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突然起風 染白大地 剩下的早霜 被月亮緩緩的帶去。」——謝景蘭
謝景蘭三聯矩作《雲的母親》創作於1968年,融合天地之靈韻與遠古人文史詩之氣魄,滿屏墨綠色彩深邃如玉石,光影流轉於濃墨重彩之間,見證謝景蘭作爲一代女性先鋒藝術家,融匯音樂、舞蹈、繪畫于一身的非凡創造力。《雲的母親》抒發謝景蘭內心對自由表達的渴望和強烈的情感力量,無論題材與尺幅都極為珍罕:據已知藝術家資料記載,謝景蘭生前僅創作了八幅三聯作,《雲的母親》為其中最大尺寸畫作之一,也是六十年代唯一的三聯作。另一幅著名三聯作《突然的藍》更為法國文化部永久收藏。
《雲的母親》飽含女性獨有的細膩情懷及母親與自然生靈的緊密聯繫:「雲的母親」一題可意指蒼穹,觀者如穿梭於星雲群體縫隙,以浩瀚宇宙為雲的母親;可意指滄海,觀者可見四海之間怒浪騰起,汪洋碧海亦爲雲的母親,雲就此誕生於天地之間。本作同時見證謝景蘭作爲母親對兒子的無私愛意,以及其作爲一代女性藝術先鋒以身作則,通過非凡才華與努力,極力開闢戰後華人女性藝術家的新天地。此作畫面中墨綠色彩深邃靜謐,似傳統女性的内斂之美,又如瞬間爆發碰撞的激流突然襲來,觀者視綫所到之處皆被大片的翠綠、深褐、湖藍所淹沒。藝術家以絲毫不輸男性藝術家的氣魄,揮灑筆下濃墨,如聲聲鼓點敲擊於布面,伴隨她激昂的舞步,每一步、每一筆都鏗鏘有力,氣勢浩然,向世界宣告一代前衛女性領袖譜寫全新歷史的堅定意志。
謝景蘭1921年出生貴陽文人世家,自幼彰顯樂歌與舞蹈方面的天賦並於學校專攻音樂。1948年,謝景蘭隨第一任丈夫趙無極移居巴黎,當時的巴黎充盈著戰後先鋒藝術浪潮的無限生機,兩人與雕塑家賈科梅蒂爲鄰,和藝術家常玉、彼埃·蘇拉吉夫婦、著名詩人亨利·米修等文化領袖成爲至交。此時的謝景蘭熱衷于音樂與舞蹈領域,在巴黎學習作曲,又受美國現代舞大師瑪莎·葛蘭姆的紀錄片啟發,對現代舞產生強烈興趣而進行「葛蘭姆技法」訓練。
舞蹈、音樂、與繪畫雖然在形式各有不同,創作脈絡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瑪莎.葛蘭姆將舞者心理及潛意識轉化爲肢體的韻律,其對軀體收縮與延展的全然控制,與謝景蘭的繪畫中獨特的舞蹈性不約而同。謝景蘭為追求畫面的動感而甚少起草稿,考慮到此作尺幅巨大,不難想象她大幅度帶動肢體,以全身引領手臂至手腕的急速律動,方能在畫布上留下極具生命力的印記。畫面中急速盤旋而上的綫條正是藝術家内在激情的具象化,是唯有精通音樂舞蹈的謝景蘭方能呈現的生命活力。五十年代末,謝景蘭逐漸不甘只爲他人的靈感繆斯,其渴求表達自身情感的慾望驅使她執筆作畫,她曾言,「 …等到我脫去了繆斯女神外衣的那一天,我才發現自己不作畫已無法生活。」(謝景蘭,引自祖斯安·盧治曼編,《LALAN蘭》,曼谷,1999年,第40頁 )謝景蘭又在此階段遇上她人生另一伯樂雕塑家范甸南,更名「Lalan」,一代女性藝術先鋒從此正式踏上畢生的藝術征程。
