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w=1)
.jpg?w=1)
.jpg?w=1)
草書詩卷
細節
明 文徵明
草書詩卷
水墨紙本 手卷
36.5 x 718 cm. (14 3/8 x 282 ¾ in.)
釋文:
麥隴風微燕子斜,雨晴雲日麗江沙。
遙尋支遁煙中寺,初見天平道上花。
過眼溪山勞應接,方春草樹發光華。
夕陽半嶺歸輿急。慚愧城中自有家。
上方踈雨望中收,絕巘千盤取次遊。
落日平臨飛鳥上,太液遙帶碧天流。
春來芳草埋吳榭,煙際青山見越州。
正好淹留卻歸去,自緣高處不禁愁。
《謝蔡九遠送櫻桃》
洞庭四月含桃熟,珍重詩人遠寄存。
手啓心均光照屋,露團珠顆赤封盤。
蹉陀紫筍江南節,爛漫芙蓉闕下恩。
雅意未酬青玉案,春風先醉紫霞樽。
《冬日謝克和送蟹》
勞遣霜臍到酒邊,眼看郭索已垂涎。
翠螯啄雪真堪把,赤甲含膏更可憐。
湖上人家收(竹字頭下斷字)後,江南風物看燈前。
居然動我江山興,不忘詩人謝惠連。
款識:徵明。
鈐印:停雲、文徵明印、徵仲
題跋:
錢坫(1744-1806):嘉定錢坫拜觀。
鈐印:錢坫之印、獻之十蘭
陳鴻壽(1768-1822):
嘉慶丁丑(1817)端陽日,韓城師亮采禹門、錢唐王豫康吉甫、仁和單壽昌松年、祿昌藹臣、蕪湖金鐸葉山、錢唐陳鴻壽曼生同觀於清江浦之春暉書屋,天馬行空,無不嘆為偉觀也。曼生記。
鈐印:曼生
于宗慶:
光緒己亥(1899)中元節,江都于宗慶觀於春申浦上。
鈐印:于宗慶印、孝先
毛承基:世傳待詔書小楷多而行草少,以余所獲觀者,計此卷僅得其三,而楷多贗本,草則未之或覩,是卷以頹穎所書,龍跳虎臥,氣象萬千,非俗手所能夢到,塙為真蹟無疑。庚子(1900)清和,錢唐毛承基謹識。
鈐印:承基
蒲華(1832-1911):
每見衡山丈幅大書,丰神遒逸,筆致蕭散,真有舉重若輕,此卷可見其風概。所謂鳳翥鸞翔,式極其遊者,其超妙處又與希哲分道揚鑣矣。蒲華識。
鈐印:蒲
毛承基題引首:天馬行空。庚子浴佛節,泉唐毛承基篆於黃歇浦。
鈐印:甲辰生、秦亭山樵、承基
藏印:
吳榮光(1773-1843):伯榮審定
葉夢草(19世紀):葉蔗田珍賞章
其他:林彰珍藏、夢梅仙館收藏、一印存半枚
葉夢龍(1775-1832)題簽:文待詔真跡,風滿樓主人書。
草書詩卷
水墨紙本 手卷
36.5 x 718 cm. (14 3/8 x 282 ¾ in.)
釋文:
麥隴風微燕子斜,雨晴雲日麗江沙。
遙尋支遁煙中寺,初見天平道上花。
過眼溪山勞應接,方春草樹發光華。
夕陽半嶺歸輿急。慚愧城中自有家。
上方踈雨望中收,絕巘千盤取次遊。
落日平臨飛鳥上,太液遙帶碧天流。
春來芳草埋吳榭,煙際青山見越州。
正好淹留卻歸去,自緣高處不禁愁。
《謝蔡九遠送櫻桃》
洞庭四月含桃熟,珍重詩人遠寄存。
手啓心均光照屋,露團珠顆赤封盤。
蹉陀紫筍江南節,爛漫芙蓉闕下恩。
雅意未酬青玉案,春風先醉紫霞樽。
《冬日謝克和送蟹》
勞遣霜臍到酒邊,眼看郭索已垂涎。
翠螯啄雪真堪把,赤甲含膏更可憐。
湖上人家收(竹字頭下斷字)後,江南風物看燈前。
居然動我江山興,不忘詩人謝惠連。
款識:徵明。
鈐印:停雲、文徵明印、徵仲
題跋:
錢坫(1744-1806):嘉定錢坫拜觀。
鈐印:錢坫之印、獻之十蘭
陳鴻壽(1768-1822):
嘉慶丁丑(1817)端陽日,韓城師亮采禹門、錢唐王豫康吉甫、仁和單壽昌松年、祿昌藹臣、蕪湖金鐸葉山、錢唐陳鴻壽曼生同觀於清江浦之春暉書屋,天馬行空,無不嘆為偉觀也。曼生記。
鈐印:曼生
于宗慶:
光緒己亥(1899)中元節,江都于宗慶觀於春申浦上。
