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NRI MATISSE (1869-1954)
HENRI MATISSE (1869-1954)
HENRI MATISSE (1869-1954)
HENRI MATISSE (1869-1954)
3 更多
歐洲重要私人收藏
亨利·馬蒂斯 (1869-1954)

側躺的裸女

細節
亨利·馬蒂斯
亨利·馬蒂斯 (1869-1954)
側躺的裸女
鋼筆 印度墨水 紙本
45.1 x 56.1 cm. (17 ¾ x 22 1/8 in.)
款識:Henri-Matisse 1935 (左下)
1935年作於尼斯
來源
藝術家遺產 (直至1983年)
倫敦 詹姆斯·柯克曼
紐約 麥克斯韋·戴維森畫廊
紐約 赫伯特·卡斯帕 (1985年購自上述畫廊);2021年11月13日 紐約 佳士得編號550
現藏者購自上述拍賣
展覽
1936年2月「Exhibition of drawing and lithographs by Henri Matisse」倫敦 萊斯特畫廊 (歐內斯特布朗與菲利普斯有限公司)
1984年10月–11月 「XIX & XX Century Master Drawings & Watercolors」紐約 麥克斯韋·戴維森畫廊 編號8 第16頁 (圖版,第3頁;標題Grand nu)
1984年12月 「Master Works on Paper: Degas to Sam Francis」紐約 麥克斯韋·戴維森畫廊 (封面圖版)
1985年4月–5月「Henri Matisse: Selected Drawings from 1907-1952」紐約 麥克斯韋·戴維森畫廊 編號16 第24頁 (圖版,第19頁;標題Grand nu)
1992年9月–1993年1月 「Henri Matisse: A Retrospective」紐約 現代藝術博物館 編號308 第27, 357, 378頁 (圖版,第378頁;標題Large Nude)
1999年5月–8月「The Pierpont Morgan Library, New York Collects, Drawings and Watercolors, 1900-1950」紐約 皮爾龐特摩根圖書館 編號9 第48-49, 312頁 (圖版,第49頁;標題Female Nude (Grand nu))
2002年5月–8月 「Matisse Picasso」倫敦 泰特現代美術館 此展覽還在以下地點展出 2002年9月–2003年1月 巴黎 大皇宮國家美術館;2003年2月–5月 紐約 現代藝術博物館 編號138 第263, 395頁 (圖版,第263頁;圖版,第254頁;標題Grand nu)
2011年1月–5月 「Mannerism and Modernism: The Kasper Collection of Drawings and Photographs」紐約 摩根圖書館和博物館 編號50 第130頁 (圖版,第131頁;標題Large Nude)
更多詳情
已故的 Wanda de Guébriant 證實了這此作品的真實性。

榮譽呈獻

Ada Tsui (徐文君)
Ada Tsui (徐文君) Vice President, Specialist, Head of Evening Sale

拍品專文

「我的線條畫是我情感最純粹直接的表達。」——亨利·馬蒂斯

1935年至1947年末,以莉迪亞·德萊克托斯卡婭為模特,馬蒂斯用鋼筆和印度墨水創作出一系列繪畫作品。作品中的女性鬆弛自在,或裸露或著衫,置身於精妙的室內環境,飾以馬蒂斯標誌性的紋飾織物。這些畫作見證了馬蒂斯圖像創作的全新領域,畫中線條奔放而果斷,模特的綽約風姿與周遭環境完美融合。約翰·埃爾德菲爾德稱這些畫作「集馬蒂斯畫技之大成」,「其中幾件作品尤為大膽前衛而精準明確,攝人心魄」,他還說道,「幾乎無一例外的,它們實現了1920年代後期的墨水畫未做到的——將人物融入畫面的裝飾整體性之中。」(《亨利·馬蒂斯畫作》,展覽圖冊,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1985年,第113頁)。《裸女臥像》則是該系列畫作中的佼佼者。

畫中女人斜倚在長沙發上,身下的織物紋樣繁復,女人姿態妖嬈,目光夢幻迷離,望向遠處。畫作不僅追溯1920年代的充滿慾望的宮女圖,更銜接了馬蒂斯1935年初對裸女主題畫作的探索。這些墨水繪製的裸女畫像點綴於馬蒂斯裝飾華麗的尼斯工作室內,極致完滿而自洽。它們不像其他藝術家的素描只作為觀念的起草,或是為其他油畫鋪墊的習作。這些畫像作為獨立的藝術創作,主題與技法高度融合統一。本作中還繪有藝術家自己的速寫本,於畫面中創造另一空間,以此展示雙重視角下的模特,成為了畫中畫。

約翰·埃爾德菲爾德如此闡釋:「1930年代中期的偉大素描中,(線條畫)神奇地與東方線形裝飾、紋飾織物、阿拉伯式花紋及網格屏風聯繫在一起。這些元素曾在尼斯時期(1920年代)的畫作中頻繁現身,1930年代又重新成為藝術家的探索對象。但在此时,作品本身就是一件鋪滿紋飾的精美織物。馬蒂斯早期作品中的異域風情已然褪去,作品亦不再描繪濃濃的情慾,他不再以描繪異域風情和感官刺激為目的,而是以最純粹的手段將其融為一體」(同上,第114頁)。

馬蒂斯意識到他取得了標誌性的突破。1939年,藝術雜誌《觀點》的編輯邀請馬蒂斯發表關於素描的說明,如他1908年發表的以「畫家筆記」為題的繪畫論那樣。馬蒂斯的新論以「畫家的素描筆記」為題。雖然他同期的炭筆素描亦極為出色,但他在文中還是將其在過去年間創作的線條畫作為重中之重:
「我的線條畫是我情感最純粹直接的表達,这是由于这一媒材的简约性。許多人將其與速寫混為一談,但線條畫遠比其更具完整性。它们自带光芒,除了線條的微妙情緒之外,它同樣呈現著光線與明暗,毫不遜於色彩。这是因為在线条画之前,我会先使用炭筆和擦笔这些没有那么严苛的媒材作为习作,它們能夠讓我在作畫的同時充分研究模特的個性、表情、周遭的光線、氛圍,及其他所有只能用線條畫捕捉到的東西。所以我會先用炭筆反復畫幾次習作,直到我感到整個人都吃透了這件作品,大腦得到充分的淨化而胸有成竹。而後我真切的感到,我的情感正在筆下傾瀉而出」(引自J. Flam(編)《馬蒂斯論藝術》伯克利,1995年,第130-131頁)。

更多來自 二十世紀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