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PEROR QIANLONG (1711-1799, REIGNED 1736-1796)
EMPEROR QIANLONG (1711-1799, REIGNED 1736-1796)
1 更多
敬修堂藏中國書畫
清 乾隆皇帝

補桐書屋

細節
清 乾隆皇帝
補桐書屋
水墨紙本 鏡框 一七四四年作
145 x 69 cm. (57 1/8 x 27 1/8 in.)
題識:

瀛臺雙桐向所有,因循枯一成獨樹。
秋夜春朝失侶陰,認巢好鳥徘徊去。
老幹吟風似作悲,團葉無心菶承露。
樹猶如此人何堪,爰命郭橐為補足。
佳蔭依然罨綠窗,相得乍喜矧相妒。
未必人心似樹然,世間雲雨紛新故。
倚桐無語立斯須,彷佛廿年前覓句。
西苑瀛臺予幼年讀書處,庭前雙梧蔚翠,中間為風雨所摧,遂枯其一。近命奉宸補植之。每一盤桓其下,綠蔭依然,令人不作宮闕觀,起林泉想,宛如廿年前佳趣也,因顏為補桐書屋幾暇復作此圖,非僅供清翫亦以志今昔之故,不能無感於中云。乾隆甲子(1744年)夏四月望日御筆。
鈐印:乾、隆、自强不息、含豪邈然、擒藻為春、意在筆先、長春書屋御製、乾隆御玩、內府圖書
題跋:雲釀疑蒸雨,花遲似駐春。
莫嫌時寂寞,已覺景鮮新。
蝶栩紅芳底,鷗眠綠水濱。
舞雩曾點意,憶昔一閒身。
   佳節含韶富,閒愁觸緒多。
   也知春可樂,常奈悶中過。
   逐景聊復爾,看花似若何。
   維摩無說說,身不著曼陀。
   乙丑(1745年)春日瀛臺即事二首。
   御筆。
鈐印:得佳趣、幾暇怡情
題跋:
溫暾曉日一窗紅,窗下工夫想像中。
昔日今時猶歷歷,補桐書屋自雙桐。
   枯枝早是中琴材,新榦扶疏翠影堆。
   淨几明窗重得句,肯教虛度此頻來。
   石門松影郁蕭森,書室三楹倚碧岑。
   階下淙淙鳴曲注,朱弦不奏亦琴心。
   丁卯(1747年)九秋作。
鈐印:比德、朗潤
題跋:
春歸將彌月,風日含和暄。
朝來峭寒逼,靜憩驗所緣。
御柳帶冰纈,溫花斂香妍。
槃倒試燈杯,人憐踏月天。
乍撫流陰速,幽興翻灑然。
冬杪望三白,踟躕念每懸。
慮彼舉趾者,難墾龜紋堅。
左近或被雪,稍得愁懷蠲。
繄余德誠薄,心竊重祈年。
何暇逐風景,攬結崇椒巔。
燕九傳日下,踐茲忽憶前。
岧嶢雲外樓,蜿蜒鏡中山。
拈毫賡舊韻,如對畫圖間。
長春我曾歷,墨胎坐童顏。
松栝森翠中,靜室殊清便。
得句髭每撚,逐勝座屢遷。
想彼塗閣下,今朝車馬喧。
節物從民俗,頗助歲華繁。
豈不思還淳,權衡有所難。
徘徊屏百營,丁丁漏聲傳。
且澆佛缽花,妙相參優填。
鄒陽一吹律,青韶歸大千。
宴坐擬自問,熟識其迴旋。
丁卯(1747年)燕九日叠蒨作韻。
鈐印:會心不遠、德充符
題跋:嘉宴錫遠人,翠䍐駐西苑。
光風柳外搖,春色壺中宛。
徙倚憩書屋,俯仰眄雲巘。
池陽冰漸脆,牆陰雪初軟。
嫩莎忽已萌,生稊未能綰。
孤琴何必撫,雙鶴原堪款。
幾餘此靜討,逸興復不淺。
大哉造化功,妙矣韶華轉。
丁卯(1748年)新春作。御筆。
鈐印:
乾隆宸翰、幾暇臨池、雲霞思、
樂意寓靜觀
題跋:
書屋蕭閑研席清,嫩陽堪愛一窗明。
靜中底覺華年近,時聽街衢爆竹聲。
   松門石磴步徘徊,五色雲中望趯台。