當時以喬治·馬修爲首引領法國藝壇的「抒情抽象藝術運動」著重強調繪畫行動中的「表演性」,與舞蹈音樂中對個人精神自由表達的追求相融相通,也為謝景蘭借鑒,使其向抽象藝術的轉變無比自然──將筆觸與軀體、情感融爲一體,達至以手運心的至高境界。本作正是此天人合一之境的最佳寫照,作品情感內斂深邃,強烈的明暗色彩相互交融,如道家學説中陰陽二氣的制衡與共生,於混沌間孕育天地萬物。相比起喬治·馬修的《布汶戰役》(巴黎 龐畢杜中心藏)中進發的激昂情感與節奏感極强的筆觸綫條,《雲的母親》筆觸更爲柔和,光影流動于顔料筆觸之間,活靈活現地描繪大自然的無限柔情與勃勃生機。
「謝景蘭的繪畫是宇宙的生成。」——肯尼斯·懷特
融匯人與自然的東方藝術哲學,亦是謝景蘭《雲的母親》中另一至關重要的母題。1960年代中期,謝景蘭潛心鑽研道家哲學及夏圭、馬遠等宋代水墨山水畫名家作品,結合幼年習得的傳統書法功底,作品結合自然風景、天人合一等東方意象。同時,她開始嘗試不同尺寸的畫布及卷軸,對巨大尺幅畫布的掌控更為遊刃有餘,引領觀者感受意境悠遠的抽象風景。以南宋名家夏圭代表作《溪山清遠圖》爲例,長卷中近看巨石聚集,山巒連綿;遙望遠空遼闊,清江流動,一步一景,虛實交錯,展現大自然的秀麗之境。謝景蘭師承古人,並進一步抽離具象表達,以符號表達萬千景象。《雲的母親》中似可尋群山,又蘊含雲霧,以濃墨重彩抒寫大自然變幻莫測的力量,映射了謝景蘭此時期的萬千思緒。
中國山水畫中雲多爲留白,歷代中西畫家亦好用雲霧襯托畫面的神秘意境,「雲」卻鮮少成爲繪畫主體,恰如其分的映射作爲襯托角色而淹沒於歷史洪流陰影中的世代女性群體。《雲的母親》非但氣勢磅礴壯麗,更是寓意深遠,謝景蘭以「雲」與「母親」為中心主題,激起觀者無窮聯想的同時致敬一代女性先鋒的馳騁夢想。
謝景蘭三聯矩作《雲的母親》創作於1968年,融合天地之靈韻與遠古人文史詩之氣魄,滿屏墨綠色彩深邃如玉石,光影流轉於濃墨重彩之間,見證謝景蘭作爲一代女性先鋒藝術家,融匯音樂、舞蹈、繪畫于一身的非凡創造力。《雲的母親》抒發謝景蘭內心對自由表達的渴望和強烈的情感力量,無論題材與尺幅都極為珍罕:據已知藝術家資料記載,謝景蘭生前僅創作了八幅三聯作,《雲的母親》為其中最大尺寸畫作之一,也是六十年代唯一的三聯作。另一幅著名三聯作《突然的藍》更為法國文化部永久收藏。
《雲的母親》飽含女性獨有的細膩情懷及母親與自然生靈的緊密聯繫:「雲的母親」一題可意指蒼穹,觀者如穿梭於星雲群體縫隙,以浩瀚宇宙為雲的母親;可意指滄海,觀者可見四海之間怒浪騰起,汪洋碧海亦爲雲的母親,雲就此誕生於天地之間。本作同時見證謝景蘭作爲母親對兒子的無私愛意,以及其作爲一代女性藝術先鋒以身作則,通過非凡才華與努力,極力開闢戰後華人女性藝術家的新天地。此作畫面中墨綠色彩深邃靜謐,似傳統女性的内斂之美,又如瞬間爆發碰撞的激流突然襲來,觀者視綫所到之處皆被大片的翠綠、深褐、湖藍所淹沒。藝術家以絲毫不輸男性藝術家的氣魄,揮灑筆下濃墨,如聲聲鼓點敲擊於布面,伴隨她激昂的舞步,每一步、每一筆都鏗鏘有力,氣勢浩然,向世界宣告一代前衛女性領袖譜寫全新歷史的堅定意志。
