立,盡顯東方之珠的美譽,對岸九龍半島的山巒延綿,高聳入雲。自90年代開始,由於土地供應不足,維港先後經歷多次填海工程,原先遼闊的港口,已不復見。在畫作創作的六、七十年代,畫面不單細緻地描繪了繁華的鬧市,更將維港寬闊港口的珍貴歷史保存于畫作中,實屬難得。在1978年,香港大學爲慶祝藝術系成立,于同年爲藝術家舉辦「方君璧作品精選展」,令藝術家的作品在香港得以推廣。1984年,在她逝世前兩年,巴黎博物館爲她舉辦了「方君璧從畫六十年回顧展」,對這個溫柔又堅韌的東方藝術家給予了最大的贊賞與肯定。
從《桃》的畫面可見,此畫作于1924年,藝術家在20年代接受了堅實的美術訓練後,不論是用色、光影均洋溢著法式浪漫風情,而靜物畫也是西洋畫常見的題材。畫面中的蜜桃色澤豐潤、晶瑩剔透,桌面加上綠葉鋪墊,令水果更顯紅潤,筆觸更顯細膩,藝術家當時的繪畫功力可見一斑。20世紀初留學西方的這批中國畫家,都有著如何將中西繪畫合于一治的思考,方君璧也不例外。1925年之後,方君璧師從嶺南畫派代表人物高劍父、高奇峰學習中國水墨,提出寫生中國畫的概念,開始了將中西繪畫方法融爲一治的嘗試。她獨特的中西融合畫法獲得了蔡元培的肯定與贊賞。作於1936年的《溪邊的古樹》可見,藝術家的心態在學習國畫後有所不同。古樹筆直堅挺,盡顯文人風骨,不論是樹幹還是溪邊的大石,也可見藝術家融合了中國傳統山水畫的皴法,透過景色將中西哲學自然融合。1943年方君璧拜訪齊白石,以她特有的西畫法加中國畫材料的方式爲白石老人畫像,而齊白石則爲方君璧刻朱文印章一枚,印文單字「方」。方君璧非常喜愛這枚印章,此後以中國畫材創作的彩墨作品上,大多都會鈐上這枚印章,這也便成爲方君璧作品鑒定與斷代的一個重要標志。1949年,方君璧離開了中國大陸,在香港短暫停留後,帶著三個孩子重新回到法國。然而曾為她藝術之路發源地的法國畫壇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巨大的反差使方君璧一時之間難以適應,創作上的信心頗受打擊,一度想放弃繪畫,但終究割捨不下心愛的畫筆,她决定不受潮流的影響,堅持自己的創作道路。
1972年,移居美國多年的方君璧隨團來到中國,並獲得時任總理周恩來接見。次年,方君璧在中國四處遊歷,終於得以直接地感受真正的中國,而不需要用想像加工,因而這一階段的創作風格上較為寫實,題材上更加生活化、日常化,色調上非常燦爛飽滿。作于1973年的《桃花,北京》正是這時期的作品之一。從作品的媒介爲水墨可見,藝術家已經不再局限于繪畫油畫,盛放的桃花顯露出藝術家對故土的情懷,古樓房的瓦頂洋溢著中國民間的生活氣息。傳統的山水畫中,天空多以留白處理,但藝術家糅合了西畫用色處理,層次變化細膩。綻放的花蕾,加上京城四合院的建築,可謂彰顯了中西合璧的人文精神。方君璧遊歷母土從北到南,在《香港 港口》可見,港島摩天大廈林立,盡顯東方之珠的美譽,對岸九龍半島的山巒延綿,高聳入雲。自90年代開始,由於土地供應不足,維港先後經歷多次填海工程,原先遼闊的港口,已不復見。在畫作創作的六、七十年代,畫面不單細緻地描繪了繁華的鬧市,更將維港寬闊港口的珍貴歷史保存于畫作中,實屬難得。在1978年,香港大學爲慶祝藝術系成立,于同年爲藝術家舉辦「方君璧作品精選展」,令藝術家的作品在香港得以推廣。1984年,在她逝世前兩年,巴黎博物館爲她舉辦了「方君璧從畫六十年回顧展」,對這個溫柔又堅韌的東方藝術家給予了最大的贊賞與肯定。
拍場告示
This lot is offered without reserve.
此為無底價拍賣品。
此為無底價拍賣品。
榮譽呈獻

Emmanuelle Chan
Associate Vice President, Specialist, Head of Day and Online Sa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