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w=1)
.jpg?w=1)
.jpg?w=1)
水仙花賦並圖
細節
明 陳淳
水仙花賦並圖
水墨紙本 手卷 一五四四年作
25 x 480 cm. (9 7/8 x 189 in.)
畫鈐印:陳氏道復
書法釋文:《水僊花賦》百花之中,此花獨僊,孕形秋水,發采霜天,極纖穠而不妖,合素華而自妍。骨則清而容腴,外若脆而中堅。匪凡工之雕刻,伊玄造之自然。迥獨出乎風塵之表,憺幽貞以忘言。爾其族生瓊洲,分植榭琪,華宮琳館,靡所不舍。先春而開,後春而謝。粧不假於粉黛,香何藉乎蘭麝。時從變乎炎涼,景無殊於晝夜。若乃芳敷南澤,翠發中坁,儼於王母宴於瑤池。秀挺芳田,英翹蕙畹,又如上元游於閬苑。至於微雲細魚,乍伏乍起,仿佛巫靈,夢彼楚子,輕陰薄陽,半露半藏,恍惚宓妃,見彼陳王。或倚修竹,露華朝濕,意似湘娥,掩袂以泣。或傍寒梅,月影宵浮,復如漢女,弄珠而遊。或侶幽蘭碧霞之壇,有若文淵之遇彩鸞。或依蕉綠層臺之曲,有若簫史之偕弄玉。皎皎乎其若雙成,粲粲乎其若飛瓊,綽約乎其若神人之處姑射,淡泊乎其若素娥之居廣庭。或踈或密,或伸或屈,叢者如隱,擢者如出,千姿萬態,狀莫能悉。然此特舉其形似之末,而未究其理趣之實也。是故冰玉其質,水月其神。挾梅兄與礬弟,接蘭桂之芳鄰,宜紉佩於君子,亦結褵於幽人。臭不效於蕕,香不染於薰。操靡摧於霜雪,氣超軼於埃氛。懷清芬而弗炫兮,乃獨全其天真。非夫至德之世,上器之人,孰為比擬而與之倫哉。詞曰:非兮直兮,貞以白兮,發采揚馨,含芳澤兮,仙人之姿,君子之德兮。
題識:嘉靖甲辰(1544)春日書並作小圖,道復記。
鈐印:陳氏道復、筆研精良入生一樂
董其昌(1555-1636):
白陽山人為盛時逸品,寄興筆墨,瀟灑不群。茲所作水僊圖,翩翩有凌波之致,並賦一篇,書法高古,俱非塵寰中物色也。雅人自然愛之秘之。其昌識。
鈐印:董玄宰、太史氏
錢謙益(1582-1664):虞山錢謙益鑒賞於碧梧紅豆村莊。
鈐印:錢謙益印、牧齋
黃君寔(1934-):
水墨花鳥畫,宋人肇其端,然多以鉤勒渲染成之。南宋末釋牧谿水墨大寫意,評畫者謂為惡俗,非藏家所賞。明初畫院林良以墨點染,文人亦嫌其不雅。至沈周水墨畫書法既佳,加以題詩,得文人推崇,遂成風氣。陳道復天姿超妙,以草書入畫,筆意縱逸瀟灑,水墨淋漓。稍後徐渭更超逸放縱,世稱青藤白陽。文人寫意花鳥乃成大宗,其後之石濤、八大,下逮揚州八怪,近代海派吳昌碩、白石,皆其流變也。
陳淳,字道復,號白陽山人,蘇州人,祖璚官南京左副都御史,與同鄉王鏊、吳寬、沈周等交好,父鑰善經營,產營甚富,為文徵明摯友。故淳早歲即從文習科舉之學,兼及詩文書畫,惟道復性放縱,不理家業,中年後家道漸落,晚年遂售書畫為生,不履城市,居郊外草堂。其書畫為人喜愛,片楮尺縑,人爭購之。求請者日趨,姚江帆檝相望,可見其盛。道復性放逸,與其師文徵明之拘謹不同。其書畫取逕亦異,其書學楊凝式、米芾,受祝允明影響,以草書入畫,縱橫肆意,為當時所無,聲價在文徵明之上。
