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 PHO (1907-2001)
LE PHO (1907-2001)
LE PHO (1907-2001)
2 更多
黎譜 (1907-2001)

花園裡的音樂家

細節
黎譜
黎譜 (1907-2001)
花園裡的音樂家
水墨 水粉 絹布
72 x 54 cm. (28 3⁄8 x 21 1⁄4 in.)
約1940年作
款識︰黎譜 Le pho (左上)
藝術家鈐印一枚
來源
2001年 購自法國
亞洲 私人收藏

榮譽呈獻

Ada Tsui (徐文君)
Ada Tsui (徐文君) Vice President, Specialist, Head of Evening Sale

拍品專文

這幅令人愉悅的絹本水粉作品,畫幅尺寸特別大,主題也罕見,黎譜向我們展示了兩位東京音樂家:一位優雅的吹笛者和一位年輕的彈月琴演奏者。

畫作的背面能看到來自著名裱框師「巴黎美國美術公司」的標籤,該公司活躍於1955年至2013年間,表明收藏家對此作在裝裱上付出的特別關注。

除了傳統的東京頭飾外,這位年輕女子還穿著由阮吉祥在1930年代重新詮釋的奧黛。

輕盈的圍巾優雅地環繞著年輕女子的身體,增強了黃褐色衣服帶出微妙的性感。 一隻低調的珍珠耳環呼應了奧黛上的兩個扣子。 這幅作品的另一個獨特之處在於畫家對捕捉音樂家臉龐,其優雅之處給予了特別關注。她熟練而優雅的手握著笛子,輕輕地吹著笛子,雙手仿佛被淡淡的白色水粉層層包裹,這種水粉也出現在她的臉上,結合了專注力和執行力。

儘管這位女士莊嚴地佔據著畫面的中心,月琴演奏者偏移到右方,幾乎並沒有與情景相連,樂器的聲音似乎如一條深沉的墨線邊緣包圍在樂器的底部,為畫面添磚加瓦。植物作為整個畫面的背景:樹幹支撐著年輕女子,同時樹葉包裹著她,由左到右、由下到上,變得越來越濃密和黑暗,確立了某種距離感。

在他的絹布上,黎譜使用柔和的顏色,這是水粉技術專利,並以頭髮和彈月琴的墨黑色為畫面建立結構。

藝術家將人物從腰部截斷,定義他們為音樂家,同時將他們的樂器進行風格化處理,甚至切斷右上角的樂器,他要表達的是我們將永遠聽不到這些音樂家演奏的音樂。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聲音在時間中組合比在空間中為佳,可以成為節奏的一部分。

這裡描繪的兩種樂器有著兩種不同的音色。 然而,即使音樂家們各自演奏,也能辨認出演奏的音樂,性別、樂器、地點、時間等這一切都無關緊要。即使我們可能有偏好,正如畫家在這裡(以及他其他所有的作品中)偏愛這位光芒四射的女士所展示的。 不同的音色、選擇的旋律或和聲,這都不重要,作曲家的創作將將可被認出來。

黎譜提醒我們,重要的是作品本身,而不是其構成的樂器,與音樂完全相反,繪畫中作曲家和演奏者是一體的。

因此,《花園裡的音樂家》傳達了黎譜對人道主義永恆追求的精神,表達了一種拒絕屈服的主張,那是自他1937起所居住的法國,在1940年面對的。

在黑格爾的《美學》中,他將藝術作品視為對理念的感性表現。他認為音樂比繪畫更具靈性,因為它有「沒有延伸或固定」的東西,這使得它能夠表達「靈魂本身」。

但是,黎譜的朋友如梅忠恕和武高談、以後的趙無極和朱德群等表明,正是他作為藝術家——自願的自我放逐者,不再具有伸延性和固定的東西,所以他不只是靈性的,他就是靈魂,這就是繪畫比音樂更有力量的地方。

影射的智慧與幻覺的好鬥相對立。

黎譜提醒我們,繪畫可以歌唱,音樂可以喚起畫面。 但唯一重要、不能替代的樂器是藝術家。

影射的智慧:在他明智的藝術下,他並不強加什麼,只會建議。

拒絕幻覺的好勇鬥狠:遠離動蕩的越南,在焦慮的法國,他主張畫家無所不能,甚至能擺脫他的命運。

對他來說,直覺上,「存在先於本質」。

讓•弗朗索瓦•于貝爾
越南藝術高級專家

更多來自 二十及二十一世紀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