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學古尚己:王鐸書法的漲墨法
宋人巧於製墨,也擅於以濃墨書寫,至晚明南方書家董其昌好用淡墨,並說:“字之巧處在用筆,成在用墨”,尤見對墨的重視。明代書法與思想相同,既有循古尊古學晉唐宋元人法書,也有獨闢蹊徑抒發心靈,在學古尊古中體現自我,敢於破陳創新,學古有己,是次秋拍王鐸法書即屬此類。
王鐸上朔魏晉,下逮唐宋,篆分真行草諸法兼備,尤以行草書名聞當時及後世。此軸法書乃王鐸書寫於板綾之上,時值他五十歲書風已趨成熟之時。遠觀綾上墨氣濃郁撲面,字體錯落有致,筆意線條粗細流轉,節奏張馳有度。近觀墨的漲暈創造性效果雅韻多姿,充分掌握了水、墨、綾的相互為用關係,筆墨在大尺幅板綾上縱橫馳騁而又不失法度。充分表現了自宋米芾、明祝允明、徐渭以來的漲墨墨法,融“筆巧墨成”於一體。
此軸巨構佳作曾經哈麐(1856-1934)舊藏,哈氏乃江蘇南京回族人氏,上海清真董事會協董,民初上海工商巨子,曾兩度前往日本,擅畫精鑒,兼富收藏,曾任海上題襟館書畫會副會長,後又繼吳昌碩任西泠社長。此軸自日本回流,頗有可能是哈麐當年携去彼邦。
宋人巧於製墨,也擅於以濃墨書寫,至晚明南方書家董其昌好用淡墨,並說:“字之巧處在用筆,成在用墨”,尤見對墨的重視。明代書法與思想相同,既有循古尊古學晉唐宋元人法書,也有獨闢蹊徑抒發心靈,在學古尊古中體現自我,敢於破陳創新,學古有己,是次秋拍王鐸法書即屬此類。
王鐸上朔魏晉,下逮唐宋,篆分真行草諸法兼備,尤以行草書名聞當時及後世。此軸法書乃王鐸書寫於板綾之上,時值他五十歲書風已趨成熟之時。遠觀綾上墨氣濃郁撲面,字體錯落有致,筆意線條粗細流轉,節奏張馳有度。近觀墨的漲暈創造性效果雅韻多姿,充分掌握了水、墨、綾的相互為用關係,筆墨在大尺幅板綾上縱橫馳騁而又不失法度。充分表現了自宋米芾、明祝允明、徐渭以來的漲墨墨法,融“筆巧墨成”於一體。
此軸巨構佳作曾經哈麐(1856-1934)舊藏,哈氏乃江蘇南京回族人氏,上海清真董事會協董,民初上海工商巨子,曾兩度前往日本,擅畫精鑒,兼富收藏,曾任海上題襟館書畫會副會長,後又繼吳昌碩任西泠社長。此軸自日本回流,頗有可能是哈麐當年携去彼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