此卷畫水仙花數叢,以雙鉤畫花葉,用筆遒勁,亦如其書法。後錄徐有貞所作《水仙賦》,有貞為祝允明外祖,亦善草書。道復卒於嘉靖甲辰(1544)十月,此作於是年春,為其晚佳作,字勢凝鍊,不作縱橫飛揚,為其人書俱老之徵。後有董玄宰一跋,謂其寄興筆墨,瀟灑不群。又卷當為錢謙益所藏,鈐有碧梧紅豆村莊一藏印。旁有梁敬吏二印,梁為清中葉福建藏家梁章鉅之子。下方楊晉二印,楊為清初大畫家王翬之高弟,可見流傳有緒云。公元二千廿一年,歲次辛丑六月初二,山濤老人黃君寔題,時年八十有七。
鈐印:松雲堂、黃、山濤、黃君寔氏
藏印: 錢謙益(1582-1664):碧梧紅豆邨莊
楊晉(1644-1728):楊晉之印、子鶴
梁敬事(1809-1859):梁敬事印、子恭
水仙花賦並圖
水墨紙本 手卷 一五四四年作
25 x 480 cm. (9 7/8 x 189 in.)
畫鈐印:陳氏道復
書法釋文:《水僊花賦》百花之中,此花獨僊,孕形秋水,發采霜天,極纖穠而不妖,合素華而自妍。骨則清而容腴,外若脆而中堅。匪凡工之雕刻,伊玄造之自然。迥獨出乎風塵之表,憺幽貞以忘言。爾其族生瓊洲,分植榭琪,華宮琳館,靡所不舍。先春而開,後春而謝。粧不假於粉黛,香何藉乎蘭麝。時從變乎炎涼,景無殊於晝夜。若乃芳敷南澤,翠發中坁,儼於王母宴於瑤池。秀挺芳田,英翹蕙畹,又如上元游於閬苑。至於微雲細魚,乍伏乍起,仿佛巫靈,夢彼楚子,輕陰薄陽,半露半藏,恍惚宓妃,見彼陳王。或倚修竹,露華朝濕,意似湘娥,掩袂以泣。或傍寒梅,月影宵浮,復如漢女,弄珠而遊。或侶幽蘭碧霞之壇,有若文淵之遇彩鸞。或依蕉綠層臺之曲,有若簫史之偕弄玉。皎皎乎其若雙成,粲粲乎其若飛瓊,綽約乎其若神人之處姑射,淡泊乎其若素娥之居廣庭。或踈或密,或伸或屈,叢者如隱,擢者如出,千姿萬態,狀莫能悉。然此特舉其形似之末,而未究其理趣之實也。是故冰玉其質,水月其神。挾梅兄與礬弟,接蘭桂之芳鄰,宜紉佩於君子,亦結褵於幽人。臭不效於蕕,香不染於薰。操靡摧於霜雪,氣超軼於埃氛。懷清芬而弗炫兮,乃獨全其天真。非夫至德之世,上器之人,孰為比擬而與之倫哉。詞曰:非兮直兮,貞以白兮,發采揚馨,含芳澤兮,仙人之姿,君子之德兮。
題識:嘉靖甲辰(1544)春日書並作小圖,道復記。
鈐印:陳氏道復、筆研精良入生一樂
董其昌(1555-1636):
白陽山人為盛時逸品,寄興筆墨,瀟灑不群。茲所作水僊圖,翩翩有凌波之致,並賦一篇,書法高古,俱非塵寰中物色也。雅人自然愛之秘之。其昌識。
鈐印:董玄宰、太史氏
錢謙益(1582-1664):虞山錢謙益鑒賞於碧梧紅豆村莊。
鈐印:錢謙益印、牧齋
黃君寔(1934-):
水墨花鳥畫,宋人肇其端,然多以鉤勒渲染成之。南宋末釋牧谿水墨大寫意,評畫者謂為惡俗,非藏家所賞。明初畫院林良以墨點染,文人亦嫌其不雅。至沈周水墨畫書法既佳,加以題詩,得文人推崇,遂成風氣。陳道復天姿超妙,以草書入畫,筆意縱逸瀟灑,水墨淋漓。稍後徐渭更超逸放縱,世稱青藤白陽。文人寫意花鳥乃成大宗,其後之石濤、八大,下逮揚州八怪,近代海派吳昌碩、白石,皆其流變也。