   最愛庭柯餘雪在,錯疑昨夜綻寒梅。
   每教舊句聯新句,可識今年即去年。
   憂樂向來何處著,惟餘省歲念無遷。
   乾隆己巳(1749年)臘日。御筆。
鈐印:乾、隆
題跋:
初歲喜載陽,仙壺得春早。
玉梯步嶙峋,石門尋窈窱。
芸齋小留憩,琴音和春鳥。
風竹動琅玕,雪梅綴珠藻。
契理獨忘言,佩文因味道。
辛未(1751年)初春補桐書屋五韻。
鈐印:清吟寄遐思
題跋:
三千插架有芸編,佔畢明窗憶向年。
舊學商量無寸進,補桐書屋自依然。
壬申(1752年)暮春雨後瀛臺雜詠。
御筆。
鈐印:澂觀
題跋:
假山疊磴窈而深,四壁琴書翰墨林。
俯仰個中猶故我,補來桐樹已成陰。
甲戌(1754年)夏閏題。御筆。
鈐印:叢雲
題跋:
詰曲玲瓏石逕深,每來端是稱予心。
新枝萋菶待三月,舊樹風華在四琴。
題壁詩成今續昔,開函書展昔猶今。
窓前正作紛糅勢,卻為農祥喜不禁。
丙子(1756年)新正。御筆。
鈐印:會心不遠
題跋:
老桐枯已久,補桐枝復糾。
流陰窗隙馳,試問可補否。
癸未(1763年)春正憩息書屋,口號一絕。御筆。
鈐印:乾隆宸翰
題跋:
新桐如舊桐,交枝伯仲伍。
書屋每朅來,輙憶其初補。
披芸恰羲經,旡咎一絜矩。
如云藉取資,吾懷仲山甫。
甲申(1764年)新正下澣臨憩題什。
御筆。
鈐印:郎潤
題跋:
庭前新補桐,已是高齊屋。
舊時桐斲琴,亦在屋中蓄。
新舊何異同,菀枯底榮辱。
几上置南華,第二篇堪讀。
戊子(1768年)新正偶憩來什。
御筆。
鈐印:會心不遠、德充符
題跋:
舊桐補作老桐看,新補桐才高出欄。
閱世閱人恒若此,陸機賦語感無端。
口號一首。己丑(1769年)暮春御筆。
鈐印:含輝
題跋:
新柯舊樹已枝齊,突兀庭前葉未萋。
欲問草衣雙立者,可同齧缺與王倪。
庚寅(1770年)新春,御題。
鈐印:古香、太璞
題跋:
補桐桐已蔚重重,兒戲寧須剪葉封。
四十年前樂群地,馬牛語憶默無悰。
辛卯(1771年)新正,御題。
鈐印:乾隆宸翰
題跋:㠎嶪入石門,假山百年古。
松柏有恆春,梧桐則藉補。
舊材斲為琴,篋衍室中貯。
孰真抑孰幻,非能亦非所。
擬欲喚伯牙,斯意為我譜。
乙未(1775年)春上澣。御題。
鈐印:比德、朗潤
題跋:
舊桐惜成孤,新桐因以補。
拱把欲其生,養之功費許。
弗思戒已甚,朅憶孟子語。
枝榦已森森,團陰羃庭宇。
所植樹將老,奚辭老為伍。
辛丑(1781年)新正。御筆。
鈐印:古稀天子
題跋:
書屋補桐昔所名,迭為賓主幾番更。
樹猶如(此仲文語,細咀味之覺有情。□午新正。御題。)
鈐印:比德、郎潤
題跋:
左上角御題漫漶
鈐印:比德、郎潤
汪由敦(1692-1758)題跋:
五柞宮前珠樹齊,嶧山嘉植更萋萋。
成材已叶歌風奏,新榦仍邀點筆題。
藹藹綠雲清露重,亭亭青玉午陰低。
朝陽看取孫枝秀,好勅邊鸞寫鳳栖。
臣汪由敦敬題。
鈐印:臣由敦、敬書
董邦達(1699-1769) 題跋:
霍桐產禁林,掩暎承華日。
菀枯忽異態,上厪天心惜。
育物參化工,特命補其一。
亭亭兩扶踈,亞枝仍作匹。
幾暇託豪素,老榦供點筆。
樹木猶樹人,至計何詳密。
杞梓異㮴柟,總成楨榦質。
叶鳳鳴,卷阿詩應律。臣董邦達敬題。
鈐印:臣、邦達
出版
出版:
《中國名畫寶鑒》,大塚巧藝社,東京, 1936年,圖版874。