鈐印:于宗慶印、孝先
毛承基:世傳待詔書小楷多而行草少,以余所獲觀者,計此卷僅得其三,而楷多贗本,草則未之或覩,是卷以頹穎所書,龍跳虎臥,氣象萬千,非俗手所能夢到,塙為真蹟無疑。庚子(1900)清和,錢唐毛承基謹識。
鈐印:承基
蒲華(1832-1911):
每見衡山丈幅大書,丰神遒逸,筆致蕭散,真有舉重若輕,此卷可見其風概。所謂鳳翥鸞翔,式極其遊者,其超妙處又與希哲分道揚鑣矣。蒲華識。
鈐印:蒲
毛承基題引首:天馬行空。庚子浴佛節,泉唐毛承基篆於黃歇浦。
鈐印:甲辰生、秦亭山樵、承基
藏印:
吳榮光(1773-1843):伯榮審定
葉夢草(19世紀):葉蔗田珍賞章
其他:林彰珍藏、夢梅仙館收藏、一印存半枚
葉夢龍(1775-1832)題簽:文待詔真跡,風滿樓主人書。
更多詳情
學古有己:明人六家書法述略
明人多尚帖學,書法一似詩歌,在尊古復古的時候,還力倡不作“奴書”(李應楨),即是要在學習古人的同時保持自性——尚性靈,與明人向內探究的思想有同工之妙。
是次拍品當中,彙集明人七件書法作品。祝允明《草書長卷》(編號843),文徵明《草書詩卷》(編號844),董其昌《行草詩稿》(編號846)等三件俱為手卷。允明性豪邁,外祖徐有禎、岳父李應楨俱為明代書法大家,天賦與家學是他成為明人草書第一的重要條件,此卷書法猶駿馬奔行,點劃奇妙無方,是難得神品。文徵明學書李應楨,性敦實,力學不倦,草書少見,此卷書體含蓄典雅,如見君子。董其昌以書畫為畢生追求,書法由唐入晉,圓勁之中含秀逸,尤善控制墨的濃潤枯淡,變化多端。
另外四件是董其昌《自書詩冊》廿二開(編號845),陳完《簡吳匏庵書》(編號847),張瑞圖《草書》(編號848),倪元璐《五律草書》(編號849)。董其昌此冊以宣德玉版箋書寫,可據之觀察董書運筆變化,乃合肥龔心釗舊藏。陳完(1412-?)為吳門儒士,有望於時,書體工整不苟,此函即寫奉吳寬。張瑞圖書畫皆能,書法多作行草,以圓為方,以折代轉,與古人用筆迥異。倪元璐為明末書壇三株樹之一,以扁方奇拗破姿媚俗態,書與人同。
明人書法個性極強,以上六位書家七件法書,書體人人各異,而多與秉性相近,為不可多得之佳作。
明人多尚帖學,書法一似詩歌,在尊古復古的時候,還力倡不作“奴書”(李應楨),即是要在學習古人的同時保持自性——尚性靈,與明人向內探究的思想有同工之妙。
是次拍品當中,彙集明人七件書法作品。祝允明《草書長卷》(編號843),文徵明《草書詩卷》(編號844),董其昌《行草詩稿》(編號846)等三件俱為手卷。允明性豪邁,外祖徐有禎、岳父李應楨俱為明代書法大家,天賦與家學是他成為明人草書第一的重要條件,此卷書法猶駿馬奔行,點劃奇妙無方,是難得神品。文徵明學書李應楨,性敦實,力學不倦,草書少見,此卷書體含蓄典雅,如見君子。董其昌以書畫為畢生追求,書法由唐入晉,圓勁之中含秀逸,尤善控制墨的濃潤枯淡,變化多端。
另外四件是董其昌《自書詩冊》廿二開(編號845),陳完《簡吳匏庵書》(編號847),張瑞圖《草書》(編號848),倪元璐《五律草書》(編號849)。董其昌此冊以宣德玉版箋書寫,可據之觀察董書運筆變化,乃合肥龔心釗舊藏。陳完(1412-?)為吳門儒士,有望於時,書體工整不苟,此函即寫奉吳寬。張瑞圖書畫皆能,書法多作行草,以圓為方,以折代轉,與古人用筆迥異。倪元璐為明末書壇三株樹之一,以扁方奇拗破姿媚俗態,書與人同。
明人書法個性極強,以上六位書家七件法書,書體人人各異,而多與秉性相近,為不可多得之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