陳淳,字道復,號白陽山人,蘇州人,祖璚官南京左副都御史,與同鄉王鏊、吳寬、沈周等交好,父鑰善經營,產營甚富,為文徵明摯友。故淳早歲即從文習科舉之學,兼及詩文書畫,惟道復性放縱,不理家業,中年後家道漸落,晚年遂售書畫為生,不履城市,居郊外草堂。其書畫為人喜愛,片楮尺縑,人爭購之。求請者日趨,姚江帆檝相望,可見其盛。道復性放逸,與其師文徵明之拘謹不同。其書畫取逕亦異,其書學楊凝式、米芾,受祝允明影響,以草書入畫,縱橫肆意,為當時所無,聲價在文徵明之上。
此卷畫水仙花數叢,以雙鉤畫花葉,用筆遒勁,亦如其書法。後錄徐有貞所作《水仙賦》,有貞為祝允明外祖,亦善草書。道復卒於嘉靖甲辰(1544)十月,此作於是年春,為其晚佳作,字勢凝鍊,不作縱橫飛揚,為其人書俱老之徵。後有董玄宰一跋,謂其寄興筆墨,瀟灑不群。又卷當為錢謙益所藏,鈐有碧梧紅豆村莊一藏印。旁有梁敬吏二印,梁為清中葉福建藏家梁章鉅之子。下方楊晉二印,楊為清初大畫家王翬之高弟,可見流傳有緒云。公元二千廿一年,歲次辛丑六月初二,山濤老人黃君寔題,時年八十有七。
鈐印:松雲堂、黃、山濤、黃君寔氏
藏印: 錢謙益(1582-1664):碧梧紅豆邨莊
楊晉(1644-1728):楊晉之印、子鶴
梁敬事(1809-1859):梁敬事印、子恭
出版
著錄:
明徐有貞《水仙花賦》,見《四庫明人文集叢刊:武功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1991年12月,第19-20頁。
朱良志《論明代陳白陽繪畫的“幻”》,《榮寶齋》,2013年 第8期(總第105期),2013年8月,第45頁。
朱良志著《南畫十六觀》,2013年9月,北京大學出版社, 第280頁。
朱愛娣編著《陳淳年譜》,上海書畫出版社,2018年12月, 第337頁。
明徐有貞《水仙花賦》,見《四庫明人文集叢刊:武功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1991年12月,第19-20頁。
朱良志《論明代陳白陽繪畫的“幻”》,《榮寶齋》,2013年 第8期(總第105期),2013年8月,第45頁。
朱良志著《南畫十六觀》,2013年9月,北京大學出版社, 第280頁。
朱愛娣編著《陳淳年譜》,上海書畫出版社,2018年12月, 第337頁。
更多詳情
青出於藍:陳淳《水仙花賦並圖》的筆墨與意義
文門弟子前後數十人,大多囿於師授詩文書畫, 以期獲得文徵明的真傳為依歸,但是往往學得其 法,卻不得其門而出。
陳淳(1484-1544)在文門弟子屬於特例,他約二 十歲(1503)時奉父命從文徵明(1470-1559)學 習經學、古文、詞章、書法、繪畫等,又曾隨祝 允明(1461-1527)學書,云:“枝山先生,余少 時常侍筆研,有師道焉”。除此以外,陳淳又因 祖父陳璚(1440-1506)與沈周(1427-1509)、 吳寬(1435-1504)、王鏊(1450-1524)等吳門 前輩名家熟稔,少年時又得以親近和觀摩,受到 指點是意料中事了。
文徵明說“吾道復舉業師耳,渠書畫自有門徑, 非吾徒耳。”以今所見陳淳作品,無論題材、用 筆及風格,都與文徵明存異,寫意花鳥似乎更接 近太老師沈周,而書法卻受個性鮮明的祝允明影 響更大。