《宋元明清名畫大觀》上,廣陵書社,揚州,2005年4月,圖版303。
更多詳情
風流天子:《補桐書屋圖》所見乾隆皇帝的才情逸興
從乾隆御題詩的數量以及《石渠寶笈》著錄的書畫御題,都再再顯 示他是一位風流倜儻、感情豐沛的“翩翩佳皇帝”。乾隆帝萬幾之 暇,雅愛詩詞歌賦和琴棋書畫等古物,除了仿效《宣和書畫譜》將 清宮舊藏編彙成《石渠寶笈》,還將青銅器彙集為《西清寶鑒》; 宮藏古籍編成《天祿琳瑯》,可謂乾隆一朝文治武功達至鼎盛之標 幟。此外,我們從《補桐書屋圖》還認識到,乾隆對身邊事物的轉 變與消逝,充滿了關愛和留戀之情。
雍正二年(1724),還是太子的弘曆曾在南海瀛臺南屋讀書,院裡 植有兩株梧桐。乾隆九年(1744),其中一株梧桐冬不耐寒,因循 病枯,乾隆命為補植一株,並有《御製補桐書屋作》詩記事,末尾 兩句“倚桐無語立斯須,仿佛廿年前覓句”,尤見乾隆內心緬懷青 蔥歲月的情感。
乾隆因愛惜枯桐,十年(1745)製成四床琴:“瀛臺仙籟”、“湘 江秋碧”、“皐禽霜唳”、“雲海移情”,分別有詩記之,懸藏於 書屋之中。十二年(1747),乾隆皇帝又有《新春補桐書屋詩》及 《御製補桐書屋率題》。乾隆十四年(1749)《御製補桐書屋作》 詩,“每教舊句聯新句”下有雙行小字夾注云:“曾為《補桐書屋 圖》掛之壁間,數年來於此得句,即復書之。”(見《欽定日下舊 聞考》卷22,第293頁)乾隆此言不虛,直至五十一年(1786),他 都一再有詩題在《補桐書屋圖》上。
自乾隆十年(1745)開始,至五十一年(1786),前後御題律絕詩 廿四首。今開展《補桐書屋圖》,畫圖的上半部份大大小小盡是乾 隆皇帝御題詩。可以想見當時《補桐書屋圖》張掛室內,乾隆睹畫 思昔之時揮毫落筆,四十一年間積累成今日所見之情景。

敬業修身:敬修堂藏中國書畫
2013年5月,佳士得香港隆重呈獻敬修堂藏中國書畫,轟動一時。今年秋季,我們非常榮幸再次獻上敬修堂藏 中國書畫,展現21幅屬於中國現代傑出實業家、紡織巨人劉國鈞先生(1887-1978)珍藏之古代和近現代精 品。
劉國鈞生於江蘇靖江生祠鎮,10歲入讀私塾,1901年往常州謀生,繼而從商,經營布匹、綢緞並兼辦染坊, 生意興隆。1916年棄商從工,合資創辦大綸機器織布廠,1918年獨資開辦廣益織布廠,1930年成立大成紡織 印染股份有限公司,1938年在上海創辦安達紡織公司,1948年在香港設立東南紗廠,1950年回內地出任大成 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及安達公司副董事長兼副總經理。此後曾任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副省長、江蘇省政協 副主席、江蘇省人大常委等。 劉氏憑着洞察先機的天賦、對先進技術、管理改革的熱衷及知人善任,最終成為當時紡織工業之翹楚。1941 年,他開始在上海購藏書畫、參觀展覽,結識了錢鏡塘(1907-1983)、吳湖帆(1894—1968)、謝稚柳 (1910-1997)及王南屏(1924-1985)等書畫藏家和鑑定家,不時交流和欣賞書畫。及後他亦囊括來自南 京、北京、重慶、香港、常州等地的私人藏品,令敬修堂藏中國書畫之質與量不斷提高。
敬修堂乃劉國鈞位於靖江生祠鎮故居建築群之一,以他的座右銘「敬業修身」而命名。劉氏不僅擁有卓越的 商業成就,更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他一生熱心公益,出資贊助常州、靖江等地的公益項目:興辦教育、 修建生祠鎮岳廟等;並且慷慨地把部分書畫和傢俱收藏捐贈予南京市博物院、常州博物館、常熟博物館、靖 江檔案館等文化機構,回饋社會。
拍場告示
Please note that this lot was published in:

The Pageant of Chinese Painting, The Otsuka-Kogeisha, Tokyo, 1936, pl.874.

Chinese Painting Masterpieces of the Song,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Vol. I, Guangling Shushe, Yangzhou, April 2005, pl.303.

此拍品有以下出版紀錄:

《中國名畫寶鑒》,大塚巧藝社,東京, 1936年,圖版874。

《宋元明清名畫大觀》上,廣陵書社,揚州,2005年4月,圖版303。

更多來自 中國古代書畫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