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NG LIJUN (B.1963)
FANG LIJUN (B.1963)
FANG LIJUN (B.1963)
6 更多
FANG LIJUN (B.1963)
9 更多
方力鈞 (1963年生)

2001.1.6, 2001.1.12, 2000.5.5, 2000.6.15, 2000.6.25, 2000.6.30, 2002.11.11, 2002.12.9 及 2002.12.11.

細節
方力鈞
方力鈞 (1963年生)
2001.1.6, 2001.1.12, 2000.5.5, 2000.6.15, 2000.6.25, 2000.6.30, 2002.11.11, 2002.12.92002.12.11.
木刻 版畫 (共九件)
244 x 122 cm. (96 1/8 x 48 in.) (2); 122 x 81 cm. (48 x 31 7/8 in.) (7)
2000-2002年作
版數不一
款識:方力鈞 每幅日期及版數 (每幅底部)
來源
美國 私人收藏
出版
2009年《像野狗一樣生活︰1963-2008 方力鈞文獻檔案展》展覽圖錄 盧迎華編輯 台北市立美術館 (圖版為另一版數,第248-249頁)
2010年《方力鈞︰編年紀事》呂澎及劉淳編輯 北京 文化藝術出版社 (圖版為另一版數,第331頁)
2010年《方力鈞》展覽圖錄 北京 今日美術館 (圖版為另一版數,第62-77頁)
展覽
2010年8月-9月「方力鈞」北京 今日美術館 (展覽為不同版數)

榮譽呈獻

Ada Tsui (徐文君)
Ada Tsui (徐文君) Vice President, Specialist, Head of Evening Sale

拍品專文

「方力鈞的木刻版畫要比第一印象看上去更加中國。」——斯蒂芬妮·塔什

《2001.1.6》、《2001.1.12》、《2000.5.5》、《2000.6.15》、《2000.6.25》 、《2000.6.30》、《2002.11.11》、《2002.12.9》 和 《2002.12.11》是當代中國藝術其中一位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方力鈞於2000-2002年間製作的一組九幅木刻版畫作品。尺幅從兩米多到一米不等,這些單色版畫描繪了數不清缺乏個性的光頭人物,他們擠作一團茫然地舉目張望著——是方力鈞作品中最具標誌性的模體,藝術家透過這些光頭人物傳達出一種集體的心理狀態:焦慮與不安。在中國,光頭常常與僧人或是囚徒聯系在一起,這般極端的善惡分化強調了方力鈞試圖傳達的矛盾性,而這種心理又進一步被作品中鮮艷明亮的色調和平鋪的正面構圖所提升。此作是方力鈞的木刻版畫的一個典範,包含了對個體自由和集體主義的同情與諷刺。

雖然方力鈞以油畫開啟了他的藝術生涯,並通過一幅1993年刊登在《紐約時報》雜誌封面的標誌性的打哈欠的光頭人物油畫《系列二》收獲了國際認可,但木刻版畫仍然被視作是他創作軌跡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方力鈞在美院期間主修版畫,他欣賞木刻的表現力,並欣然接受了這個媒介的不可變性。或許是木版印刷的矛盾屬性讓方力鈞著迷:它作為印刷品的輸出是輕巧和細致的,而它的過程,即木刻,則大多是費時費力又富於表現力的。方力鈞將數米長的木板鋪在地面上,一邊走過這些木板,一邊用工業電據進行雕刻,於是,木板被植入了流動的線條,反映著藝術家的移動軌跡。到1990年代末,方力鈞果斷地回到了木刻版畫,開始進行單色創作,後來又采用更溫暖和明亮的顏色,如橙色、黃色和紅色,就像這件作品。例如,最早的一件名為《1998.11.15》的大幅單色版畫和這件作品有著相同的構圖,描繪了一群相似的光頭人物,處在構圖的下藝術家本人形象擡頭仰望。這件五聯木版印刷被策展人哈拉德·塞曼親自挑選,在1999年的第48屆威尼斯雙年展上展出,被認為是他持續創作的木刻版畫系列的原型。方力鈞的木刻版畫通常由多個長條木板組合成為一個巨大的圖像,讓人想起傳統的中國卷軸和文化大革命期間的宣傳海報,正如塔什曾經所說,「方力鈞的木刻版畫要比第一印象看上去更加中國。」(S.塔什,「憶起紅圍巾」,見於Q.張編著,《今日中國藝術家:方力鈞》,今日美術館文獻圖書館,中國,2006,第132頁)

更多來自 二十一世紀藝術日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