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抱月瓶,又稱寶月瓶,因瓶身似滿月而名,一直是鑑藏家最喜愛的器形之一。此抱月瓶瓶高達41.5公分,敦碩大氣,然其形制極難駕馭。鑑於器腹寬廣,足與腹交接處尤窄,故窯燒時難以安放。再加上器身扁平,使其固有的不穩定性有增無減,而體積越大,諸多燒造難題亦相應遞增。燒造完美如本品者,窯燒過程之艱辛困阻可想而知。
此瓶形制及紋飾均承襲明初永樂青花器,惟永樂扁壺肩部不見雙螭耳,如國立故宮博物院藏一件永樂青花纏枝花卉紋扁壺,器形及裝飾明顯為本瓶之藍本,著錄於《適於心:明代永樂皇帝的瓷器》,台北,2017, 頁112(圖一)。雍正青花器採用國產青料,燒製後不會產生明初進口蘇麻離青導致的暈散及鐵銹斑效果,但本器為仿照明初風格,刻意在青花紋飾上用筆點染,試圖營造永宣青花的深淺不一及鐵銹斑感,可謂維肖維妙。
因燒製難度高、成本高昂,同類的雍正抱月瓶極為罕見。博物館例子中暫只見故宮博物院藏一件帶雍正款例子,器形、尺寸、紋飾均與本器非常接近,惟口沿繪蓮紋,本器則飾海水紋,見《故宮博物院藏清雍正青花瓷器》,北京,2017,圖版125號(圖二)。
雍正官窯小巧玲瓏器居多,抱月瓶更是一般尺寸偏小;大如本拍品逾40公分者則極為稀罕。有一款尺寸較小、雙耳較簡約的雍正抱月瓶較為常見,如故宮博物院藏一件高28.4公分例子,著錄於《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御窯瓷器》,卷一下冊,北京,2005年,圖版41號(圖三);及一例高37公分,1980年10月6日於倫敦佳士得拍賣,拍品229號(圖四),後2013年10月8日於香港蘇富比拍賣,拍品3022號,以港幣11,440,000成交。
此瓶形制及紋飾均承襲明初永樂青花器,惟永樂扁壺肩部不見雙螭耳,如國立故宮博物院藏一件永樂青花纏枝花卉紋扁壺,器形及裝飾明顯為本瓶之藍本,著錄於《適於心:明代永樂皇帝的瓷器》,台北,2017, 頁112(圖一)。雍正青花器採用國產青料,燒製後不會產生明初進口蘇麻離青導致的暈散及鐵銹斑效果,但本器為仿照明初風格,刻意在青花紋飾上用筆點染,試圖營造永宣青花的深淺不一及鐵銹斑感,可謂維肖維妙。
因燒製難度高、成本高昂,同類的雍正抱月瓶極為罕見。博物館例子中暫只見故宮博物院藏一件帶雍正款例子,器形、尺寸、紋飾均與本器非常接近,惟口沿繪蓮紋,本器則飾海水紋,見《故宮博物院藏清雍正青花瓷器》,北京,2017,圖版125號(圖二)。
雍正官窯小巧玲瓏器居多,抱月瓶更是一般尺寸偏小;大如本拍品逾40公分者則極為稀罕。有一款尺寸較小、雙耳較簡約的雍正抱月瓶較為常見,如故宮博物院藏一件高28.4公分例子,著錄於《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御窯瓷器》,卷一下冊,北京,2005年,圖版41號(圖三);及一例高37公分,1980年10月6日於倫敦佳士得拍賣,拍品229號(圖四),後2013年10月8日於香港蘇富比拍賣,拍品3022號,以港幣11,440,000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