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我的線條畫是我情感最純粹直接的表達。」——亨利·馬蒂斯
1935年至1947年末,以莉迪亞·德萊克托斯卡婭為模特,馬蒂斯用鋼筆和印度墨水創作出一系列繪畫作品。作品中的女性鬆弛自在,或裸露或著衫,置身於精妙的室內環境,飾以馬蒂斯標誌性的紋飾織物。這些畫作見證了馬蒂斯圖像創作的全新領域,畫中線條奔放而果斷,模特的綽約風姿與周遭環境完美融合。約翰·埃爾德菲爾德稱這些畫作「集馬蒂斯畫技之大成」,「其中幾件作品尤為大膽前衛而精準明確,攝人心魄」,他還說道,「幾乎無一例外的,它們實現了1920年代後期的墨水畫未做到的——將人物融入畫面的裝飾整體性之中。」(《亨利·馬蒂斯畫作》,展覽圖冊,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1985年,第113頁)。《裸女臥像》則是該系列畫作中的佼佼者。
畫中女人斜倚在長沙發上,身下的織物紋樣繁復,女人姿態妖嬈,目光夢幻迷離,望向遠處。畫作不僅追溯1920年代的充滿慾望的宮女圖,更銜接了馬蒂斯1935年初對裸女主題畫作的探索。這些墨水繪製的裸女畫像點綴於馬蒂斯裝飾華麗的尼斯工作室內,極致完滿而自洽。它們不像其他藝術家的素描只作為觀念的起草,或是為其他油畫鋪墊的習作。這些畫像作為獨立的藝術創作,主題與技法高度融合統一。本作中還繪有藝術家自己的速寫本,於畫面中創造另一空間,以此展示雙重視角下的模特,成為了畫中畫。
約翰·埃爾德菲爾德如此闡釋:「1930年代中期的偉大素描中,(線條畫)神奇地與東方線形裝飾、紋飾織物、阿拉伯式花紋及網格屏風聯繫在一起。這些元素曾在尼斯時期(1920年代)的畫作中頻繁現身,1930年代又重新成為藝術家的探索對象。但在此时,作品本身就是一件鋪滿紋飾的精美織物。馬蒂斯早期作品中的異域風情已然褪去,作品亦不再描繪濃濃的情慾,他不再以描繪異域風情和感官刺激為目的,而是以最純粹的手段將其融為一體」(同上,第114頁)。
馬蒂斯意識到他取得了標誌性的突破。1939年,藝術雜誌《觀點》的編輯邀請馬蒂斯發表關於素描的說明,如他1908年發表的以「畫家筆記」為題的繪畫論那樣。馬蒂斯的新論以「畫家的素描筆記」為題。雖然他同期的炭筆素描亦極為出色,但他在文中還是將其在過去年間創作的線條畫作為重中之重:
「我的線條畫是我情感最純粹直接的表達,这是由于这一媒材的简约性。許多人將其與速寫混為一談,但線條畫遠比其更具完整性。它们自带光芒,除了線條的微妙情緒之外,它同樣呈現著光線與明暗,毫不遜於色彩。这是因為在线条画之前,我会先使用炭筆和擦笔这些没有那么严苛的媒材作为习作,它們能夠讓我在作畫的同時充分研究模特的個性、表情、周遭的光線、氛圍,及其他所有只能用線條畫捕捉到的東西。所以我會先用炭筆反復畫幾次習作,直到我感到整個人都吃透了這件作品,大腦得到充分的淨化而胸有成竹。而後我真切的感到,我的情感正在筆下傾瀉而出」(引自J. Flam(編)《馬蒂斯論藝術》伯克利,1995年,第130-131頁)。
1935年至1947年末,以莉迪亞·德萊克托斯卡婭為模特,馬蒂斯用鋼筆和印度墨水創作出一系列繪畫作品。作品中的女性鬆弛自在,或裸露或著衫,置身於精妙的室內環境,飾以馬蒂斯標誌性的紋飾織物。這些畫作見證了馬蒂斯圖像創作的全新領域,畫中線條奔放而果斷,模特的綽約風姿與周遭環境完美融合。約翰·埃爾德菲爾德稱這些畫作「集馬蒂斯畫技之大成」,「其中幾件作品尤為大膽前衛而精準明確,攝人心魄」,他還說道,「幾乎無一例外的,它們實現了1920年代後期的墨水畫未做到的——將人物融入畫面的裝飾整體性之中。」(《亨利·馬蒂斯畫作》,展覽圖冊,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1985年,第113頁)。《裸女臥像》則是該系列畫作中的佼佼者。
畫中女人斜倚在長沙發上,身下的織物紋樣繁復,女人姿態妖嬈,目光夢幻迷離,望向遠處。畫作不僅追溯1920年代的充滿慾望的宮女圖,更銜接了馬蒂斯1935年初對裸女主題畫作的探索。這些墨水繪製的裸女畫像點綴於馬蒂斯裝飾華麗的尼斯工作室內,極致完滿而自洽。它們不像其他藝術家的素描只作為觀念的起草,或是為其他油畫鋪墊的習作。這些畫像作為獨立的藝術創作,主題與技法高度融合統一。本作中還繪有藝術家自己的速寫本,於畫面中創造另一空間,以此展示雙重視角下的模特,成為了畫中畫。
約翰·埃爾德菲爾德如此闡釋:「1930年代中期的偉大素描中,(線條畫)神奇地與東方線形裝飾、紋飾織物、阿拉伯式花紋及網格屏風聯繫在一起。這些元素曾在尼斯時期(1920年代)的畫作中頻繁現身,1930年代又重新成為藝術家的探索對象。但在此时,作品本身就是一件鋪滿紋飾的精美織物。馬蒂斯早期作品中的異域風情已然褪去,作品亦不再描繪濃濃的情慾,他不再以描繪異域風情和感官刺激為目的,而是以最純粹的手段將其融為一體」(同上,第114頁)。
馬蒂斯意識到他取得了標誌性的突破。1939年,藝術雜誌《觀點》的編輯邀請馬蒂斯發表關於素描的說明,如他1908年發表的以「畫家筆記」為題的繪畫論那樣。馬蒂斯的新論以「畫家的素描筆記」為題。雖然他同期的炭筆素描亦極為出色,但他在文中還是將其在過去年間創作的線條畫作為重中之重:
「我的線條畫是我情感最純粹直接的表達,这是由于这一媒材的简约性。許多人將其與速寫混為一談,但線條畫遠比其更具完整性。它们自带光芒,除了線條的微妙情緒之外,它同樣呈現著光線與明暗,毫不遜於色彩。这是因為在线条画之前,我会先使用炭筆和擦笔这些没有那么严苛的媒材作为习作,它們能夠讓我在作畫的同時充分研究模特的個性、表情、周遭的光線、氛圍,及其他所有只能用線條畫捕捉到的東西。所以我會先用炭筆反復畫幾次習作,直到我感到整個人都吃透了這件作品,大腦得到充分的淨化而胸有成竹。而後我真切的感到,我的情感正在筆下傾瀉而出」(引自J. Flam(編)《馬蒂斯論藝術》伯克利,1995年,第130-1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