陳淳性格疏朗豪邁,才氣奔放俊逸,從手卷《水 仙花》中水仙淡墨雙鉤,線條纖而不弱,富有筆 法變化來看,寥寥數筆已現水仙搖曳生姿、風中 卓越不群的飄逸姿態,深得宋人羚羊掛角,無跡 可求詩意。文徵明說:“道復作畫,不好模楷, 而綽有逸趣”。此即畫家求不可得的六法第一 的“氣韻生動”。
後卷行草《水仙花賦》,筆法沈著圓融,行字進退 避讓有法,側欹成趣,完整體現陳淳雋逸而法度深 厚的才性和功力,頗有兼融文、祝兩家書體個性於 一的面貌,為陳淳晚年不可多得的書法作品。
陳淳《水仙花賦並圖》卷,明末曾為董其昌(1555- 1636)、錢謙益(1582-1664)兩大名家鑒賞及題 跋,其後則有清初楊晉(1644-1728)鈐藏,清末 為梁敬事(1809-1859)所有,流傳有緒。當代 有黃君寔先生鑑定並長題於後,對陳淳繪畫史地 位、生平、書畫卷內容考訂詳盡,尤為可貴。
陳淳生長士宦之家,天姿卓慧,少隨吳門名家學 習,種種因緣匯集一身,才能在寫意花鳥青出於 藍,於繪畫史上成就一帶宗師“白陽”之名。
文門弟子前後數十人,大多囿於師授詩文書畫, 以期獲得文徵明的真傳為依歸,但是往往學得其 法,卻不得其門而出。
陳淳(1484-1544)在文門弟子屬於特例,他約二 十歲(1503)時奉父命從文徵明(1470-1559)學 習經學、古文、詞章、書法、繪畫等,又曾隨祝 允明(1461-1527)學書,云:“枝山先生,余少 時常侍筆研,有師道焉”。除此以外,陳淳又因 祖父陳璚(1440-1506)與沈周(1427-1509)、 吳寬(1435-1504)、王鏊(1450-1524)等吳門 前輩名家熟稔,少年時又得以親近和觀摩,受到 指點是意料中事了。
文徵明說“吾道復舉業師耳,渠書畫自有門徑, 非吾徒耳。”以今所見陳淳作品,無論題材、用 筆及風格,都與文徵明存異,寫意花鳥似乎更接 近太老師沈周,而書法卻受個性鮮明的祝允明影 響更大。
陳淳性格疏朗豪邁,才氣奔放俊逸,從手卷《水 仙花》中水仙淡墨雙鉤,線條纖而不弱,富有筆 法變化來看,寥寥數筆已現水仙搖曳生姿、風中 卓越不群的飄逸姿態,深得宋人羚羊掛角,無跡 可求詩意。文徵明說:“道復作畫,不好模楷, 而綽有逸趣”。此即畫家求不可得的六法第一 的“氣韻生動”。
後卷行草《水仙花賦》,筆法沈著圓融,行字進退 避讓有法,側欹成趣,完整體現陳淳雋逸而法度深 厚的才性和功力,頗有兼融文、祝兩家書體個性於 一的面貌,為陳淳晚年不可多得的書法作品。
陳淳《水仙花賦並圖》卷,明末曾為董其昌(1555- 1636)、錢謙益(1582-1664)兩大名家鑒賞及題 跋,其後則有清初楊晉(1644-1728)鈐藏,清末 為梁敬事(1809-1859)所有,流傳有緒。當代 有黃君寔先生鑑定並長題於後,對陳淳繪畫史地 位、生平、書畫卷內容考訂詳盡,尤為可貴。
陳淳生長士宦之家,天姿卓慧,少隨吳門名家學 習,種種因緣匯集一身,才能在寫意花鳥青出於 藍,於繪畫史上成就一帶宗師“白陽”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