謝景蘭1921年出生貴陽文人世家,自幼彰顯樂歌與舞蹈方面的天賦並於學校專攻音樂。1948年,謝景蘭隨第一任丈夫趙無極移居巴黎,當時的巴黎充盈著戰後先鋒藝術浪潮的無限生機,兩人與雕塑家賈科梅蒂爲鄰,和藝術家常玉、彼埃·蘇拉吉夫婦、著名詩人亨利·米修等文化領袖成爲至交。此時的謝景蘭熱衷于音樂與舞蹈領域,在巴黎學習作曲,又受美國現代舞大師瑪莎·葛蘭姆的紀錄片啟發,對現代舞產生強烈興趣而進行「葛蘭姆技法」訓練。
舞蹈、音樂、與繪畫雖然在形式各有不同,創作脈絡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瑪莎.葛蘭姆將舞者心理及潛意識轉化爲肢體的韻律,其對軀體收縮與延展的全然控制,與謝景蘭的繪畫中獨特的舞蹈性不約而同。謝景蘭為追求畫面的動感而甚少起草稿,考慮到此作尺幅巨大,不難想象她大幅度帶動肢體,以全身引領手臂至手腕的急速律動,方能在畫布上留下極具生命力的印記。畫面中急速盤旋而上的綫條正是藝術家内在激情的具象化,是唯有精通音樂舞蹈的謝景蘭方能呈現的生命活力。五十年代末,謝景蘭逐漸不甘只爲他人的靈感繆斯,其渴求表達自身情感的慾望驅使她執筆作畫,她曾言,「 …等到我脫去了繆斯女神外衣的那一天,我才發現自己不作畫已無法生活。」(謝景蘭,引自祖斯安·盧治曼編,《LALAN蘭》,曼谷,1999年,第40頁 )謝景蘭又在此階段遇上她人生另一伯樂雕塑家范甸南,更名「Lalan」,一代女性藝術先鋒從此正式踏上畢生的藝術征程。
當時以喬治·馬修爲首引領法國藝壇的「抒情抽象藝術運動」著重強調繪畫行動中的「表演性」,與舞蹈音樂中對個人精神自由表達的追求相融相通,也為謝景蘭借鑒,使其向抽象藝術的轉變無比自然──將筆觸與軀體、情感融爲一體,達至以手運心的至高境界。本作正是此天人合一之境的最佳寫照,作品情感內斂深邃,強烈的明暗色彩相互交融,如道家學説中陰陽二氣的制衡與共生,於混沌間孕育天地萬物。相比起喬治·馬修的《布汶戰役》(巴黎 龐畢杜中心藏)中進發的激昂情感與節奏感極强的筆觸綫條,《雲的母親》筆觸更爲柔和,光影流動于顔料筆觸之間,活靈活現地描繪大自然的無限柔情與勃勃生機。
「謝景蘭的繪畫是宇宙的生成。」——肯尼斯·懷特
融匯人與自然的東方藝術哲學,亦是謝景蘭《雲的母親》中另一至關重要的母題。1960年代中期,謝景蘭潛心鑽研道家哲學及夏圭、馬遠等宋代水墨山水畫名家作品,結合幼年習得的傳統書法功底,作品結合自然風景、天人合一等東方意象。同時,她開始嘗試不同尺寸的畫布及卷軸,對巨大尺幅畫布的掌控更為遊刃有餘,引領觀者感受意境悠遠的抽象風景。以南宋名家夏圭代表作《溪山清遠圖》爲例,長卷中近看巨石聚集,山巒連綿;遙望遠空遼闊,清江流動,一步一景,虛實交錯,展現大自然的秀麗之境。謝景蘭師承古人,並進一步抽離具象表達,以符號表達萬千景象。《雲的母親》中似可尋群山,又蘊含雲霧,以濃墨重彩抒寫大自然變幻莫測的力量,映射了謝景蘭此時期的萬千思緒。
中國山水畫中雲多爲留白,歷代中西畫家亦好用雲霧襯托畫面的神秘意境,「雲」卻鮮少成爲繪畫主體,恰如其分的映射作爲襯托角色而淹沒於歷史洪流陰影中的世代女性群體。《雲的母親》非但氣勢磅礴壯麗,更是寓意深遠,謝景蘭以「雲」與「母親」為中心主題,激起觀者無窮聯想的同時致敬一代女性先鋒的馳騁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